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道教神霄派淵源略考- 李遠國 教授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宗派 > 神霄派

李遠國教授

 
        本文圍繞道教神霄派的淵源始末,例舉唐代道教符錄派的一些事蹟,認為道教之雷法已於其際開始流行,從而為神霄派在北宋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礎。同時對汪真君的存在與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從東漢張陵創立道教,歷經魏晉南北朝,道教逐漸由分散的原始狀態進入相對統一的成熟階段,由民間性質的宗教逐漸趨向上層,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封建統治者的扶植和崇奉,從而為道教進一步的發展和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道教進入全面發展的繁榮時期。在二百多百年的統治中,道教始終得到了唐皇朝的扶植和崇拜,道教的地位處於儒教和佛教之上,居三教之首。道教教主老子不僅被尊為唐宗室的“聖祖”,而且先後被冊封為“玄元皇帝”、“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皇大帝”,成為唐皇朝的護國神,道教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唐皇朝崇拜道教,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他們利用老子姓李,攀附為同宗,自稱是老子的“聖裔”,以利用老子在歷史上的廣泛影響來提高唐宗室的社會地位,並編造政治神話,製造皇權神授的輿論,以達到神化唐宗室的政治目的。此外,還運用《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作為治國的理論依據之一,這對於唐初的繁榮和唐玄宗的“開元之治”都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唐皇朝提高道教的地位,規定道教的序位在佛教之前,也是利用道教來抑制佛教勢力發展的一種政治策略。
        正是基於這些因素,道教在唐朝的發展非常興盛。一大批高道的出現,研究老莊思想的風氣流行,從而完善了道教理論體系,“重玄”哲學思想的形成,即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對道教典籍的收集與整理,編纂成藏,名《一切道經》,這是唐玄宗的功績,道籍成藏實始於此。在此期間,道教經文大量湧現,道士、法師們都非常重視經典文獻的研究,戒律的傳承,從而對道教科儀、經戒法錄傳授等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增刪,使其更趨豐富與完善。唐以後的道教儀法,基本上以唐代儀法為準則。此外,道教的煉養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除氣法、導引等在民間普遍流行外,服食、煉丹之術亦在宮庭內大肆活動,由於唐代諸帝大都相信服用金丹可以延年長生,不惜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命道士制煉金丹,使外丹術的發展達到至極。但由於眾多帝王大臣因服金丹而死,一些煉丹道士亦因此而被殺,這又促使金丹術由外丹向內丹的轉變。唐代道教符錄之術亦有所發展,張天師一系的複起,葉法善、鄧紫陽、胡惠超等天師的盛譽,一大批精通符咒法術的道士活躍于朝野上下,影響甚大。道教的宮觀幾遍及全國,有些宮觀建築規律模宏大,極為富麗,如太清宮、太微宮、紫微宮等,其規模可與皇家的殿堂相比擬。概而言之,由於李唐王朝的重視與扶持,在崇道奠祖的風氣下,在深厚的社會基礎上,道教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可以說唐朝二百餘年的歷史,也就是中國道教從發展走向鼎盛的燦爛時期。
