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莫月鼎與元代神霄派 - 李遠國 教授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宗派 > 神霄派

李遠國教授

 
        南宋後期,隨著蒙古王朝勢力的日益強大,相繼滅金滅宋,進入中原,統一中華,建立元朝以後,道教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演變,如原在北方活動的全真道、真大道和太一道等,立即得到元室的承認和支持,原在南方流行的符錄各宗各派,亦相繼取得合法的地位。從而使道教的各個宗派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並相互交流融合,呈現出歸宗合流的發展趨向。在眾多的派別中,南方的正一道和北方的全真道,則因條件的優越和教團的建全,發展尤為突出,影響也遠勝於他派。因此到元代中後期,全真道逐漸成為北方道教發展的重心,正一道也成為匯合南方道教的核心,道教各個派別相繼集合到他們的周圍,最後造成道教史上全真與正一兩大派鼎立的局面。此兩大派的形成,影響甚深,直到明清,仍是此兩派分統道教。
        不過,傳統的各大道派大多仍然猶存,即使是全真道,亦因發展的需要,衍生出許多門派。這裏僅就神霄派而言,入元以後有莫月鼎、譚悟真、王惟一等繼承祖脈,宏場神霄雷法。延至明清之際,尚有奉行神霄法錄者,如陶仲文、張宇初、施道淵、方國樞等,繼續活躍於朝野,從而將神霄道脈一直延續到清代中葉。根據道書史籍,這裏以莫月鼎為中心,探討神霄派在元代的基本情況,以求證於學界同仁。
 
一  莫月鼎的生平事蹟
        神霄派在元代的主要傳人是莫月鼎。關於他的名字,籍貫及生率年,諸書記載不一。《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卷五曰:“月鼎真人姓莫氏,諱洞一,字起炎,浙西  川人”;以延佑庚寅(查延佑無庚寅。庚寅為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卒,卒前書偈曰:“七十四年明月,也曾陰晴圓缺。今日大地光明,三界虛空透徹。書畢,端坐而逝,顏面如丹。”宋濂《元莫月鼎傳碑》謂:諱起炎,入道後,更名沾乙。自號月鼎;湖州月河溪人,於庚寅之次年(1291年)正月逝世,壽六十九。(1)王逢《莫月鼎法師道行錄》稱:諱起炎,字月鼎,吳興人,生於寶慶丙戌(1226年),卒於至元甲午(1294年)。(2)《蘇州府志》則言其為苕溪人,(3)《浙江通志》說為錢塘人,(4)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四三則曰為歸安人,陸容 《菽園雜記》卷十又稱其為湖州人,歿于蘇州。以上記載紛紜岐異,莫衷一是。概括而言,莫月鼎名起炎,月鼎為其字或號。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或謂  川,或曰苕溪,或言歸安,皆在吳興境內。至於生卒年及壽數,已難確定,大約是生於南宋理宗寶慶(1225—1227年)年間,卒于元世祖至元末(1290—1294年)。
        莫月鼎出身宦族,祖、父在宋時皆為顯官。幼習科舉,三試不利,乃棄家為道士。初入四川青城山丈人觀,從徐無極受五雷法。又聞南豐鄒鐵壁得王文卿斬勘雷書,秘不外傳,乃委身童隸事之,終獲受其《九天雷晶隱書》。於是“召雷雨,破鬼魅,動與六合。雖喜笑怒駡,皆若有神物從之者。”(5)因此名重當時。對此,《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卷五亦曰:“生而聰慧,英敏過人,酷慕道法神仙家之說,乃與同郡西 沈震雷真人,同師事鐵壁鄒真人,得侍宸王真君《九天雷晶隱書》,由是名著當時。至若會稽混融韓公,錢塘楊和玉蟾川諸公,望重當代,為道法所宗,皆炷香座下,由是道法愈重。真人落魄無家,隨所寓而止焉,求其道者甚眾。往往遺世絕俗離倫,飲酒輒醉,自樂天真。其接門人多致叱吒,試其誠怠之心而進止之,有不堪者中道而廢。”
        據宋廉《莫月鼎傳碑》言,宋理宗寶佑戊午(1258年),浙河東大旱,馬廷鸞方守紹興,迎至月鼎,月鼎建壇禱之,雨立至。理宗聞之,賜詩一章,謂其為神仙。《蘇州府志》亦說:“精於持練,動與神合,時憤世嫉邪,托狂於酒,信筆塗墨,出詭秘語,人莫能曉。寶佑秋,越守馬光祖致之禱雨,雨應聲至。理宗賜詩贊。”
        入元,世祖至元己醜(1289年),遣禦史中丞崔求異人於江南,物色獲之,世祖召見於灤京內殿。問曰:“可聞雷呼?“月鼎對曰:“可。”即取胡桃擲地,雷應聲而發,震撼殿庭,世祖為之改容。複命請雨,雨立致。或謂令祈雪,立驗。世祖大悅,厚賜之,不受。尋有旨俾掌道教事,則以老耄辭。遂給驛南旋。於是踵門求授道者益眾,有疾患求治者,或書符與之,或噓氣授之,“無不立驗”,人常稱之為“莫真官”。世祖至元末逝世于蘇州。所得王文卿秘笈,一如鄒鐵壁,不輕授人。得其傳者,唯王繼華與潘無涯。“繼華授張善淵,善淵授步宗浩,宗浩授周玄真,皆解狎雷致雨雲,而玄真尤號偉特。”(6)《仙鑒續編》亦記載曰:“至元丁亥(1287年)被召赴闕下,符法闡楊,雷雨在指顧之間,一時名動京師,奔走後先者如雲如堵,有不遠千里及門而求道者,有奉束五十緡,師受之一日袖之而去,遇灑肆陋者乃入,見貧寒者濟之,有老病孤弱者必以物與之,及晡而還,緡皆罄矣。門人中有道材法器者,輒循循以進之。其于雷霆之奧,發揚底蘊,開示來學者多矣。使者一符形,每授門人,各有不同,是乃真人自立法以證派源,考其玄徽,同歸一致。自侍宸王真君演道以來,惟真人與西 沈真人二派,支流衍迤,盛于西江,昌于東吳,扶教澤民,莫有甚焉。”
 
