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論明清時代的神霄派 - 李遠國 教授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宗派 > 神霄派

李遠國教授

 
 
        道教經歷了南宋金元的宗派分合以後,到明中葉以前,在統治者的扶持下,發展到相當貴盛的狀況,其中尤以正一派諸宗最為突出。不少道士被朝廷委以重要官職,深入宮廷,參與朝政,有的位極人臣,聲勢顯赫,甚或交通中官,威福在手,致使“天下士大夫靡從風”,(1)仰其鼻息,借緣以進。其地位之高,權勢之重,為歷代所罕見。到了嘉靖皇帝,崇道活動達到了高峰。從史籍中可知,宋元盛行的諸多道派,在明代繼續流傳的尚有神霄、清微、淨明派等。尤其是在明代中葉,因世宗寵信神霄派道士陶仲文,神霄派一時占盡風光,成為道教諸宗之首。這裏,以明清高道陶仲文、施道淵為中心,探討明清之際神霄派傳播的情況。
 
 
一  陶仲文與明代神霄派
        陶仲文幼名典真,湖北黃岡人。好神仙方術,受符水訣于羅田萬玉山,並與邵元節相往來。據《續文獻通考》所言,其師萬玉山名福敦,幼攻舉子業,已厭棄投塔山寺為僧,法名道璣,冥解禪宗。邑令徐召與語,大器之。命畜發訪道,遍游終南、峨眉、武夷、天臺、懷玉、壬屋、五嶽,“所遇緇衣羽客,一語會心,輒師事之,迨歸已充然有得矣。玉山善踵息鉤練,不吃秫麥鹽酪。旁通風角堪輿,奇門符水,而尤聖於醫。”正德庚辰(1520年)于霍山坐化,年九十二。嘉靖間因其弟子陶仲文所請,壬寅(1542年)六月誥賜“清微神霄演法真人”。(2)
        至嘉靖年間,因高道邵元節推薦,陶仲文得幸世宗。《野史》記述說:“時元節年老,思乞身未得。會宮中黑眚見,元節治之不效,因薦仲文於帝,帝試之良驗。嘗以符水  劍,絕宮中妖。莊敬太子患痘,禱之而瘥,帝深加寵異。”十八年(1539年)二月,世宗南巡,元節病不能從,以陶仲文代之。三月,授“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錫以誥印。九月,諭吏、禮二部:我皇祖定制,歲舉祈謝天地神祗大醮,為民求福。今邵真人既沒,此典不可久廢。其封仲文為神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領道教事,食正二品祿,父母及妻贈封如制。”十九年(1540年),世宗有疾,既而瘳,喜仲文祈禱功,特授少保、禮部尚書。久之,加少傅,仍兼少保,食正一品祿。“仲文起管庫不二歲,驟登峻秩。恩寵且出元節上,朝野駭異。”二十一年(1542年),世宗遭宮婢變,(3)移居西內,日求長生,君臣不相接,獨仲文得時見,見輒賜坐,稱師而不名。二十三年(1544年),大同獲諜者王三,世宗歸功上玄,加仲文少師,仍兼少傅、少保,一人兼領三孤,終明世唯仲文一人而已。二十六年(1547年),請度天下道士二萬四千人,許之。二十七年(1548年)八月,複以聖誕加恩,給伯爵俸,授其徒郭弘經、王永甯為高士,並錫之印。二十九年(1550年),以平獄功,封恭誠伯,歲祿二千石,其徒郭弘經、王永甯升真人。之後數年屢有賜賞,榮貴無極。