        在這個輝煌的時期,由於眾多高道的努力,不僅使一些傳統的道教派別,如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重玄派、升玄派、三皇派、高玄派等,得到了重組與發展,並且滋生了許多新的道派,如北帝派、淨明派、洞淵派、天心派、神霄派等。他們形成的時間或早或晚,但其創教祖師多為唐人,且皆擅長符咒之術,精通運雷役神大法。也正是如鄧紫陽、葉法善、胡惠、譚紫霄、汪文華等眾多高道的參與,才為道教雷法的完善及宋代新道派的出現準備了深厚的基礎。下面介紹有關的情況,以見其貌。
 
一  鄧紫陽與北帝大法
        北帝派為初唐道士鄧紫陽開創,授“北帝錄”等經錄,最崇拜北極紫微大帝——北帝,以擅長治制六天鬼神、辟邪禳禍之事而稱著。始祖鄧紫陽,名思權,亦名思璞。江西臨川人。初隱縣境內麻姑山修煉。“後因省親,路獲神劍,佩之。性頗剛毅,自負濟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間,誦天蓬咒不輟,遂感北帝,遺神人授以劍法。”(1)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卷四亦曰:“鄧紫陽入麻姑山,日夜誦天蓬神咒,感金甲神人與語曰:吾是北方六天使者,緣子念誦靈文,帝君已置子之功矣,遂令降墨篆神符真文。上有神仙之術,中有役使鬼神,下有救療疾病。子宜秘之,後當為王者師。次日果於石室中得其真形符篆,行持有驗。”(2)其後,鄧紫陽又遠訪南嶽朱陵洞天,謁青玉,光天二壇,道法更加精深,名聞當時。開元年間多次應召,入宮訪以道妙,建醮禱福,被玄宗封為天師。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仙逝,玄宗命于麻姑山設觀,歸葬本山。自鄧紫陽之後,承其法脈的為其侄子鄧德誠、侄孫鄧延康及後裔鄧道才、鄧道苗、鄧啟霞數代,再加眾多弟子譚仙岩、史玄洞、左通玄、鄒郁華、何元通、王棲霞、黃洞元、瞿童等人的推衍,並得于唐代皇室如武則天、玄宗、德宗、憲宗、武宗、宣宗、懿宗的大力支持,北帝大法便很快在全國範圍內傳播,還修建了一批北帝、四聖專祠。如西京(今陝西長安縣)有北極紫微閣,“唐則天時建,仿效天宮,有二勝四將之院,有前後帝代禦書,每年系故老重臣監提並使命管掌,非同常處。”(3)成都玉局治中專設北帝院,“雲是天曹庫,收貯玉局化所奏錢。”(4)蜀州唐興縣大通觀,“有紫微閣,是開元中道士蔡守沖以敕賜匹帛所造。”(5)襄州“舊有北帝堂,歲久蕪毀”,後楚王趙匡凝鎮襄州,得北帝靈驗而重加修飾。(6)這樣一來,修習北帝道法成為當時道門的一種風氣。如孫元會遇道士教誦天蓬咒,爾後堅持不懈,後臨難之時,“忽然照見空中,天蓬大將軍與部眾等,護衛己身,於茲脫難。”(7)成都雙流縣道士王道珂,“行坐常誦天蓬咒”,為民辟邪誅妖,屢見靈異,是知“天蓬將軍是北帝上將,制伏一切鬼神。”(8)泗州人曹載之,于僖宗時遇蘇門道士劉大觀,授以天蓬神咒,勤而持誦,獲正心脫禍之果。有仙官告之曰:“太帝是北斗之中紫微上宮玄卿太帝君也,上理鬥極,下統豐都,陰境帝君乃太帝之所部,天蓬上將即太帝之元帥也。(9)”成都人範希越,“得北帝修奉之術,雕天蓬印以行之,祭醮嚴潔,逾于常法。”(10)這些都是北帝大法盛行唐代的證明。其後,唐未五代的杜光庭,宋代的張繼先、王宗敬、吳道顯、柳伯奇、鐘明真、盧養浩、徐必大、劉玉、黃公瑾等,皆習北帝大法,並將其法與神霄雷法結合,從而推行出一門新的道法——神霄金火天丁大法。這是唐宋北帝派的基本傳系,它與天師道、上清派有較密切的關係。
 