二  莫月鼎所傳支派
        莫月鼎所傳弟子王繼華、潘無涯之事蹟不詳,王繼華的弟子張善淵卻大有名聲。《蘇州府志》曰:“張善淵字深父,號癸複道人。其伯父崇一始為道士,得易真人如剛靈寶飛步法,稱為張雷師。宋尚書包恢薦於朝,命主郡之天慶觀。善淵從之學,輒能捕逐鬼物,呼致雷雨。郡守潛說友舉住建德永隆宮,再住郡之光孝觀。道法藥術,並究其妙。元世祖召入朝,召鶴且有禱,輒應,命為平江道錄。”(7)著《萬法通論》,詳論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之妙理,直示雷霆玄關之內秘,非常精闢。他說:“陰陽之氣為雷霆,生育萬物也。雷霆者,天地之樞機也。天樞地機,陽雷陰霆,樞陰機陽,雷生霆煞,雷善霆惡。夫謂萬物厥有至符,至符陰玄,乃職生滅。東三南二,北一西四,此大數之祖,而中央五焉,雷霆得天地之中氣,故曰五雷。”又謂玄關一竅,乃千訣萬法之根本,丹道雷法之至妙,修之於內,則聚靈為寶,超凡入聖;施之於外,則調陰燮陽,濟人利物。至於驅役雷電,制伏鬼神,抑其容易之事。故曰:“夫靈寶、神霄、璿璣、清微、洞玄、太極、斬勘諸階雷法,至於諸階考召正法。各有家數,宗派不同,而玄關一竅,先天一氣之妙,左右逢其原,貫通諸法之說,古今之所不易也。”(8)
        張善淵弟子步宗浩,字進德。早年習儒業,中歲慕道,師張善淵于蘇州玄妙觀。《蘇州府志》曰:“從張雷師於元妙觀,授回風混合大洞真詮、上清靈寶三五飛步之秘,碧潭斬勘之書,祈禱雨陽,呼召鸞鶴,鹹在掌握,驅邪救患,甚多靈跡。延佑間授弘教法師。”(9)後以神霄道法傳周玄真。周玄真學玄初,世居嘉禾(今浙江嘉興),後遷于姑蘇(今蘇州市)。初從嘉禾紫虛觀李拱端(杜道堅弟子)為道士,受劾召鬼神之術,複從曹桂孫受靈寶大法,又從步宗浩受五雷秘文,祈雨治疾,頗有奇驗。享譽於元明之際,明初卒。(10)
        莫月鼎徒裔中,還有金善信。金善信(1273—1331年)字實之,長州 (今蘇州市)人。家本世儒,成年後好老氏學。初事玄妙觀張善淵,又事莫月鼎傳其秘術。遂構仁壽觀于城東北隅,“日與徒研竅妙旨。其言以為心神至虛,無所汨沒,諸陰銷盡,諸陽自集,蓋有形者陽,陽益勝陰,氣益調精,我得清靜,去道無難矣。”(11)曾受知于天師張與材,起為廣德路道錄,仍提點仁壽觀。張與材又薦於朝,賜號體仁守正弘道法師。
        又有雷霆散吏王惟一,亦傳莫月鼎之學。《蘇州府志》曰:“王惟一,括蒼(今浙江麗水)人。自號景陽子。父官華亭(今上海松江縣),因家焉。晚年寓樊涇嶽祠。泰定丙寅(1326年)書遺事及偈畢,端坐而逝。”(12)《道藏》中收有王惟一所作《道法心傳》一卷,中曰:自幼酷好道法,不惜勞苦,拜師傳授,不知其幾人。“是以用心三十餘年,觀風雲聚散、氣候之變通,默會其心,喜不自知,宿生多幸,又遇至人,一言之下,即證無疑。”“餘則不然,多下苦志,幸遇真師,傳授雷霆一竅,說破這些道理,使余如醉方醒,前學皆妄。後又得月鼎莫先生使者一法,曆說先天之妙。”“余平生參盡雷法,未有若月鼎莫君先生之說如此之明也。”此外,王惟一又參鄒鐵壁,“奉度師鐵壁先生鄒君傳授口訣,”皆為先聖玄機。又著《明道篇》,闡發神霄雷霆丹道之學。
 