        隨著世宗對長生追求日益迫切,其崇道舉措更加堅決。自嘉靖中葉以後,更以崇道奉玄為其施政的中心,從而使當時的朝政帶上濃厚的道教色彩。《野史》曰:“當是時帝益求長生,日夜禱祠不絕,簡文武大臣及詞臣,當意者直入西苑,供奉青詞,其人率不次超擢。於是詞臣皆舍本業,爭工巫覡之說以取媚。而海內無籍奸人若段朝用、龔可佩、藍道行、王金、胡大順、藍田玉之屬,咸奔走闕下,以燒煉符咒之術熒惑天子,天子悉收而用之,冀得延年卻老。然其人不久敗,獨仲文恩寵日隆,久而不替。一時縉紳亦有藉以幹進固寵者,致黃冠羽服之流,充塞都下。”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宗還為其皇考和皇妣上道教尊號,自號“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元真君”,後加號“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圓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再號“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寶境萬壽帝君”,儼然以道教教主自居,成為繼北宋徽宗之後的又一位道教徒皇帝,使整個明王朝幾乎變成一個道教王國。正是在統治者的狂熱崇信的驅使下,道教在明代的前中期發展到了極點。不少教徒擔任著朝庭的重要官職,有的甚至位極人臣,聲勢顯赫,不僅恩渥終身,且蔭及子孫。其時道教的社會地位之高,影響之大,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陶仲文有疾,乞還山,許之,“乃獻還歷年所賜蟒玉金寶、法冠及白金萬兩。且言臣幸蒙恩,子孫甥婿咸獲顯榮,慮身後不能保。帝納其所獻,優詔慰諭。仲文即歸,帝念之不置,明年六月,遣錦衣官存向,賜齎優渥。且命有司以時加禮,改其子尚寶少卿,世恩為太常丞,兼道錄司右演法,供事真人府。仲文得寵二十年,位極人臣,然小心慎密,不敢持寵恣肆,故始終眷顧不衰。年逾八十,以三十九年(1560年)十一月卒。帝聞痛悼,葬祭視邵元節故事,特諡榮康惠肅。”(4)
 
二  張宇初與神霄大法
        就張天師一系而言,入明之後的歷代天師亦大多兼傳神霄雷法,其中尤以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1361—1410年)著名。《漢天師世家》卷三曰:“學問深造,貫綜三氏,融為一塗,旁及諸子百家之籍,靡不窮搜,發為載道紀事之文,各極精妙。”洪武十二年(1379年),制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真人”,領道教事,詔赴京,賜法衣金幣,給驛還山。越二年,封其母包氏為玄君。洪武十六年(1383年)詔赴闕,命建玉錄大齋於紫金山。十八年(1385年)夏,命禱雨于神樂觀,大見靈應。二十三年(1390年),奏請重建大上清宮,賜淮。次年入覲,賜正一玄壇銅印,視六品。永樂元年(1403年)成祖即位,張宇初入賀,寵遇益隆。賜錢修葺大上清宮,命陪祀天壇。四年(1406年),詔命編修道教書以進,是為明道藏編輯之肇始。這一工作直到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才初步完成。永樂五年(1407年),命張宇初於朝天宮主建玉錄大齋以薦拔亡靈,據載有“慶雲覆壇,鸞鶴交舞之瑞”。六年(1408年)三月,“降特旨申諭,真人門下專出符錄。四月,命傳延禧法錄,建延禧大齋五壇,咸有瑞應,厚賜尚方珍物。特命更給驛卷還山。十月,手敕俾邀請真仙張三豐。己醜(1409年),再敕尋訪張三豐。”永樂八年(1410年),張宇初卒,皇太子遣行人陳逵賜祭,次年複遣蕭榮渝祭。張宇初博學能文,為歷代天師仲著述最多者,有《道門十規》、《峴泉集》、《度人經通義》、《龍虎山志》傳世。他繼承張繼先以來的作風,力圖將內煉與外用、內丹與符錄雷法統于一體,以完善正一傳統的符錄道術。