二  葉法善與洞淵道法
        初唐尚有洞淵一派,該派起源于晉未居馬跡山的道士王纂。杜光庭指出:“馬跡山在舒州,王先生修洞淵法處。”(11)《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八曰:“道士王纂者,金壇人,居馬跡山,常以陰功救物。值西晉末中原亂離,饑饉癘疫交作,民多斃無救,纂憫之,遂於靜室飛章告天而泣涕不已,”於是感動神人授以《神化》、《神咒》二經。王纂“按經品齋科行世江表,自是疫癘不復作矣。”(12)到唐高宗、武則天時,有道士韋善俊,“誦《道德》、《度人》、《西升》、《升玄》等經,人有所惠,悉為賑救之用。”他“諧嵩陽觀事黃元賾參佩道法,又從臨汝洞元觀道士韓元最複授秘要。”(13)其後葉法善繼其洞淵道統,並光大之。據《唐鴻臚卿越國公靈虛見素真人傳》載:葉法善字道元,一字太素。本南陽人,自鼻祖時遷家松陽。生即靈異,好古學文,十二學禮樂,研究《周易》,耽味老莊,河洛圖緯,悉皆詳覽,志願修道,棲遲林泉。先後隱遁於卯山、白馬山、括蒼山、天臺山、四明山、金華山、天柱山、天目山、勾曲山、衡山、霍山、赤城山、羅浮山等處,“凡名山勝地,自江漢之南,無不經歷”。曾師事豫章萬法師,求煉丹辟穀、導引胎息之法。又入西蜀,“于青城趙元陽受遁甲步玄之術。嵩高韋善俊,傳八史雲足喬之道。後入蒙山,訪求隱術。”因其精潔修持,漸顯靈應,遂感三神人授以道要秘法。謂其本系“太微紫微左宮仙翁”,偶因失職,謫於人間,宜建立功,濟人佐國,“更修功累德,行滿之日,當複汝仙位。今汝行三五盟威正一之法,誅斬魑魅妖魔,救護群品,惠施貧乏,代天行理,但以陰德為先,不必別有貢告。”並授以神劍、法印、靈符、罡訣及內外丹道。從此道法大顯,降滅妖凶,非所不驗。“潛行陰德,濟度死生。及會稽理病,屢曾起死。複于楊州,以劍開長史夫人之腹,取病以示人,夫人當時病差如故。凡開腸易胃,破腹剪形,一無損壞,亦無痛楚,抉目洗睛,出安紙上,除去膜翳,複納于中,全不驚動,目明如故。人強與錢,則乞諸貧病。其有狂邪淫祀為災害者,行履所及,並皆誅戮,名聞遠近,並皆知之”。高宗時應詔,多留內庭,問以道法,窮盡源奧,誅狐除祟,屢顯靈異。“帝及皇后諸王公主朝士以下,親受道法,百官子弟、京城及諸州道士,從真人受經法者,前後計數千餘人。王公佈施塞道盈衢,隨其所得,扌舍入觀宇,修飾尊像及救困窮。每日炊米十餘碩,以供貧病來者,悉無選擇。真人常懷直諫匡保社稷之心。高宗欲登封告成,駕幸中嶽,忽疫疾流行,扈從者多病死。奉敕命令治,真人一誦咒訣,疫癘消殄,垂死者並皆得更生。”其祈晴禱雨,運雷呼風,驅龍攝魅,事蹟靈顯。則天時征至都,請于諸名山投奠龍壁。中宗復位,武三思尚秉國權,法善以頻察妖祥,保護中宗、相王及玄宗。迨後平韋後,立相王睿宗,玄宗承祚繼統,法善應召入京,佐佑聖主,凡吉凶動靜,必預奏聞,寵信有加。開元八年(720年)五月,真人已年一百零七歲,于西京景龍觀中羽化,“京城之人鹹見院中有青煙直上,與天相接,終日不滅。”“葬後一年,棺槨自開,但見衣冠劍舄,始知真人不死,實輕舉耳。帝緬想仙風,眷慕不已,於觀立碑,寵以宸翰,及命太子題額。”(14)有弟子百余人,惟盧齊物、尹 忄音、司馬仲容為入室。
         從唐玄宗《禦制真人碑》中,可見時人對葉法善的評價甚高:“宴息于羅浮、括蒼,往來于蓬萊、方丈,靈圖秘訣,仙符真度,寶錄生券,冥感空傳,臨目而萬八千神,咽胎而千二百息,或潛泳水府,或飛步火房,或剖腹濯腸,勿藥自複;或刳晴抉膜,投符有嘉;或聚合毒藥,服之自若;或徵召鬼物,使之立至。呵叱群鬼,奔走眾神,若陪隸也。故海內稱焉,千轉萬變。先朝寵焉,一晝三接。朕在藩邸,屢聞道要。及臨寓縣,虛立寧昌言。奸臣寓謹,凶醜亻替遞,未嘗不先事啟,沃極申幽贊。”(15)李邕《大唐賜歙州剌吏葉公神道碑》亦曰:“越公襲上德,延慶靈,生而知之,學而習之,有專門之資,得丕承之業,才齔羽工道,即冠同玄,訊遠嶽之福庭,覯幽尋之方士,陳咒雷駭,吐刀電光,沉海莫濡,蹈治非,呵萬鬼,弱百神,啟陰官之符,變冥司之錄,追究往事,坐知來茲,膏肓無所遁其形,霧露不能滋其疾,奇跡多緒,嘉聲日聞。是以大君孔休,辟命薦至,入自臥內,問以咎征,造膝必成,偶事皆中,時更四紀,代且五朝,順風以近天師,斂衤任以近皇極,糸甾素莫能出右,公卿是惟虛左。”(16)此外,屬於洞淵派的高道尚有黃元賾、韓元最、劉玄元、範仙舟、何子玉等。《道藏》中有冠“洞淵”之經,即屬此派經錄。
 
