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陽道善堂 -- 道教普度科儀「儒道會通」思想析論 - 李建德 同道
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道教普度科儀「儒道會通」思想析論 - 李建德 同道    首頁 > 綜合論述 > 道教文化講座
 

李建德同道

 
 
本真與美善的交融 - 道教普度科儀「儒道會通」思想析論


        農曆七月的「中元普度」這項課題,向來因其神秘因素大於其他傳統節慶中的民俗活動,因此常民較不易了解其內容,學界亦難以窺其堂奧。本文透過徵引古籍的方式,先再次論證中元普度科儀係道教齋醮科儀之一端,與佛教較不相關,其內蘊則為中國本土的道、儒二家思想。其次,透過正一、全真、禪和三種不同道派傳承的普度科儀文本,解析其內容科介與用意,並重新詮釋普度科儀文本中會通儒道義理的思想,試圖透過歸納不同道派的普度科儀,達成「通俗學術化」、「學術通俗化」的雙重目標。最後,提出本身從事普度科儀田野調查所遭遇的困難點,期使大眾加以反思,以利將理論與實務相互綰合,盼使常民能對道教普度科儀存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並有更全面性的認識。

 
一、前 言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對於農曆七月,國人常冠以「鬼月」之名,並視為孤魂野鬼重返陽間的「假期」。在這段期間內,人人聞鬼色變,幾乎到了諸事不宜的地步。為了使這些孤魂在陽間的假期安分守己,不至於擾亂常民起居。於是,在這段期間,台灣各地普遍會延聘道士團或出家僧眾,舉辦「慶讚中元」或「盂蘭盆會」的普度儀式,賑濟孤魂滯魄,並希冀冥陽兩利、人鬼各安其所。
        然而,或許是因為國人長久以來,源於畏懼孤魂作祟的心理因素,且又受到儒家傳統「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子不語:怪、力、亂、神」[2]這種「敬鬼神而遠之」[3]觀念的濡染。對於普度科儀,人們不輕易接觸,不夠熟悉,也未能深入研究其思想內蘊,憑著自身的「前理解」(vorverstandnis),便將普度科儀視為是「與鬼打交道」的刻板印象。
        筆者身為道教奏職授籙弟子[4],對於這種「鬼月」、「與鬼打交道」的觀念深以為病。是以撰寫本文,試圖透過對道教普度科儀文本的解析,提煉其思想要旨,期使國人能對道教的普度科儀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二)研究範圍
        吾人既欲研究道教普度科儀,便須明瞭普度科儀在道教齋醮之中,究竟屬於何種場品?試稽考道門典籍,即可發現此記載:
        ……濟度者,依經總有三籙七品。三籙者:一者金籙齋,上消天灾、保鎮帝王;二者玉籙齋,救度人民、請福謝過;三者黃籙齋,下拔地獄九玄之苦。[5]
        透過上文,吾人可知,在道教齋醮科儀的場品中,包括了為國主帝王所設的「金籙齋」、以謝罪祈福為出發點的「玉籙齋」,以及用來賑濟受苦孤魂滯魄等眾的「黃籙齋」三大類。惟現今的台灣社會已非往昔封建時代,因而「金籙齋」雖仍存在,但逐漸消聲匿跡,僅於全國性質的羅天大醮、普天大醮中出現;「玉籙齋」之屬性,則係同一地域中的大型齋醮,亦較為罕見。相對於金籙、玉籙二款場品而言,由於「死生亦大矣」[6],「黃籙齋」的對治因素較為通俗化,又是常民生命歷程必經的一環,因此也較易保存迄今。
        然而,在「黃籙齋」當中的拔度齋法,亦復包羅萬象。證諸明初的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1359~1410),在其著作《道門十規》中,即有如此的論述:
        齋法行持,乃上古籲天禴祭之禮,自靈寶天尊受元始說經以來,為立教之本,其目最多,其文最浩。然自太極徐真人、仙翁葛真人、朱陽鄭真人三師而下,則杜、葛、陸、甯、項、寇又其最名世者。由是而分,則有林、田、金、白諸師,遂有東華、南昌之分,派雖不同,而其源則一。故符、篆、呪、訣,亦相去不遠。是皆後之師德,各立宗門,接引後來之一端,初無二道也,舍此數派,稱為正宗,餘不足師者,多矣。[7]
        經由張氏的論述,吾人當可確知,在道教齋醮科儀中,屬於「黃籙齋」的拔度齋儀,隨著道門各派宗師傳承的差異,與歷代高道的投入編纂,至少在明代初葉,就已經到了群帙堆疊的地步,故而其目最多、其文最浩。
        況且,自明代迄今,隨著《正統道藏》、《道藏輯要》、《藏外道書》、《中華道藏》陸續編纂完成,四部道教大型叢書中所收錄的黃籙齋儀,除《太上黃籙齋儀》、《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之外,《正統道藏》尚收有《太極祭鍊內法》、《太極葛仙翁施食法》、《靈寶施食法》、《紫皇鍊度玄科》;《道外道書》亦收錄《先天斗姥祭煉金科》、《太極靈寶祭煉科儀》、《鐵罐斛食全集》、《青玄祭煉鐵罐施食全集》等典籍,皆為不同道派的瑰寶。
        此外,在國府播遷來台時,福州地區盛行的「禪和派」[8]也隨之傳入,在禪和派中傳習的《正一玉陽鐵觀上座全科》,則是專為一人、一姓前亡後化者超度的「個超」,以及為拔度境內孤魂滯魄的「普超」,兩種對治層面所通用的「超場」、「普場」科儀。
        前述的普度科儀文本固然繁多,但道教向有「南正一,北全真」[9]的分野,因此本文寫作之初,即於正一天師道[10]與全真道傳承中,各揀定一本普度科儀《太極靈寶祭煉科儀》、《薩祖鐵罐斛食全科》,並於正一、全真混合的禪和派中,擇其《正一玉陽鐵觀上座全科》,加以探討其思想意旨。至於前述之其他拔度齋儀文本,只能忍痛割捨。並俟日後進行各道派思想之比較研究時,再予以歸納論述。
(三)文獻探討
        台灣對於道教普度科儀之探討,目前僅有寥寥數篇學位論文[11],並因研究者所屬學科的迥異,使用不同的學術觀點與研究進路,對道教普度科儀加以詮釋。此外,關於道教普度科儀的期刊或研討會論文[12],則多半利用本身的田野調查與訪談經驗而成。然而,李豐楙教授曾有此一說:
        ……由於其教義中相信經典乃由上天至尊說法所傳而下世,其經懺(即手抄的科儀書)、符訣都必須經過師授盟約而慎重傳授,始能擁有溝通人神的憑籍與能力,這是道壇所使用的經、訣多是口教、手抄,而未採取刊本形式大量刊行的主因。[13]。
        誠如李先生上文所言,倘欲撰寫一篇探討道教科儀的論文,若其撰述者本身不具備道教神職人員之身分;抑或不曾拜師,未能透過「口教」[14]程序取得心傳,勢必無法一窺道教普度科儀文本(text)內容的堂奧所在。[15]如此,撰作者自然就無法成為溝通學界與常民之間的平台,遑論達成「學術通俗化」、「通俗學術化」[16]的雙重願景了。
        至於具有道士身分,或是家學淵源者撰作之文,則因窺其文本之便,能深入剖析其中的思想意旨。如李豐楙先生在〈全真道〈鐵罐煉〉與薩真人〉[17]的撰述中,詳細解析了全真道《薩祖鐵罐焰口全科》的步驟與用意;上海正一耆宿陳蓮笙老道長(1917~2008)之哲嗣陳耀庭先生〈論《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儀》的歷史發展及其社會思想內容〉[18]一文,則探討香港地區盛行的濟煉科儀並歸納其思想內容,兩篇卓文皆稱前所未有之作。
(四)研究方法及預期成效
        儒、道、釋三教,向來並稱影響國人傳統文化/心理層面的三大主流。儒家固有「未知生,焉知死?」之語,然而,另一方面,其典籍亦曰「祭如在」[19],受孔子推崇的鄭國賢大夫子產,更提出「鬼有所歸,乃不為厲」[20]的論點,誠可謂後世「厲祀」的濫觴。惟人死為鬼,鬼無祀則為厲。應當如何對無主孤魂施以終極關懷?除了於每年春秋二季舉行儒家式的「厲祀」之外,台灣的道教與齋教[21],則分別啟建「普度科儀」或「焰口儀軌」加以對治。
        再者,道教齋醮科儀係綰合科儀本、道樂、文檢、步罡、玉訣、存想……各方面而成,普度科儀亦然。惟步罡、玉訣、存想之範疇,非經師門「口教」者,不得輕洩,是以存而不論。因此,筆者撰寫本文,係透過對正一《太極靈寶祭煉科儀》、全真《薩祖鐵罐斛食全科》、禪和《正一玉陽鐵觀上座全科》三種道教普度科儀文本的解析,並試圖藉由徵引古籍的方式,探索道教普度科儀的思想脈絡。在科儀文本與古籍文獻之外,筆者配合實地田野調查之經驗[22],逐步歸納其思想意旨,以期能稍微釐清「鬼月」的定位。期使國人對於道教普度科儀,能有更進一步地認識。亦裨有志從事道教普度科儀田調的文史工作者,在實察之餘,得有文本科介之依據,進而逐步達成「通俗學術化」、「學術通俗化」的雙重願景。本文雖未敢夸言足發前人之所未發,然而,前修未密而後出轉精,或可成為螳臂拋磚之作,激起來賢加以持續探討。由是,則拙文未必不能揭開道教普度科儀之「神秘面紗」。
 