他說:“吾道玄元之宗,由元始天王于開皇之後,以靈寶大乘之道、紫微飛天十部之書,授玉宸大道君暨神霄九宸上帝,後降峨眉山授天真皇人,是出煉度之法。”又曰:“昔元始天尊命玉清真人開朱陵火府,命青華大帝開青華左府,韓君丈人開朱陵右府,三佐真人開黃錄院,出玉清破地獄等符,若三簡五符之文。凡行持煉度,告下幽關,莫不開悟,是曰神霄,自清微而下,皆其文也。故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專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惟大帝統領元象,主握陰陽,以故雷霆之政鹹隸焉。”(5)
        他曾親訪多處神霄派聖地祖跡,並作詞讚美歷代祖師。如南豐神龜岡乃王文卿葬處,張宇初拜而述之曰:“宋崇寧間,侍宸王真君以道行之著,受知徽廟,晚痤蛻其地,而神龜之徵益名。郡之賢良有鄒鐵壁者,嘗受法于上官氏,上官侍宸甥也。已而複遇侍宸,親傳其奧,而道亦顯。時有知南豐州事王質,嘗師事鐵壁,及付受之頃,忽雷震壇上。鄒曰:吾將度矣。王驚喜,遂傾資奉之。鄒謝曰:吾雲水徒也,用此奚為。王乃請以廣妙靈觀以祠事侍宸,故舊觀在他裏,乃遷而新之,以是凡旱勞疾疚者,居民禱之必應。”(6)後因元季兵興觀蕪,洪武庚午(1390年)張宇初朝拜見其蕪穢弗治,遂命道門弟子恢復一新,並作序記,以彰靈跡。又謂“三十代祖虛靖真君,以靈悟宿植,遭熙洽之朝,在崇甯、靖康間,徽廟崇道尤甚,而真仙輩出,與真君上下一時者,若徐神翁、王文卿、林靈素也。凡祛禁妖祟,平湖孽,祠榮  ,往往有異徵。既而國運艱否,預達災朕,乃致風霆陽雨,特指顧間。其道神行著誠,足以羽儀天朝,澤被含品矣。雖相去數百載,至今人猶道慕之。”(7)尤其是在豐富道教雷法理論及功訣方面,張宇初有著重要的貢獻。
 
三  玄妙觀與神霄派
        明代神霄派的傳承,比較有系統的是以蘇州玄妙觀為傳教據點的一系。據清顧源《玄妙觀志》記載,自北宋神霄派始立以來,蘇州玄妙觀一直是歷代神霄派道士活動的中心。如王文卿、莫月鼎、張善淵等,皆常居觀中,傳教授徒。入明,又有周玄真、胡道安、顧元本、張皮雀、施道淵等,代代相繼,傳播神霄大法,並將道脈一直延續到清代。
        周玄真,字元初。嘉興人。《蘇州府志》曰:年十二,辭家入紫虛觀,從李太元為道士,至正戊子(1348年)年二十,始來蘇州報恩道院。能以符召鶴,因名所居曰來鶴軒,自號鶴林先生。“元真雖身寓方外,事母林至孝,其學受靈寶經法于谷神曹師,又受五雷秘文于步雲崗,得莫月鼎之傳。”明洪武庚戌(1370年)上召問鬼神情狀,賜宴光祿閣。又明年上召對,問神霆所以神之。對曰:“天地之間,陰陽運轉,故有神,神與人合者也。雷非人無以知雷之天,人非雷無以知人之天,天人相孚,同一理爾。”上悅,授領神樂觀事。“元真嘗修建安裏橋於通衢,繼主常熟致道觀,複修丹井。卒,葬月鼎墓次。”
        又有胡道安,字安穀。吳江人。性狂戇,人呼胡風子。為玄妙觀道士。“晚遇至人,授青城太乙雷書及斬勘惑魔秘旨。景泰(1450—1456年)間吳中秋旱,郡守延道安致禱,道安登壇,醉酒詬罵,怒髮衝冠。令下陰雲四合,雷雨大作,守禮敬之。”蘇州郡人顧元本,家貧落魄為黃冠,浪跡江湖,“遇異人授以五雷符訣,歸試甚驗。”楊湛然名茂林,未詳何地人。深有道行,不用符檄,書片紙驅役鬼神。曾得永樂皇帝召見,以官不受,賜法衣敕行遊天下。“時吳江大旱,延之禱雨隨應。因留崇真道院,構方丈居之在院,屢顯靈異。一日忽蛻裘履而逝,蓋百餘歲矣。”
        長沙縣人張皮雀,名道修。少有異相,年十七不欲議婚,出家師胡道安為師,盡得其術。禱雨祈晴,驅邪治疾,立手即應。《異林》亦記載說,張皮雀師事胡風子,“胡風子師事莫月鼎,授五雷法,居玄妙觀,弟子甚眾,欲密授道修。以書置屋上,覆瓦中,呼道修曰:天將雨,極升屋,敗隙補之。道修如其言往。胡公曰:得乎?道修應曰:得之矣。於是始得秘訣,驅風雷如神。”