三  胡惠超與淨明道法
        淨明一系淵源於靈寶派,該派特別尊奉許遜,稱其法錄出於許遜之傳。許遜信仰由來已久,唐代即有神化許遜的傳紀出世,有張氳、胡惠(或作慧)超等道士弘傳“靈寶淨明”宗旨。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一載:張氳為晉州神山縣人。一名蘊,字藏真。好黃老方士之說,游青蓋山,拜景成子為師,盡得其道法真傳。又隱修姑射古洞十五年,“仙書秘典,九經百氏,靡所不通。”“常乘青驢,從五童,入靈夏,訪昆侖,游終南、泰華,往來青城、王屋、太行之間,與葉(法善)、羅(公遠)二天師為侶,每究金丹華池之事,易形煉化之術,人莫能究其妙。”唐玄宗時曾應詔入對,上嘉之拜官而辭還山。“十六年(728年)洪州大疫,有狂道人跨驢從五童施藥市中,病者立愈。州以上聞,上意其氳,驛召之,果氳也,然三召卒不至,乃棲息于洪崖先生之古壇。”(17)天寶四年(745年)年九十三,屍解羽化於榻上。後來張氳被淨明派尊為經師,《淨明忠孝全書》卷一有《淨明經師洪崖先生傳》,謂“凡參學淨明者,尊為經師君。”(18)
        胡惠超亦為初唐著名道士。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二七載:“天師胡惠超,字拔俗,不知何許人也,莫知其年壽。唐高宗上元間來自盧山,棲于豫章西山之洪井。”其人體貌環偉,類四十許歲。世傳“吳真君嘗授其延生煉化、超三元九紀之道,能檄召神靈,驅奮雷雨。”其德行崇高,以濟世度人為己任。“每逢路傍暴骨遺骸悉為埋之,地有古物寶器,掘之如其言而獲。聞邪怪之物,疾之如寇仇,即務剪除之。時豫章西門有樟木精為獨足神,大興怪祟,邀人淫祀,天師一見叱駡,書符禁制,即命斬伐,積薪灌油,以火焚燎,妖祟遂滅。”類似的神跡甚多,故深受世人敬重,並多次應武則天之詔,入宮對應稱旨,“止陳道德帝王治化之源。後大喜,又欲留於都下,委以煉丹之事。天師辭請還山修煉,敕遣齎金壁送歸行。”其後煉丹于洪崖先生古壇,後歸西山,“人皆師事之,千里之內無疫癘水旱之災,無猛鷙夭枉之苦,遠近賴焉。”至長安三年(703年)二月十六日,“命弟子于游帷觀之西北伏龍崗造磚墳,藏太玄真符二,七星神劍、靈寶策杖各一,三日而汔。天師正衣冠,坐繩床,異香滿室,空中雲鶴、牆外人馬之聲紛紛不絕,視之已其門人高弟甚多,最顯者有萬天師、藺天師、黃華姑等。萬天師名振,字長生。洪郡南昌人。得長生久視之道,“有符咒濟物,治人疾苦立效,當時以為旌陽、欒巴之徒。”(20)黃華姑為撫州臨川人,少乃好道,天然絕粒,十二歲度為天寶觀女道士。“年八十,發白麵紅如處子狀,時人謂之華姑。蹀履而行,奔馬不及。”曾南郭訪魏華存之遺跡,西山拜胡惠超為師。胡天師見其懇切,為其演示道法,指點玄機,授以役使鬼神、運呼雷霆之要。華姑還歸井山,精潔修持,屢彰靈異,為世人所敬重,“姑前開元九年(721年)欲上升之際,忽謂弟子曰:不須釘吾棺,可以絳紗冪之。數夕有雷震電繞,視紗頂孔如卵,屋穿容人,棺中惟覆被木簡而已。”(21)顏真卿訪道井山,聽其弟子黎瓊仙所言,遂撰《井山華姑仙壇碑鉻》以頌之。由於胡天師修道成真於南昌西山,故唐宋新興的道派——淨明宗亦奉胡惠超為淨明派祖師。《淨明忠考全書》卷一曰:“嘗遇日月二君,授以淨明靈寶忠孝之道,神妙無方,人莫能測。”“凡參學淨明弟子,皆尊之曰法師君。”(22)可見胡惠超確為道法高深、享譽唐宋時期的一位高真。
 
四  精通雷法的唐代高道
