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魏晉南北朝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人物 > 魏晉南北朝

左慈
東漢末三國初廬江(今屬安徽)人,字元放。《後漢書•左慈傳》雲:少好道術,居天柱山,得石室丹經、六甲神術,明五經,通星相,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廚;能變現鱸魚、隱身遁形,又知房中補導之術。屢遭曹操、劉表、孫策忌殺,皆遁去,後依孫權,權素知其有道術,禮重之。後入霍山,合九轉丹成仙而去。曾以《太清丹經》三卷,《九鼎丹經》、《金液丹經》各一卷授葛玄,開創魏晉丹鼎派道法。(《三國志•魏志》、《抱樸子內篇》)。 
 
許遜 (? - 374)
晉代高陽(今河南汝南縣)人,久居豫章(今南昌)。字敬之。中年從吳猛學道,博通經史,隱於西山,盡傳吳猛、丁義神方秘法。晉太康初(280)復出,曾為旌陽(今湖北枝江縣,一說為四川德陽縣)縣令。有政績,吏民悅服。後見晉室紛亂,棄官拜諶母為師,求得太上靈寶淨明法,被淨明派、閭山派尊為開山祖師。宋徽宗時封為“至道玄應神功妙濟真君”。著有《靈劍子》及《石函記》等。(《太上靈寶淨明宗教錄》卷六、《雲笈七籤》卷一○六、《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六) 
 
魏華存 (252—334)
西晉時任城(今屬山東濟寧縣)人,字賢安。晉司徒魏舒之女。幼而好道,博覽《老》、《莊》。常服氣辟穀,攝生修靜。二十四歲適太保掾南陽劉文,生二子。其心期幽隱,更求神書秘籍,齋於別寢,謹修道法。傳說清虛真人王褒,授《太上寶文》、《大洞真經》、《高仙羽玄》等上清道經。又有景林真人降授《黃庭經》。曾為天師道女官祭酒,習天師道《明威章奏》、《存祝吏兵符策訣》。後令長子劉璞傳道法於楊羲、許穆、許翽,後被尊為南嶽魏夫人,上清派第一代宗師。(《真誥》、《三洞群仙錄》、《仙苑編珠》、《清微仙譜》) 
 
葛洪 (284—344)
晉代丹陽句容(今屬江蘇省)人,字稚川,號抱樸子。葛玄從孫。少好學,家貧,躬自伐薪以貨紙墨,夜輒寫書誦習,以儒學知名。性寡欲,不好榮利,不喜交遊。凡尋書問義,不畏千里。尤好神仙導養之法,師從鄭隱,習煉丹秘術。晉成帝咸和元年(326)司徒王導召補州主簿,後選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洪固辭不就,以年老欲煉丹。聞交趾出丹砂,乃求為勾漏令,遂攜子侄行至廣州,止羅浮山,煉丹山中。優遊閑養,著述不輟。晉康帝建元二年病逝,享年六十一。著有《抱樸子內外篇》、《金匱藥方》、《神仙傳》、《西京雜記》等。(《晉書•葛洪傳》、《抱樸子•自敘》) 
 
王浮
西晉惠帝時人。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卷十五載其曾撰《老子化胡經》,闡述老子與關令尹喜西出流沙,宣說大法,後化為佛身,開創天竺佛教。該經後成為佛道爭論的焦點,是道教攻擊、貶低佛教的主要依據,對後世影響極大。王浮另著有《神異記》已佚。魯迅輯有《王浮神異記》一卷,收錄於《古小說鉤沉》。 
 
楊羲 (330-386)
東晉時吳人,後居句容(今屬江蘇),字羲和。少好學,工書畫,自幼有通靈之鑒。及長,性淵懿沈厚。與許邁、許謐交往甚密。許謐薦之相王(即晉簡文帝),用為公府舍人。簡文帝登位後,不復出。《真誥》、《清微仙譜》等稱其為上清派創始人之一。永和五年(349)受授《中黃制虎豹符》;六年(350)又從魏夫人長子劉璞受《靈寶五符經》;興寧二年(364)受《上清真經》,並托神仙口授,製作大量道經秘笈。宋宣和年間敕封為“洞靈顯化至德真人”。
 
許謐 (305-376)
東晉時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一名穆,字思玄。許邁第五弟。年少知名,博學有才章,儒雅清素,與時賢多所交往。少仕郡主簿功曹吏,選補太學博士,出為余姚令,後為尚書郎,官至散騎常侍。其雖外混俗務,而內修真學,行上道,後歸隱茅山。太元元年逝世(376),享年七十二。梁高祖為其別立祠真館,本宅立為宗陽觀,後改名紫陽觀。宋宣和間敕封為“太元廣德真人”。道教中尊為上清真人,上清派第三代宗師。(《真誥》、《玄品錄》《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一) 
 