        除以蘇州玄妙觀為祖庭的一系外,尚有許多支派及傳承不清的神霄道人,活躍在大江南北。下面分別述之。
        《衢州府志》曰:“張柏亭,洪武年人,玄妙觀都紀。永樂間(1403—1420年)奉敕建武當山宮觀柏亭,應詔住元天玉虛宮,時遇異人,授以葫芒柱杖各一,嘗施藥,授五雷秘法,祈禱輒驗。後還衢,日跨青牛出入,自號葫蘆道人。”該志又載:“王允中,洪武間開設道會,掌教三十餘年,壽八十,能驅雷致雨。凡遇蝗旱疾疫,卻之輒驗,其名聞於外郡。”又有柴用先,號惟一子。永樂間自京還至武林,大旱,自言能興雷雨,官吏令其設壇,“須臾雷電交至,大雨如注,而西湖之水涸矣。其族子壯得五雷秘法,能祛邪治病,祈晴雨。”
        《鎮江府志》載:潘道泰號無涯子,年八歲為萬壽官道士巫得真弟子,幼遇異人授以雷法,一日登廁誦咒,誤召雷部辛天君,天君怒以火筆燃其頭,頭爛,人皆呼為潘爛頭。景泰間(1450—1456年)大旱,郡守郭濟命禱雨,“俄傾雨沾足。郡守冒雷雨病瘧,藥不愈,延道泰往護視,道泰以掌撫其背即愈。維揚屬邑旱,召道泰往禱,命置一大黑鯉,於釜中炊之,火愈熾,雨傾如澍。”有人疾病來求者,或為書符,或咒水治之,隨愈之。“後奉璽書,封通懸五雷法官靈濟真人。”
        《廣西通志》載:有王真人不知何許人,景泰間謫戊馴象衛,“有道術,能致雷雨,以手遇符錄於人掌中,握之行數步,望其方開手,則雷轟然而起。”祈雨治妖,甚顯靈異。又有鄧清,字子真,正統(1436—1449年)間羽士,居岑溪,“習瑜珈教,得異傳,一日雷擊物遇穢墮池,清為咒灑水淨之,雷遂飛升。”
        《福建通志》載:晉江人董伯華,服氣煉形,談徵應輒驗,成化間(1465—1487年)常來往漳、泉。“能呼風雨立至。又常畫雷符,一張賣錢一文,然必童子乃賣之。藏符於掌,旋傍耳開之,應聲而震,人稱為雷師。”《閩書》曰:“愈震齋,沙人,秘傳符錄,精五雷祈禱術。同時有黃天元者,住持宜福觀,亦能此術。”又有魏雷鳴,亦沙人。“精雷霆術,童子有欲為戲,與之一錢,魏就童掌中作書符狀,令緊握之,至人傍放手,轟雷一聲而散。”
        《淅江通志》曰:“唐秩,得大梵鬥母五雷法,祈雨佑聖觀,運旗摩空,雲轉如輪,倏忽雨如注。”《溫州府志》載:賈複真,號靜觀,元至正間居溫城,“同知雷仙伯授以雷法,及天文地理秘旨。郡大旱,禱于岳祠,應時雨至。”又曰:“顧太真,號虛白。從鹿城陳靜心學,又遇麻衣道人,授掌心雷法,能指呼雨陽,叱吒風雨。洪武十九年(1386年)夏旱,請禱於保勝寺,登壇,雷電交至,大雨三日乃止。”《臨江府志》載:新喻延真觀道士黃明學,十九歲入觀禮黃建極為師,“年四十,遇異人授以先天雷法,自此祈禱,無不應者,明洪武丙寅(1380年)春夏不雨,道會江壺天薦于縣令,遣書召焉。明學為建壇設醮,雷雨三日。”類此祈雨先後七次皆應,世人名為“七雨道人”
        《南昌郡乘》載:徐複高為奉新縣崇玄觀道士,法術精通,永樂十五年(1417年)旱,複高至省城祈禱,“坐七層臺上,案振金牌則雷鳴,手搖小旗則電掣,時大雨傾盆,魚蝦盈街,章江水涸三尺。”《樂安縣誌》載:西隅龍岡人張必貞,永樂乙未(1415年)解糧南京,路途夜夢神人授以神書劍符,得雷書于路旁石匣中,遂通道法。至京大旱三月,“各官敦請登壇,須臾雷電交作,大雨滂沱,告足方止。有司上聞,賜號廣明真人,並詔賜銅鑄雷神四座而歸。縣多疫珍,施以符水,無不立愈。”