        其時,精通符咒雷法的高道尚有許多。如豐去奢修道於卯山,得葉法善秘藏之神劍丹藥,勤修無怠,不食多年,擅役雷運風之道。“每見雷雨在山半,龍行雨及雷公電母甚眾。”(23)葉千韶少事西山道士,習辟穀服氣之術,後得真官授以天書神簿,“自後長嘯則風生林壑,口巽水則雨流原野,捺地則雷鳴轆轆,手畫空則電光爍人。乃遊行天下,若徉狂,常醉騰騰於城市間,忽驅叱似振威,人問之何為如此。應之曰:我見某處火災,某處亢旱,使雨救之耳。人皆覆之,實有其驗。或經過郡縣逢旱,皆請救之,千韶乃備香案啟祝,須臾降雨。人有請致雷者,腳捺地便鳴從地底發轆轆聲。或苦雨祈晴不應,乃請千韶止之,遂作術,使晴霽。冬中或旱祈雪,千韶乃單衣跣足,立于日中嘯訁永,俄頃風雲會合,降雪連宵。又以符救人疾苦,不俟人之求請,見疾者無不憫而救之。有邪魅者,聞千韶之名自愈,得符者終身不復更發。”(24)法言得真人授以寶笈靈文、三科秘術,“一曰三將軍秘術,二曰紫虛秘術,三曰太上一盟威秘法”,召龍役神,風雨雷霆應時立致。“自是尤務拯人疾苦,煉黃白,遇窮者施之。”(25)後以所得《鎮元策靈書》傳弟子舒虛寂,並告之曰:“鎮元之道,乘大魁,履北極,視瑤光,躡丹元,倚靈田,蹈陽,運元綱,握天樞,執持六氣,指揮萬靈,外可以召神,內可以延生,虛寂如所戒而修之,無不神驗。”(26)其再傳弟子向道榮,向傳任可居,皆精運雷役神之術。又有果州人程太虛,刻志修道,得雷法妙旨,“一夕大風拔木,雷電而雨,砌下坎陷中水如沸湧,因以杖攪之,得碧玉印兩鈕。每歲農人乞符錄祈年,以印印之,則授者愈豐阜。”(27)譚紫霄遇異人授以魁罡鬥極、觀燈飛符之術,行之靈驗,“能醮星象,事黑殺,禹步指訣,禁詛鬼魅,為人燒奏禱祈災祥,頗知壽夭。”又得高道陳守元傳張道陵符錄,“盡能通之,遂自言得道陵天心正法,竅鬼魅治產病多效。閩王孟昶尊重之,號金門羽客正一先生。閩亡,遁居廬山棲隱洞,學者百余人。後主聞其名,召見賜官,皆辭不受,俄而疾卒,年百餘歲,今言天心正法者,皆祖於紫霄。”(28)
        如此眾多的高真大德,他們的傳承雖然有所不同,或襲天師正一之法脈,或承上清、靈寶之衣缽,或開北帝派之道門,或肇淨明派、天心派之玄基,但皆精通符咒雷法,以濟世度人為己任。他們所傳世的法術和著作,許多被神霄派吸收運用,其所推重的神真,不少亦為奉為神霄派的祖師。如葉法善著有《雷書》、《上清隱書骨髓靈文》。其內客多為神霄派採納。白玉蟾說:“唐天師葉法善《雷書》中有赤雞、紫鵝之符,投于東南水雍瓦中,誦木郎咒,可致雨。”(29)鄧紫陽所創的北帝大法,其中所奉神真如紫微大帝、北極四聖(天蓬、天猷、翊聖、真武)皆為神霄神系中的神尊,其度亡解厄、煉度之法被神霄派吸收,演變成為“神霄金火天丁大法”。譚紫霄的天心正法中的許多法訣,如“存變遺治訣”,“變神訣”、“北極驅邪院印”,“都天大法主印”、“五雷靈符”、“北帝符”、“火鈴符”等,均被收入神霄派典籍中,成為神霄雷法的組成部份。反之,神霄派的許多秘法,亦為宋元時期的北帝派、淨明派、天心派、清微派、東華派所吸收,因為在宋元之際雷法已成為整個道教最為推重的大法,而神霄派尤其以擅長雷法為魁首。
        在這種歷史背景及思想文化基礎上,才產生了被宋元道教奉為萬法之尊的雷法,而與道教雷法關係最深、弘揚最力的神霄派也才得以形成。
 
五  汪真君與神霄雷法
        從歷史的角度上看,神霄派的形成當在北宋之際。有王文卿、林靈素等以精通雷法、宏揚神霄派宗旨而聞名,於世皆知。據王文卿自述,其神霄要道、雷霆之書得于汪真君,故該派奉汪真君為闡教之祖師。但因為汪、王兩人所處年代距之甚遠,故學界中對此觀點均持否定態度。但僅憑此便下結論,乃至認為汪真君本系一個莫須有的人物,可能失之輕率。因為在宋元的道經中,收有許多汪真君的著述,且有傳記留世。這裏詳加分析,以判斷汪真君的存在與否?以及他與神霄派的關係。
