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教祖 張道陵天師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人物 > 教祖 張道陵天師

誕辰:農曆 五月十八日
稱謂:張天師、天師公、祖天師、張仙君、正一真人、靈寶天師。

聖紀

張天師,名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人(今江蘇豐縣),係漢朝開國功臣留侯張良〈字子房、號凌虛真人〉八世孫,東漢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夜,生於吳地〈今浙江〉天目山;其母妊娠之初,曾夢天人自稱北斗魁星中降,以蘅薇草授之,夢醒居室衣物瀰漫異香,經月香氣不散,遂感有娠;降生時黃雲覆室,紫氣盈庭,寶光如晝,昔日香氣復聞,數日方散。年及冠,相貌奇特,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顙,綠睛朱頂,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腦,玉枕峰起,垂手過膝,美鬚髭髯,龍距虎步,豐下銳上,望之儼然,親友見之莫不肅如也。

張陵七歲即能誦讀、解義《老子•道、德》二篇,其聰穎過人,經史子集,遍覽無遺,曾為太學書生,博採五經、通曉天文地理、河洛圖緯學說,其皆能極其登奧。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時年二十六歲,年少為官,為博學之士,並獲得「賢良方正」之封號,任巴郡江州令(今重慶巴縣),以直言極諫科中,因見世風日下,目睹國事日非,社會動盪,疫症肆虐,乃辭官於北邙山(河南洛陽縣內)隱修三年。漢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朝廷徵召任博士,稱病不就。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帝王聞其有道,三次徵召,徵為太傅,授以冀縣侯,張陵當面婉拒,自此雲遊歷覽仙山聖境。

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時年五十七歲,張陵攜弟子王長、趙昇從淮入江西瀋陽,沂流至貴溪雲錦山,因素志於黃老之學,擇定雲錦山煉丹修道,苦研道法、道術、道經,山神知覺,仙鶴翩翩導引其出入;三年「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雲錦山也因之改名為龍虎山。素聞蜀中(今四川省)民風淳樸,易可教化,乃於東漢順帝(公元126年)率弟子入蜀,居鶴鳴山〈又稱鵠鳴山,於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北〉修道,著經立典,造作道書,教化世人。漢安元年〈公元142年〉,稱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秘籙》、《三清眾經》、《符籙丹灶秘訣》、《三天正法》等之正一科術要祕,或云亦得三五斬邪雌雄二劍、陽平治都功印,聖典秘文、符籙印信,始創正一盟威之道,命為「天師」,更於其名加一「道」字,稱謂張道陵,其後更融入、適應當地習俗,吸收巴蜀巫術為人治病。葛洪《神仙傳》稱:「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千餘人」。教徒尊稱祖天師,係為道教創始者、第一代天師。

張陵蜀中傳道,建立以陽平治〈教區〉為首之二十四治〈以應二十四節氣〉,以祭酒〈教職〉分領道民,有如長官教導道民修道,不喜施刑罰;其瞭解傳教需有經典、理論奠立,乃尊 太上李老君降世之老子為道祖,奉《老子‧道德經》為聖典,撰《老子想爾注》稱:「“道”即是“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以“道”為最高信仰,重新詮釋解義《道德經》,又以二十四篇道書,闡述教理、教義、組織、制度、養生、修煉及神靈系統,來闡揚道教及教義。東漢漢安三年〈公元144年〉蜀地瘟疫肆虐,天遣人間,業報個人,張陵乃以廉恥教民,奠立條制,令有疾病者疏記其生身以來所犯過愆,手書三通, 一投山之石隙,上達天官;一埋於地底,下達地官;一沉入水中,送達水官;此稱謂「三官手書」;道民與神明盟誓,誠心懺悔,不得復犯,謂之「首過」。

道民因怕於疫災,皆遵守戒約,其更以神之意,設置命籍,要求道徒定期會集治所,核實戶籍,以檢教徒有無違反禁約行為。又於治所推廣「靖(靜)室」,如犯誡者,要到靖室悔過反省,或罰修路程一百步,讓道民於內精思懺悔,於外利益地方,戒除道民情性,以神之力量度化,祛除業根,鼓勵向道,進善修業。於蜀中基礎鞏固,張陵又以全國名山勝境,定立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讓其他地方求道之士修煉,同時也擴大道教的影響力。當時入道之人,須交五斗米、器物等以奉道;《三國誌‧張魯傳》稱:「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華陽國志‧漢中志》亦稱「世謂之米道」;故「正一威盟」又稱「五斗米道」或是「天師道」。此時其教民已有數萬人數。

永壽二年〈西元156年〉九月九日張陵至雲臺治,以餘丹、陽平治都功印、三五斬邪雌雄二劍、都功符籙,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此為天師道之傳承世襲定規。是日攜同弟子王長、趙昇,及夫人雍氏白日羽化飛升,時年一百二十三歲。明朝《漢天師世家》彙集其仙化事跡甚多。於後,子孫後代世傳其教,張陵也為道教徒和唐、宋、元、明諸朝帝王所尊崇祀奉。