三  王文卿所傳支系
        此外,尚有由王文卿真接傳衍於元的一系。據虞集《靈惠沖虛通妙真君王侍宸記》,王文卿傳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臨江徐次舉,以次至金溪聶天錫。其後得其傳而最顯著,曰臨川譚悟真。人不敢稱其名,但謂之譚五雷。”譚悟真為宋未元初人,入元後,“譚君猶在,浮沉人間,隱顯莫測。”後傳法盧陵羅虛舟,再傳蕭雨軒、周立禮二人,周傳其子,蕭則傳胡道玄。羅虛舟,“故宋時名士澗谷先生之諸孫也。得五雷之傳,甚有符契。然譚君誦侍宸之戒曰:每傳不過一二人,若廣傳之則速死。是以羅之弟子雖多,而自以為得之者,惟蕭主簿雨軒,其後則有周司令立禮兩人而已。”蕭雨軒清文雅學,“中罹憂患,然甚 通至理,泊然無所累其心。”“擇人至謹,而人亦不知其有此道,獨傳之道玄胡君一人而已。神異之事,已見於前,其客於予者,頂分三髻,一劍自隨,練衣短裙,危坐終日,風雨極寒之夜,燈火不繼而溫煦滿室,目神炯然,神觀洞徹,縱橫自在,物外無拘,而剛介不可犯也,此亦真修仙者乎!有侍宸手書詩一首,蓋譚,羅相傳之符契也。”
        蕭雨軒再傳胡道玄,胡為番陽人,人稱神霄野客。“得侍宸之真傳,年二十餘,道行關陝荊襄江漢淮海閩浙之間。當己已、庚午(1329年、1330年)之旱,旬日之中,郡縣爭致之,所曆或一日,或二日,嘻笑怒駡,雷雨隨至,官吏畏而民愛之,環四五千里之間,所至無不應者。至於妖怪之作,劾治如法,人以為神。遇異人于武當大頂天柱峰,得修仙之道,遍遊名山洞府,而歸江東西之間,從蓬頭金公遊,甚相契許,他人莫之測也。於是收斂神異之跡,將求名地以歸隱,是以謁浮丘君於華蓋之上。”其後事蹟不詳。
        虞集的這些記述,都是依據當事者所言。因胡道玄、蕭雨軒皆為他的至友,周立禮則屬姻聯。此外虞集尚不少方外友,多為神霄派傳人。他說:“宋晚有河南子烏陽者,亦玉蟾之流亞與,吾方外友有浦雲吳君者,為上清道士,得坐致雷雨、役使鬼神之法,不自以為功。已而去之,北游燕趙諸郡,得《景霄雷書》於異人,而未盡通其說。閒居京華幽坊靜室,與學者數人居香火。清夜玉蟾降其室,親為校正其疏略,剖析其精徽,內以自修,外以救世,粲然郎耀,莫逆於心。”(13)這裏雖假託白玉蟾降世傳法,但所習《景霄雷書》確系神霄道典,可證吳君早期當為上清道士,後皈依神霄派。
 