        《雲南通志》載:楊用廣,號雷谷,余姚人。“遇異人得五雷法,永樂初以事戌宜良,祈禱輒應。”又曰:“陳羽士,嘉靖間棲東山玉皇閣,神氣俊爽,目光如電,嘯命風雷,無延晷刻。郡嘗旱,輿至城中,甘霖隨注。”“徐道廣,昆明人,幼從蔣日和學五雷法,遂精其術。”《貴州通志》載:郡人張道人,得禱雨運雷秘術,萬曆間(1573——1620年)旱,巡撫郭子章招致之,道人設壇禱雨,運五雷訣,書符于童子掌握中,“童子至郡堂開掌,忽霹靂一聲,眾未至壇,而霖雨大注。”《樂安縣誌》載:象峰人元樂靜,號靜軒,“旨受三  ,複悟熊氏宗源,調坎離,養內丹,禱雨驅疫,治病求晴,無不立應。羅山除白馬之精,周坊滅樟樹之怪,尤得薩真人玉陽煉法,大顯于時。”
        從以上例舉的眾多高道的事蹟,可見了神霄道法在明代仍有相當的影響,無論是在朝野上下,或是在大江南北,都可以見到神霄派道士活躍的身影,他們仍以祈晴祈雨、驅邪治疾為能事,以擅長役吏雷霆而聞名。
 
四  施道淵與清代神霄派
        在滿清入關之後,由於其貴族素無道教信仰,入關前即尊奉藏傳佛教格魯派,入關後重在利用理學治世,故對道教不如明代之重視。清朝諸帝無一崇道如明朝諸帝者,朝廷利用道士齋醮祈禱之事不多見,大清律例並嚴禁巫師道士跳神驅鬼逐邪以惑民心,限制了正一派諸宗的各種宗教活動。這樣一來,道教進入了一個衰落的階段,各派的影響亦越來越小。但不少道士仍活躍于民間,使中華道教之真脈延續不斷。
        就神霄派而言,一些奉行神霄雷法的道士亦出於朝野,為當世所贊。如康熙年間,有自稱神仙王文卿者,行神霄法。康熙帝曾召見,賜以匾額對聯等。又有高道施道淵,繼承神霄道脈,並開神霄派穹窿山支派,從而使神霄派的歷史延續至清,並傳入臺灣。
        據閔一得《金蓋心燈》記載,施道淵曾是全真龍門派弟子,後皈依天師府,承神霄一脈。《金蓋心燈•道譜源流圖》曰:施亮生,“號鐵竹道人。嘗受初真戒、中極戒于王昆陽律師,後精於法,改皈正一真人府,派啟姑蘇穹窿山一派。”《玄妙觀志》卷四曰:“施道淵,字亮生,別號鐵竹道人。生吳縣橫塘鄉。童真出家為朝真觀道士,遇異人張信符授以丹訣。年十九,從龍虎山徐演真授五雷法,能驅役百神。時為人除祟魅,療疾苦,不以取利。初築室堯峰,晨夕修煉。移住穹窿山,即茅真君故宮,鳩材修葺殿堂齋寮,以次鼎新。順治戊戌(1658年),五十三代真人張洪任請於朝,賜額上真觀,並賜道淵號養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師。由是四方征請,凡建名勝一百七十餘所,塑像八千七百二十有奇。郡在玄妙觀殿宇傾圯,太傅金之俊延道淵主觀事,修復三清、雷尊諸殿。建彌羅閣,規模宏大,所費巨萬,一錢不私。晚遊閩越,探真訪道,尤多救濟。康熙丙辰(1676年),裕親王召主醮京師,乞歸。”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卒,著有《玉留堂語錄》。《蘇州府志》所記略異,謂“少投朝真觀,年十七禮龍虎山徐堪凝學五雷法。順治戊子年(1648年),築室吳山修煉。庚寅年(1650年),主持穹窿山,建殿二十餘座。”“郡中玄妙觀大殿傾圯,時有魯芳矢募未就,延請道淵,三四年間,三清殿落成。隨建雷祖殿及山門。露臺後有彌羅閣,基廢七十餘年矣。道淵複鼎建七間,兩翼高峙三層,上徹雲際,天皇後土,星斗嶽瀆,壯麗畢備。平生黃錄齋醮及諸方建造所費不下十余萬,分文無私畜。康熙十五年(1676年),裕親王延建太醮,賜匾額三,一曰道士,二曰東來紫氣,三曰山水清音,並法衣二襲、權杖、玉印、旗劍等。十七年,觀妙觀祈雨九晝夜。畢,沐浴跌坐,說偈曰:遲鈍又遲邁,倏登未際界。惟我識其宗,哂伊守否泰。擲筆而逝。”