        元人趙道—《曆世真仙體道通鑒續編》卷五收有汪真君傳。曰:“真君姓汪,名子華,字時美。唐玄宗二年甲寅(714年)生於蔡州汝陽縣。年四十而三舉不第,歎曰:年逾不惑,不登仕版,何面目見朋友乎!吾將學黃老之學,而臣於帝鄉矣。遂與顏真卿同師白雲先生張約,再師赤城先生司馬承禎。遇安祿山之亂,棄家雲遊,經南嶽祝融峰下修道,九年不下山。真卿為盧杞所陷,使淮西為李希烈縊死。師再遇紫虛元君親幸南嶽,授以至道。再修二十八年,丹成道備,貞元五年(789年)庚午正月七日,奉詔白日升天。”(30)
        以上這段記述,並非無根之談。另有北宋高道朱執中的自述為證。朱執中為北宋時道教的上清三景法師,名惟一,故里不詳。“幼膺簪裳,妙傳星學,游於江湖間,就參道法。至於名山靈洞,尤喜遊覽。一日到青城山,念念欲一至思真洞一觀而無暇時,因淩晨作意一往,至日中猶未及半,困倦臥於樹陰中,夢一道士身披紅服,與樵對談,因言及道法之奧,夢中歷歷備述以百中經,書之紙盡,又以槲葉書之。道士臨別曰:吾乃火師也,有雷書藏于朱陵西洞,已三百年矣。上天將發其旨奧,汝可經遊至彼,千萬一往,受此靈文,幸毋忽也。汝前生是雷判,所以今生吾親授汝秘訣,珍重珍重。餘遂夢覺,而日已西矣。但見炎炎烈火,發於樹中。遂下山至庵,視之夢中所書之文燦然,槲葉亦在。於是將紙謄錄夢中所書者,恐靈文易於變化也。遂下山出蜀,至南嶽遊觀焉。因思西河之語,忽一日到一石洞,見石案上有黃卷書三卷,中已半開,而二卷牢不可開。餘再拜,具述情懇,檢而視之,則此雷書也。既得此一卷書。即出洞,謄錄訖,再拜送歸洞天。偶因暇日凝坐之時,則開乾閉巽,留坤塞艮,據天罡,持斗柄,謁軒轅,過扶桑,入廣寒,之鶉尾,舉黃童,泛海槎,登昆侖,佩唐符,撼天雷,神哉偉歟!故將所得之秘,注解《真君奧旨》,開悟後學,與有志於斯文者共之。凡妙道秘訣、古仙上聖口口相傳,不立文學,吾今於是書而錄之。”(31)這段珍貴的自述,詳介了他得到汪真君雷書的經過,並將汪真君的一些著述公佈於世,這對瞭解汪真君的生平及與神雷派的關係極為重要。還有指出的是,自述完成于北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這比王文卿得雷書的時間即徽宗宣和初(1119年)早15年,有力地說明早在王文卿之前,已有雷書在社會上流行。也許,王文卿的真正師傅就是朱執中,故朱氏的所編所注的雷法典籍均由王文卿下傳,王文卿自謂遇汪真君于楊子江邊而得雷書秘法之說,亦與朱執中夢中感悟之談如出一轍。
        朱執中所得並加以整理的汪真君雷書主要有《火師汪真君雷霆奧旨》、《混合秘訣》、《玉樞靈文》、《斬勘五雷大法》等。他說:“惟一今以《火師奧旨》、《混合秘訣》、《玉樞》、《斬勘》玄文留傳於人,內則超出三界,外則救濟萬靈,祈禱雨陽,消弭災禍,制蛟蜃,救危篤,斬妖精,致風雨於目前,運雷霆於掌上,解九玄七祖之罪,消千生萬劫之愆,得之者固守,遇之者夙緣。若能稟戒行持,則三界鬼神拱手聽命於斯。”(32)這些著述或被王文卿所得,或被陳楠、白玉蟾所得,至今仍收藏《道藏》之中。
        在這些著作中,《火師汪真君雷霆奧旨》尤為重要。該書為朱執中注,王文卿傳。前有白玉蟾序,講述此書的來歷:“餘以夙幸,得奉沖科,遍參諸方,未盡其要。迂道過羅浮,訪道于祖師翠虛真人,袖中出示此篇,可將雲房急寫,明日送來,念汝一生希道之心,誠慕道之志切。余遂寫畢,歸此于祖師之前,勤而玩誦。乃至汪真君以七十二句,顯述於其前。朱先生以萬言,發明於其後,凝神默想,超悟玄微,正所謂蕉花春風之機,梧桐秋雨之妙,碧潭夜月,青山暮雲,微妙深玄,粲然明白。惟二宗師以方便心流傳後學,以慈憫心救度群品,使後學之士得而玩之,自有悟入,如雲開月皎,塵淨钅監明,包諸幻而歸真,總萬法而歸一。”(33)
        《雷霆奧旨》正文為七言長詩,共七十二句,講述汪真君求道修真、煉丹運雷的生平事蹟。從行文語言及內容看,似非本人原作,而為後人追述。但朱執中的注文可靠無疑,於其注文中可進一步瞭解汪真君的面目及成真得道的過程。《雷霆奧旨》開首即曰:“昔日棄儒學莊老,坐斷祝融九春草。忽朝一日遇元君,授我清虛無上道。修持再曆四七春,六賊三屍如電掃。身輕體健綠毛生,至此絕無饑渴惱。貞元五年月建寅,玉皇有敕賜飛升。瑤池沐浴錫宴罷,位證火師居雷霆”(34)這是關於汪真君生平的高度概括。