許翽 (341-370)
東晉時丹陽句容人。字道翔,小名玉斧。許穆之子。《真誥》、《玄品錄》載:幼有珪璋摽挺,清秀瑩潔。郡舉上計掾、主簿,皆不赴。師事楊羲,居雷平山,傳三天正法、曲素鳳文。修業精勤,恒願早遊洞室,辭家居方隅山方原館,得司錄茅君授其上道,修上清道法。卒後稱“上清仙公”,道官階位上相帝晨。宋宣和年間封“混化元一真人”。後被尊為上清派第四代宗師。 
 
馬朗
晉朝浙東剡縣(今屬浙江省)人。一名溫,字子明。為人重信義,素羨茅山南真上清經法,元興三年(404)許黃民載經書避難,馬朗延請供養。《真誥》、《茅山志》載:元嘉六年(429)許黃民返回錢塘,留經書一櫥,囑馬朗勿輕與人。許黃民歸,不久即感疾,遣人取書,馬朗不敢輕付。旋許黃民病逝,馬朗與其弟馬罕敬事經寶。後敕封為“上清仙卿保真先生”。茅山上清派第五代宗師。 
 
馬罕
東晉時浙東剡縣人,字子言。上清派第五代宗師馬朗堂弟,因與兄敬奉經寶,保經有功,封為“上清仙卿輔正先生”。上清派第六代宗師。(《真誥》、《茅山志》) 
 
寇謙之 (365-448)
北魏初著名道士。祖藉上穀昌平(今北京)。後居馮翊萬年(今陝西臨潼北)。原名謙,字輔真。少年時研習五斗米道,後從成公興修道於嵩山。自稱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 415)太上老君降,授以“天師”之位,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傳其服氣導引之法。命他宣此《新誡》,“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煉”。泰常八年(423)又稱老子玄孫李譜文下降,授予《錄圖真經》六十餘卷,以及劾召鬼神和金丹秘法,令他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行至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獻道書於太武帝,倡議改革舊天師道、五斗米道,制訂樂章、建立誦戒新法。翌年,帝賜於平城建立新天師道道場。後世稱北天師道。太延六年(440),寇謙之聲稱老君復降,授太武帝“太平真君”稱號,改元太平真君元年。真君三年(442)太武帝親至道壇受符籙。後周承魏後,仍崇奉道教,天師道在北方興盛。寇謙之是中國道教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摒棄舊的教義和組織制度,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儒道兼修,誦經成仙,持戒修行。同時引佛入道,模仿佛教軌儀,創立道教齋戒符籙的典章制度,推動了南北朝時期道教的發展。(《魏書•崔浩傳》、《魏書•釋老志》、《資治通鑒•宋紀》卷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九)。 
 
張昭成
正一派第五代天師。字道融,(一作通融)張盛第三子。《漢天師世家》稱其有道術,每端坐室中,可神遊百里之外,並可降伏虎豹。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贈號“清微廣教弘道真君”。 
 
張椒
正一派第六代天師。字德馨,張昭成長子。《漢天師世家》稱其喜讀書,克研道法,以真人所授諸階秘籙,通治鬼之法,傳世度人。晉安帝累征不就。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贈號“清微弘教玄妙真君”。
 
張回
正一派第七代天師。字仲昌,張德馨長子。《漢天師世家》稱其十歲繼承天師教位,有道法,修煉辟穀術,日行數百里。後入青城山修道,不知所終。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贈號“玉清輔教弘濟真君”。 
 
張迥
正一派第八代天師。字彥超,張回長子。《漢天師世家》載:自幼學道,精勵不倦,供奉真人諸階品籙於淨室中,香火不斷,終身無怠。有道法,為人治病驅邪,請禱者無論貴踐,皆盡力祭祀,世人尊仰之。北魏太祖嘗召赴闕,問答甚得帝心。享年九十。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贈號“玉清應化沖靜真君”。 
 
張符
正一派第九代天師。字德信,張迥長子。《漢天師世家》稱其淹通經史,過目成誦。嗣繼天師道法,尤精於正一經籙,四方人士均仰信之。享年九十二。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贈號“玉清贊化崇妙真君”。 
 
陸修靜 ( 406-477)
南朝劉宋時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人。字元德,號簡寂。少好文籍,博覽強識。後棄家入雲夢山修道。素喜雲遊,曾詣衡湘九岳,訪南真遺跡。西至峨嵋,尋清虛之高躅。搜集道書典籍。後居仙都山,收徒孫游岳。曾應文帝召,入內殿講法。太后王氏,篤信黃老,執門徒之禮,後遇“太初之難”,遂南下尋遊,遍訪道經佚書。大明五年(461),在廬山建道觀修行。宋明帝泰始三年(467),有詔,固辭不就,乃遣弟子陳飄之入京。九江王禮問佛道得失同異,日:“斯殊途一致耳”。其思想宗旨仍主儒、釋、道三教合同。認為齋醮是求道之本,主張“役之以禮拜”、“課之以誦經”、“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淨行,即能得道。經其改革後的天師道,與寇謙之北天師道對稱為南天師道。後入京師,帝廣集三教精英於莊嚴佛寺,飛辨河注,競相詰難。其標理約辭、解紛挫銳,令眾人悅服,又於華林延賢館應答帝問,敷陳從容。此後,名顯京都。帝王執師禮,人靈宗其法。宋明帝於北郊天印山建崇虛館、通仙台以居,於是道教法門大開。宋太始七年(471),編纂道教《三洞經書目錄》。元徽五年(477),卒於建康,歸葬廬山,諡“簡寂先生”,詔改廬山舊居為簡寂觀。門徒中得道者有孫游岳、李果之、陳飄之。著有《道德經雜說》、《靈寶經目序》、《三洞經書目錄》、《必然論》、《歸根論》、《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洞玄靈寶五感文》、《升玄步虛章》、《靈寶步虛詞》等百餘卷。宋徽宗宣和年間封為“丹元真人”。(《上清道類事相》、《三洞群仙錄》、《九江府志》、《江西通志》、《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四) 
 