四  路大安與混元系
        元代,尚有一系以雷默庵為宗師的門派,該派主傳混元六天如意大法,門徒甚眾,分佈西蜀、東南一帶。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續》卷四載:雷時中(1211——1295年)字可權,號默庵。祖籍江西豫章,遷居武昌金牛鎮,又號雙橋老人。幼習詞賦,後通詩經,三領鄉薦,精心道學,專務性理。因太平宮知宮點悟,愈留心道法,絕念功名。庚午(1270年)三月三日,玄武誕辰,雷時中具表賀、設壇焚香,朗誦《度人經》。忽有一道人自外至,授以袖中書一卷,令祭壇中,齋戒七日,方可開看。師遵其旨,持誠齋戒七日,拜禮開看其文,乃混元六天如意道法。“看畢,壇中白晝如夜,須臾雷火佈滿,雷霆辛天君立案上,曰:吾奉昊天敕命,付卿開闡雷霆之教,普濟眾生。吾教上帝為主,以吾佐之,以卿行之。前日授卿之文者,乃祖師路真君也。卿名在仙籍,七世為儒,三世行法,並無纖過,當大興吾教。”《道法會元》卷一五四《混元六天妙道一氣如意大法》中所述師派首位祖師即為“混元開教大慈普惠路真君大安”,其下依次為混元演教一氣妙道雷真人時中、天隱盧真人、九天金闕少宰仙官雷使查真人、天全張真人。該派所主之道法仍為神霄傳統,但非常重視《度人經》大乘思想,“專以《度人經》為主,師每化導世人,及開度弟子,皆先令其精心誦經,各獲果報。且嘗論《度人經》旨,以開後學,其要在十回度人。非惟十遍可以度人,乃在平日修練自己,以究返還之妙。切須先度祖宗,終得道備,飛升上清,經旨之明,莫越是矣。”
        雷默庵以道為本,兼及儒學,博采旁求,一貫混融,四方聞其道行卓異,及其門者日眾,弟子數千人,因其傳播範圍,分為二派。西蜀一派以盧真人為首領,東南一派以查真人為宗師。“弟子數千人,分東南、西蜀二派,首度盧、李二宗師及南康查泰宇。由是盧、李之道行於西蜀,泰宇之道行乎東南,混元之教大行於世。所著《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皆發揚混元道化之妙。”此外,雷默庵又傳《負風猛吏辛天君大法》於世。至元乙未(1295年)四月五日逝世,弟子奉葬于郡之顏山,享年八十五。
 