        對此,朱執中注解曰:“真君姓汪,諱子華,字時美。于唐玄宗開元二年甲寅歲,降生于蔡州汝陽縣。七歲能誦詩書,九歲通諸經大義,十三歲知天文地理之學,無不貫通,自謂取功名如拾芥。迨至年登四十,累入選場,三舉不第。遂歎曰:年逾強仕,不登仕版,何面目見知識朋友乎!於是棄儒筆硯,學老莊之道,求長生之術,不求仕進於世間,而純念希仙於帝鄉矣。遂與顏真卿,同師白雲先生張約,再師赤城司馬先生承禎,受清靜之道。”(35)
        考注中所說的人物,均為中唐時人,如顏真卿為當世忠烈之臣,但生前喜好清靜,出入玄門,曾師事高道陶八八,得刀圭神丹之秘,又與張志和、陸鴻漸、徐士衡、李成矩等互為道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二曰:“魯公顏真卿,字清臣,師古五世孫。博學工辭章,事親孝。唐玄宗開元舉進士,又擢制科,再遷監察禦吏,其德業詳載《唐書》。建中四年(783年)德宗命真卿問罪李希烈,內外知公不還,親族餞于長樂坡,公醉跳躑前楹,曰:吾早遇道士雲陶八八,授刀圭碧霞丹,至今不衰。又曰:七十有厄即吉,他日待我于羅浮山,得非今日之厄乎!公至大樑,希烈命縊殺之,瘞于城南。希烈敗,家人啟柩,見狀貌如生,遍身金色,爪甲出手背,鬚髮長數尺,歸葬偃師北山。後有商人至羅浮山,有二道士樹下圍棋。一曰:何人至此。對曰:小客洛陽人。道士笑曰:幸寄一書達吾家。遣童子取紙筆作書,至北山顏家。子孫得書,大驚曰:先太師親翰也。發塚開棺已空矣。徑往羅浮求之,竟無蹤跡。”(36)故世人謂其已為地仙。類此的記載亦見於宋碑《魯公仙跡記》(37)中,可證在唐宋人的心目中顏真卿不僅僅是一位忠烈之臣,亦為道門高真。
        顏真卿生前撰有不少有關道教的碑文,如《橋仙觀碑記》、《撫州臨川縣井山華姑仙壇碑鉻》、《麻姑仙壇記》等。從碑記中可知,與顏真卿交往的道士中多為精通符咒雷法的高真。顏真卿自謂“幸承餘烈”,(38)自當曉其秘法真傳。故朱執中說顏真卿與汪子華同為道友,研修丹道雷法。汪真君得道飛升之後,“亦接引顏真卿居雷部。”(39)白玉蟾亦曰:“顏真卿今為北極驅邪院左判官。”(40)由此可證,有關汪真君、顏真卿修道求真的記載是可信的,汪真君亦確有其人。
        據朱執中記述,汪真君在南嶽祝融峰結閹,潛心修道已曆九年。于寶應元年壬寅(762年)七月,感中元紫虛元君授以道要,時年四十九。“真君得此道要,再修持二十八年,丹成道備,陰陽升降,水火既濟,三屍六賊,俱屏跡遠遁,身體皆生綠毛,而四大輕建,服元氣而腹不饑,咽真液而口不渴也,真君年七十有七,丹成道備,於貞元五年己巳歲正月七日,奉玉帝詔,賜真君飛升于祝融峰下。世人但見祥雲瑞霧,彌滿山谷,可遠望而不可親,南嶽諸山異香芬馥,七日不散,人皆見此異香真景,不可誣。真君上升也,瑤池沐浴既罷,蒙上帝賜以位,號雷霆火師之稱。”(41)這段注說不僅追溯了汪真君修道成真的事蹟,亦指出了他之所以被奉為“雷霆火師”的原因。
        道教中人將汪真君視為神霄派的祖師,還有一個內在的重要原因,那就是他提出了一套雷法理論,其《雷霆奧旨》即為代表著作,詳盡地披露了道教雷法的奧秘,內容涉及氣法、丹功、咒術、變神、召將、符法、罡訣、指訣、運雷等,皆為雷法修持與施用的至要。此外,他還指出了道教雷法的社會功能及道德價值,這正是雷法區別於丹道的主要原因。他說:“凡求仙慕道之士,不煉內丹,形還敗壞。不積功行,難達玄境。不濟疾苦,道果難成。不敕華池,神不清悅。欲求仙道,功行為先,必資治病祛邪,祈晴禱雨,濟人利物,廣積陰功,精勤香火,正直無私,何慮不獲超升。”(42)這就明白指出,內丹的修煉是立身的基礎,功行的積累是成真的根本,必須關心民間的疾苦,濟人利物,廣積功德,才能得道成仙。這裏即指明了內丹修持的重要性,又鮮明地揭示了道教度人濟世的大乘精神,從而為神霄派的創立確定了宏道濟世的宗旨。
 