        施道淵傳弟子胡德果。號雲廬,吳郡人,盡得施道淵之術。康熙四十年(1704年),吳中大旱,官府延請胡德果建壇祈雨,果驗,自後名望愈著。胡德果傳弟子潘元圭,字允章,號梧庵,吳郡人。出家玄妙觀,為胡德果高弟,善五雷法。德果逝世後,凡吳中有大醮法事,俱延元圭主之,輒有驗,名聞京師。雍正(1723——1735年)間,應召入都,值正大光明殿,為御前值季法官。遇有祈禱,皆稱旨,賞齎甚厚,公卿大夫咸敬禮之。後南歸,仍居玄妙觀。潘元圭傳弟子惠遠謨,遠謨傳弟子張資理,他們的事蹟均見《玄妙觀志》。
        惠遠謨字虛中,號澹峰,蘇州人。幼孤,稍長,出家玄妙觀,受業于潘元圭。後博覽儒書,尤潛心《道藏》。年三十,授道紀司。雍正九年(1731年),敕修龍虎山上清宮,被調主上清宮玉華院事。後二年(1733年),京師光明殿成,被征至光明殿焚修。時婁近垣主光明殿,遠謨師事之,受其道法。十三年(1735年)二月,潘元圭逝世,遠謨聞訃南旋,經紀其喪,繼主玄妙觀方丈席。是年秋,婁近垣以龍虎山缺提點,奏准以遠謨任之。乾隆九年(1744年),婁近垣以年就衰,招之入都相助。明年充御前值季。遇雨陽愆期,行法輒應。婁近垣重修《龍虎山志》,遠謨負責校對考訂,出力頗多,乾隆三六年(1771年)卒,享年七十五。所著有《學吟稿》。
        惠遠謨弟子張資理,字一枝,號友桐,吳邑篁村人。本儒家子,年十一出家朝真觀,拜沈堅蒼為師。嗜學不倦,由儒家言通《道德經》五千言之旨,符錄秘典,靡不洞貫,行法曆有應驗。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選入都,住光明殿,複從惠遠謨受法,為御前值季法官。乾隆十四年(1749年)回蘇,繼奉婁近垣命,往龍虎山上清宮領迎華院事,乾隆四一年(1776年),請假回蘇,次年,郡紳請其主席玄妙觀方丈,祈雨祛邪,頗著應驗。四五年(1780年),高宗弘曆南游,張資理率道眾迎駕,奏對稱旨,獲賜白金五百兩。平居惟焚香靜坐,暇時喜習漢隸,兼善吟詠。乾隆五一年(1786年)卒,享年七十五。
        惠遠謨除傳張資理外,又傳施神安。神安字箴靜。元和人。自幼即喜道家言,出家玄妙觀,拜惠遠謨為師,稱入室弟子。繼複受五雷正法於朝真觀沈堅蒼法師。乾隆三六年(1771年),充方丈監院,將師遠謨所遣吳邑良田二百餘畝,悉以歸入常往,永供香火,人鹹敬服。乾隆五一年(1786年),主席方丈。嘉慶三年(1798年),蘇郡旱虐,奉命祈雨,輒有驗,年七十五卒。
 
        根據以上所述,施道淵所傳神霄派穹窿山派系的傳承如下表所示:施道淵——胡德果——潘元圭——惠遠謨——張資理、施神安。他們活躍於清代前期、中期,其後傳承不詳。
        在浙江地區,除施道淵一系外,尚有一些奉行神霄雷法者。如周世德,字雲岫,長洲維亭儒家子。幼喪父,出家禮鄧寄虛為黃冠子。年二十,從龍虎山夏北衢,學五雷祈禱、祛邪治病諸法。“精通道典,時遇水旱,祈禱無不感應。又常應郡紳李模、申紹芳等之請,講《道德》、《清靜經》於福濟、三茅諸觀,侍聽者動以千計。張真人洪任賜額曰可典弘數,年六十二卒。”(8)李樸,字天木,吳縣人,別號紫中道人,“童真入道,拜朝真方丈,篤志金丹大藥,脅不貼席者三十年,頓悟玄妙,朝真有白紫清洞元法,自徐洞輝之後,不得其傳。樸心與神會,凡符咒罡訣,不必師古,所行輒應。常往來東吳、甫里間,人爭築室居之。康熙九年(1670年)秋,委化郡城紫微庵,道俗追慕,尊稱沖白先生。所著有《還丹宗旨》、《火候宗源》等編。(9)
        孫道元,學善長,別號複陽子。桐川人,七歲出家,父母送吳山火德廟度為道士。二十四歲,訪遊五嶽,盡得道妙。過信州龍虎山,張真人授以五雷大法,並曰:“大道必積功行,藉以福國利民。若獨善其身,德不被物,雖得長生,猶殤子也。”道元由是以救濟累功為參煉爾性,入大滌山習靜,“揣精性命之學,視呼召風雨,驅役星將其未也。當事請惠日甘霖,無不奇驗,鹹以為神祗效命雲。年七十有四,克期示化,乃語諸弟子曰:去後即有風雷,毋驚。已而果然。”(10)