五  張宗演與正一系
        自張繼先兼傳雷法之後,從南宋初第三十一代天師張時修,到宋元之交的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掌教天師凡七人,多能以精通符咒雷法名世,在當時社會有相當威信。如三十一代天師張時修,“虛靖游 州時,以印劍經錄付之,朝英以是。眾推之以嗣數”,得以繼承法統。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于宋紹興十年(1140年)襲教。乾道元年(1170年),“毗陵有妖恁樹,詔治之,即行,一夕雷拔其樹。召赴闕,賜號正應先生。高宗召見,咨問道法。孝宗時江濤沖決,命醮內廷有異應,上賜以象簡、寶劍,《清靜》、《陰符》二經,賜號正應先生。”三十三代天師張景淵,高宗時嘗醮內廷,顯大感異。“皇子魏王鎮明州,有疾,為壇以請,至乃咒水,飲之而愈。”三十四代天師張慶先,“以嘉泰辛酉(1201年)襲教,性慈儉周貧,因至是經錄之傳益廣。”並留下了劾治張公洞井龍王的故事。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見重于理宗朝。端平(1234—1236年)間,國家多事,可大累次應詔赴闕行齋醮之事,劾治鄱陽湖水災、錢塘江潮患,“以符投江,雷震殛死大白蛇,水遂複故。”又設醮于太乙宮,禳治蝗災。嘉熙三年(1239年),賜號觀妙先生,命提舉三山符錄兼御前諸宮觀數門公事,主領杭州龍朔宮。從此,正一派正式成為江南諸派道教的統領。時元世祖忽必烈屯軍于武昌,聞其神異,遣密使入龍虎山造訪,張可大謂使者曰:“善事爾主,二十年當混一天下。逮至元十三年,果驗。”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亦以道術名世。宋度宗鹹淳(1265—1274年)間,江西上饒郡旱災,守臣唐震請祈雨,靈應如期。入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遣使召之,待以客禮。《元史•釋老傳》曰:“乃見,語之曰:昔歲己未(1259年),朕次鄂渚,嘗令王一清往訪卿父,卿父使報朕曰:後二十年天下當混一。神仙之言,驗於今焉。因命坐,錫宴,特賜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命主領江南道教,仍賜銀印。”明年(1277年),又醮于長春宮,“賜號演道靈應沖和真人,給二品銀印,命主江南道教事。得自給牒度人為道士。路設道錄司,州設道正司,縣設威儀司,皆屬焉。”元世祖禦制曰:“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卿心傳法統,體粹真風,廣《黃庭》、《大洞》之科,持正一盟威之錄,爰清爰淨,以信以誠,三尺青蛇,役鬼神於冥漠;一杯明水,淨天孽於邇遐。既弘開濟之功,宜畀褒崇之號,特贈演道靈應沖和真人。”(14)
        從以上記載,可見元世祖對張宗演禮遇之隆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通過這兩次接見,張宗演獲得“天師”的頭銜。在此以前,張陵子孫雖有“天師”的頭銜,民間也流行此稱呼,但從未被宮方正式承認過。正式用政府名義承認其子孫為天師,則自元世祖始,也只有元代,明太祖即位不久即下詔取消。此外,張宗演又得主領江南道教的職權,這也是史元前例的。之後作為定制,被元代諸帝所沿襲,每代嗣教者都沿制承襲“天師”,“真人”,“主江南道教”如故事,直至元亡。張宗演作為元代最為著名的南方道教領袖,亦兼傳神霄大法。《道法會元》卷一一一至一一三所載《帝令寶珠五雷祈禱大法》,即為張宗演所傳。其《序法》曰:“夫寶珠雷法者,玄之又玄,實眾法之祖也。世間罕傳,自前宋樞密宣使李閑雲先生,得傳於駕前承應法師集賢院學士朱梅靖先生。後朱入蜀,於青城山羽化之時,止傳之三人。一乃新氵金州郭提舉,二乃三十六代天師張真人,三乃閑雲李先生也。此法行諸天之號令,總三界之雷霆,以先天一氣而運用,以後天八卦而成符,名曰寶珠。”“遇之者精勤修煉,行持既久,可以坐役鬼神,可以指揮將吏,可以嘯命風雷,可以超凡入聖,非特能保命護身,其實可登真度世。”
 