        總結以上所言,首先應該肯定唐代確有汪子華這位雷法大師,他與顏真卿同為道友,而得雷法之秘旨。與他同時代的葉法善、鄧紫陽、胡惠超、豐去奢、葉千韶、翟法言等,皆以精通道教雷法而聞各於世。可以說,是這批活躍于唐代朝野的道教大師,為道教雷法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北宋之道士朱執中、王文卿、林素靈、陳楠、白玉蟾等一致皆認為神霄派創立于唐代真人汪火師,儘管其師承淵源難以確認,但其道脈直承唐代玄門,這是可以認同的。
 
 
注 釋:
 (1)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二,《道藏》本第5冊第284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2)見《道藏》本第32冊第259頁。(3)見《玄天上帝啟聖錄》卷四,《道藏》本第19冊第594頁。
 (4)見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十五,《道藏》本第10冊第852頁。
 (5)見《道教靈驗記》卷二,《道藏》本第10冊第804頁。
 (6)見《道教靈驗記》卷九,《道藏》本第10冊第833頁。
 (7、8)見《道教靈驗記》卷十,《道藏》本第10冊第834至836頁。
 (9、10)見《道教靈驗記》卷十三,《道藏》本第10冊第842、847頁。
 (11)見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道藏》本第11冊第59頁。
 (12)見《道藏》本第5冊第260頁。
 (13)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六,《道藏》本第5冊第305頁。
 (14)見《道藏》本第18冊第79至84頁。
 (15)見《道藏》本第18冊第89頁。
 (16)見《道藏》本第18冊第87頁。
 (17)見《道藏》本第5冊第335、336頁。
 (18)見《道藏》本第24冊第627頁。
 (19)見《道藏》本第5冊第258、259頁。
 (20)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三一,《道藏》本第5冊第279頁。
 (21)見陳垣《道家金石略》第150頁,文物出版社1988年6月版。
 (22)見《道藏》本第24冊第627、628頁。
 (23)見沈汾《續仙傳》卷上,《道藏》本第5冊第82頁。
 (24)見《續仙傳》卷中,《道藏》本第5冊第90頁。
 (25)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一,《道藏》本第5冊第338頁。
 (26、27)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二,《道藏》本第5冊第339、340頁。
 (28)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三,《道藏》本第5冊第348頁。
 (29)見《道法會元》卷八七,《道藏》本第29冊第361頁。
 (30)見《道藏》本第5冊第446頁。
 (31、32)見《道法會元》卷七六,《道藏》本第29冊第274、275頁。
 (33、34、35)見《道法會元》卷七六,《道藏》本第29冊第262至264頁。
 (36、40)見《道藏》本第5冊第283、284頁。
 (37)見陳垣《道家金石略》第297頁。
 (38)見陳垣《道家金石略》第155頁。
 (39)見《道藏》本第29冊第263頁。
 (41)見《道藏》本第29冊第263、264頁。
 (42)見《火師遺訓》,《道藏》本第29冊第274頁。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