        此外,在其他地方亦有一些神霄道士。山西修武人郭靜中,號還陽子。幼時曾夜夢驅龍行雨。及長,則厭世入道,欲與安期生、黃石公遊。“嘗過華陰,遇異人劉,授以金丹之術及五雷法。由是往來晉楚燕趙間,善祈雨,遇旱則各省院司及州縣之長吏,輒走書數百千里迎還陽為禱。禱時亦無他異,但結一壇,登壇以掌中雷印拍手一拍,則霹靂隨起,大雨如注。或求之者眾,則第書一符以付之,持者方入境,而雨已集矣。”後過壽陽太安鎮,卜居五峰山龍泉庵,時傅山避地龍泉,“以師事之。”還陽於書博通,“尤精于《易》,其所交必天下第一流,如趙南星、郭之屏皆其友也。”(11)著來,郭靜中當為清初的一位高真,其弟子傅山即為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思想家。
        又據《福建通志》卷二八記載,臺灣府、澎湖、新義等地于清初皆建起了天后宮、呂祖廟、真武廟,道教正一派、神霄派、清微派及東南的“閭山三奶派”等,皆傳入臺灣。《諸真宗派總簿》亦言,正一、神霄、清霄、清徵、茅山、靈寶、淨明等傳統符錄道派至清末皆傳續不絕,如神霄派一支薩祖派,系宣統元年(1909年)三月二十六日,由陝西漢中府城固縣平浪宮鄧道有帶來北京白雲觀,有派字40字。
        在民間,仍有一些民眾信奉神霄道法。如浙江鎮海人姚複莊,以善畫梅名于時。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因病住城北玉清道院,閉關靜養,借羽士《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焚香日課之,歷時五月,病體竟愈。於是參考各家,旁徵博引,為3168字的《玉樞經》作注13萬餘字,名曰《玉樞經篇》,前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自序述其緣起。他稱讚曰:“振蒙啟貴而反其誠於心,與吾儒盡性立命之旨相表裏也。”次在《例言》中介紹其修持之法曰:“日逐持誦科範,齋戒整衣,澄心定心,叩齒演音,將淨身、淨口、淨心、安土地、淨天地、金光、祝香、開經、玄蘊、八大咒,端默體會一周,然後入開經贊啟請頌諸文。始端坐面東,入經正文。課畢後,宣揚贊辭,回向撤壇。慎弗輕慢,交談接語。隨願禱祝,自然感應。茲卷,因供學道者默修內煉之助,或一卷,或半卷,或數翻,可以隨時理會,由淺入深,但肅身心,無拘儀節。”(12)
 
注 釋:
 
(1)見《明史》卷三○七《佞幸》。
(2)見《古今圖書集成》巴蜀書社影印本第51冊第62383頁。
(3)據《明世宗實錄》卷二六七、《萬曆野獲編》卷二載,嘉靖二十一年七月,數宮婢以繩勒世宗頸,欲致之死,未果。《野史》、《明史•陶仲文傳》謂在嘉靖二十年,蓋誤。
(4)以上所引皆自《野史》,見《古今圖書集成》影印本第51冊第62688、62689頁。
(5)見《峴泉集》卷七《授法普說》。
(6)見《峴泉集》卷二《義渡記》。
(7)見《峴泉集》卷二《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後序》。
(8、9)見《蘇州府志》。
(10)見《浙江通志》。
(11)見《山西通志》。
(12)《玉樞經篇》有道光二十五年聚珍版,及民國八年石印、民國十一年鑄版本,今收入《藏外道書》第4冊。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