六  薛師淳與南宗系
        白玉蟾一系在元代也有傳承,如《洞玄玉樞雷霆大法》即為此系所傳。據元成宗元貞丙申(1296年)嗣法弟子薛師淳《事實》記載:白玉蟾得其法于陳泥丸,有泉州馬居士之女繼其法。至元十八年(1281年)泉州大旱,蒲左丞命僧道祈禱無應,遂請馬居士之女設壇建醮,以三日為限,“至三日催符之際,雷風震響,電掣交橫,報應非常。”後以道法傳翁法建,翁法建“乃丹山翁狀元嗣孫也,家寓建寧。至元十六年(1279年)張九萬提兵入閩,執拘到泉州,蒲相見其天姿粹美,詞翰兩優,收置幕下。得法之後,遂回故居,則城郭是而人民非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建寧大旱,府判梅庵請命祈禱,十分感應。所管建陽縣亦旱,縣宰申府,府官令其下縣祈禱,縣宰史嵩之郊迎,立壇於公館,報應如前。一時嗣法弟子百有餘人。江東則有趙菊存,時為建寧儒學教諭,捐車馬,竭行囊,北面而師之。”
        至元己醜(1289年),薛師淳浪遊閩地,十一月甲子良日,因五福萬壽宮道士劉壁峰、連樂山保舉監度,得拜翁法建為師,“三載有餘,凡士夫請命祈禱,必令相行。餘見其平日所用不過九陽、少陽、元陽、真氣、熏魔等符,及洞玄九章,以之祈禱治病,如谷應響,觀其付與趙菊存、丁松隱文字不同,雖有玄妙處而無綱緒。”至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五月十一日,翁法建召群嗣法弟子曰:“吾欲暫回雷府,雷聲響吾即往。俄頃縣治之東名曰庵山,峰巒聳峭,雷聲隱隱,而翁君羽化矣。群嗣法為請擇地,藏劍於北山道院之傍,山水環聚,後之嗣法,必有沖舉者焉。師淳壇下嗣法五百餘人,今洞玄教之昭著四方,皆翁君主教之靈也。”(15)《法海遣珠》卷一《洞玄秘旨》中所述流派,亦以辛忠義、白玉蟾為祖師,其下宗師為“紫霞扶風洞玄元明君馬士清、洞玄通明中侍卿翁法建、洞玄元明崇侍卿薛師淳。”由此可見此系于元初興盛一時,門徒甚多。
        在張宇初《峴泉集》中所說的神霄派宗師中,有一位叫做鄧鐵崖的,亦是元代的一名高道。《道藏》中所收《道法宗旨圖衍義》二卷,題“鐵崖鄧木冉以正纂圖”,“養吾章希賢亮衍義”。章希賢為元成宗、武宗年間人,籍貫江西臨川。字師亮,號養吾子。通儒、釋、道三教之說,與三十八代天師廣微子、臨川道士空玄子汪萬頃等交遊。鄧木冉號鐵崖子,生平不詳,亦當為章希賢至友。章希賢曰:“鐵崖子傷大道之不行,憫流俗之傍見,纂集諸象,為《道法宗旨圖》。噫,大哉其心也。龍虎刊行,觀之若望洋焉。希賢不愧凡愚,嘗有志於三家微言,為之衍義。”
        此書中收有“元始祖劫圖”、“混元化身圖”、“雷霆互用圖”、“雷霆之圖”、“雷霆三關圖”、“五雷攢簇圖”、“雷霆吞啖圖”、“將用自己元神圖”、“五雷胎息圖”、“雷霆一竅圖”、“雷霆九宮圖”、“雷霆運用圖”、“雷霆玄化圖”等二十二圖,以陰陽五行、九宮八卦等原理,用圖文闡述天尊化身、日月運行、四季變化、役使雷霆的理論及法訣,闡明神霄雷法之原理,每圖後為“衍義”,大都徵引道、儒、釋三家有關語錄,主以陰陽變化之原理,天人感應的思想,解釋風雨雷霆之形成,為元代的一部重要雷法著作。
 
        如此眾多的神霄派高道,活躍於元代,出入朝野,濟世度人,並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著述,不僅將神霄一脈下傳後代,亦為今人研修神霄大道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史料。
 
 
 
注 釋:
  
 (1)見宋濂《宋學士文集》卷十一 。
 (2)見《梧溪集》卷四。
 (3、4)見《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五四,中華書局、巴蜀書社1985年10月影印本第51冊第62350頁。
 (5、6)見宋濂《莫月鼎傳碑》。
 (7、9、11、12)見《古今圖書集成》影印本第51冊第62674,62675頁。
 (8)見《道法會元》卷六七。
 (10)見宋濂《宋學士文集》卷十三《周尊師小傳》。
 (13)見《道法會元》卷一○八。
 (14)以上諸天師事蹟,均見《漢天師世家》卷三。
 (15)見《道法會元》卷一四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