歷代諸朝帝王冊封贈號於張天師道陵者甚眾,如:

《唐會要》卷五十記載,唐天寶七載〈西元748年〉,唐玄宗冊贈“太師”。
《漢天師世家》載稱:唐僖宗中和四年〈西元884年〉封號為「三天扶教大法師」。
《佛祖統紀‧歷代會要志》載稱:宋徽宗勅封為「正一靜應真君」。
宋神宗熙寧年間〈西元1068年~1077年〉加號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
宋徽宗大觀二年〈西元1108年〉冊封「正一真君」。
宋理宗嘉熙三年〈西元1239年〉封號「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
元成宗元貞元年〈西元1295年〉加封「正一衝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
清朝冊號「正一嗣教真人」。

遠至南朝道士已尊稱張陵為「正一真人三天法師」;證位於玉帝四相之一「泰玄上相」,道諱稱曰「降魔護道天尊」。道教徒尊崇奉祀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而張陵因創立正一天師道,道徒遂為稱之「教主」、「教祖」。

探索

中國道教之創始者,張道陵為東漢正一盟威道之教主。道教徒尊奉為天師公。《漢天師世家》記載:張道陵生於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卒於永壽二年〈公元156年〉;但《太平御覽》卷672引《上元寶經》稱:「太清正一真人張道陵,沛國人。本大儒,漢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始學道。」據《蜀記》,張道陵大約卒於東漢熹平〈公元172年~178年〉末;於《漢天師世家》與《蜀記》生卒年歲,所載年代相差頗多,記載也有所出入,但以漢桓帝〈西元156年〉於雲台山羽化飛升,享世年123歲為主居多。

關於張道陵生平事跡記載,於《三國志‧張魯傳》和《後漢書‧劉焉傳》資料記載十分簡略,而後傳說以神化色彩愈益濃厚,散記於各種方史、家譜、道書。據史書記載,張道陵入蜀學道鶴鳴山,造作符書,向百姓傳教。入其道者每人出米五斗,世稱「五斗米道」,當時官方稱之為「米賊」。「五斗米道」的創立淵源與當時西南少數民族的原始巫教有著深切之關係。其中道民信仰之天地水三官,係與前秦氐族苻堅、後秦羌族姚萇篤信三官有著相似處,認為張道陵入蜀,鶴鳴山所學之道是氐羌民族的宗教信仰,而緣飾以《老子》之奇遇。

五斗米道的創立,源於黃老道,皆尊崇黃帝、老子,並以神仙崇拜及方術為教義特徵,融合燕齊濱海地域之神仙文化內容,和西南少數民族的巫鬼教成分,故重醮事章符,亦更多融入巫覡雜術。古代中國的部落以信仰巫教為主,而氐羌苗等巫風最盛,張道陵在西南少數民族環境中學道傳教,難免不受少數民族原始巫教的影響,除吸收其中內容,以便招徠少數民族人的信仰,另一方面,其又對原始巫教進行了改造,與燕齊神仙文化相結合,產生了具有新特色的教派。

張道陵其教「正一盟威道」以「道氣」取代「故氣」。故其教法以上章招神,符咒劾鬼為主,反對殺生血祀和淫祠,而兼修行氣、導引、房中、金丹諸術。著道書二十四篇,教民修心、懺悔、祈禱、齋祠,以符咒治病,善道教化,書病者姓名自首服罪,又依月令,春夏禁民殺牲禁酒,於各地建造「義舍」以利行旅之人,免費旅邸,提供米肉,以供行人方便取食,故百姓樂奉,其道大行,從者日盛乃遍及全國,百姓皆「競共事之」,其後復結方仙道、黃老道、太平道等各教派,承襲上古祭祀制度而奠立規律法章,制定儀軌科術,形成有系統之道教信仰。

張道陵將其道傳予兒子張衡,張衡傳子張魯。祖孫為後世教徒尊稱「三師」,張陵為「天師」,張衡為「嗣師」,張魯為「系師」,五斗米道初創於張道陵,而擴展光大則為張魯。據方史傳說天師訪西仙源得「秘文」,入石室得「三皇內文」、「黃帝九鼎丹書」、「太清丹書」,於雲錦山煉丹,仙鶴導引其出入,丹成龍虎現,又稱趙公明騎黑虎保護,感遇老君授以正一聖籍、符籙印信,治鬼降魔,幽冥異域,陰陽分別,使令人鬼殊途,為民開鹽池,章符救人,其一生充滿傳奇經歷,無非也為其宗教添加神化色彩,留以人們酒足飯飽後之趣談。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