孫游岳 (399-489)
南朝宋齊時東陽永康(今屬浙江省)人,字玄達(一作穎達)。自幼恭敬,長而和順。師事陸修靜於縉雲山。居山四十七年,不與世接,據《雲笈七讖•經教相承部》、《良常仙系記》載:劉宋泰始中(465-471)陸修靜奉詔入京,游岳往從之。盡授三洞經法及楊、許二真人墨蹟。陸修靜歿後,方歸舊館,研習典籍,修煉服餌之術。齊武帝永明二年(484),奉詔主持興世館,一時名流爭相趨赴。永明七年病逝,享年九十一。弟子數百,惟陶弘景為入室,得傳大法及楊許墨蹟。 
 
陶弘景 (456-536)
南朝齊梁時丹陽秣陵(今屬南京)人。字通明,號華陽隱居,華陽真人。出身江東名門。幼有異操,博通儒學,以文章著稱。於天文曆算、地理方物、醫藥養生、金丹冶煉、服餌辟谷、卜筮占候,無所不通。兼工草隸,擅繪畫,善琴棋。早年仕齊任諸王侍讀。齊武帝永明十年(492)辭官,隱居句曲山(今江蘇茅山),從興世館主東陽道士孫游岳受符圖經法誥訣。後遊歷名山,訪四方人士,於茅山建華陽館,傳上清大洞經策,開創道教上清派茅山宗。其雖歸隱山林,但“心存魏闕”,雍州刺史蕭衍起兵伐齊,陶因與蕭衍宿有舊誼,遂派弟子戴猛假道奉表,援引圖讖,以“梁”字為國號,以示擁戴。因得蕭衍信任。自此寵信益盛,恩禮愈篤,書問不絕,朝中大事輒就諮詢。時人謂為“山中宰相”。其道教思想宗於老莊及葛洪的神仙方術學說,同時主張儒、釋、道三教合流。曾受佛戒於寧波阿育王塔。在茅山道觀中,建有佛、道二堂,輪番禮拜。曾撰《真靈位業圖》,把神仙分為許多等級;整理《神農本草經》,補錄魏晉醫家新藥,撰成《本草經集注》七卷,首創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法。另著有《真誥》、《登真隱訣》、《養性延命錄》、《古今刀劍錄》、《太清諸丹集要》、《合丹藥諸法節度》、《太清草木集要》、《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藥總訣》、《集金丹黃百方》等,是南北朝時期道教史上重要人物。卒諡“貞白先生”。弟子數十人,其中以王遠知、陸逸沖為上乘。(《梁書•陶弘景傳》、《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錄》、又《三洞珠囊》、《曆世真仙體道通鑒》、《雲笈七籤》) 
 
顧歡
南朝宋齊時吳郡鹽官(今浙江海寧)人,字景怡,又字玄平。少時家貧,務農為業。好儒學,喜黃老之言。年二十師事雷次宗,研習老、莊玄學義理,通解陰陽書。精道法數術,多有效驗。因母亡,隱居不仕,於剡縣天臺山修明治身之道,開館授徒,著述立說,從者眾。齊高帝蕭道成悅其風教,征為揚州主簿。詔進京,獻所撰《政綱》、《老子道德經義硫》等,辭官歸故里。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征為太學博士,亦不就。晚年尚服食,不與人通,後卒於剡山(今浙江嵊縣)。武帝蕭賾詔其諸子收集其遺著,編為《文議》三十卷。著有《真跡經》,整理道教上清派楊羲、許謐、許翽手寫真經。《夷夏論》詳辨道、佛二教之是非同異,高下優劣。認為道教為中華正教,佛教為西夷異法;佛、道二教同源殊途,俱為聖人教化眾生之法。提出“道則佛也,佛則道也”,以道為尊的理論。由於文中言辭激烈,“尊王攘夷”,貶低侮辱佛教,因此,立即引起佛教徒的強烈反擊。佛、道爭端,一時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夷夏之辨,成為南北朝、隋唐佛道爭論的焦點。(《南史•顧歡傳》、《三洞群仙錄》、《三洞珠囊》) 。 
                                                                                                                                 摘自 《中華道教大辭典》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