二、道教普度科儀與三元信仰

(一)道教普度科儀源起蠡探
        提及農曆七月,國人經常會聯想到基隆放水燈、新竹枋寮褒忠義民廟聯庄祭典、民雄大士爺祭、頭城搶孤……等,台灣各地為「慶讚中元」、賑濟孤幽所舉辦的各式普度科儀。[23]在現存方志之中,亦可發現其蹤跡。例如清代《重修台灣縣志》、《重修台灣府志》中的〈風土志〉,皆載有當時的普度盛況:
        ……(七月)十五日,作蘭盂會。數日前,好事者釀金為首,延僧眾作道場,將會中人年月生辰列疏;又搭高檯,陳設餅餌果品,牲牢堆盤二三尺,至夜分同羹飯施燄口,謂之普度。[24]
        中元,人家各祀其先;以楮作五色綺繡之狀焚之,云為泉下作衣裳。所在為盂蘭盆會,每會一老僧主之;黃昏後登壇說法,撒物食羹飯,謂之「普施」。[25]
        這些方志將中元節的普度科儀,稱之為「延僧眾作道場」的「盂蘭盆會」,固不可認定為誤植。然而文中又有「將會中人年月生辰列疏」這種呈疏奏請、祈福消災的道教舉措,顯然是佛教襲用道教於「三元日」[26]向天、地、水三官上章首過、懺悔祈禳的行為,亦即混淆了道、佛二教的歲時節俗。
        吾人既欲解析道教普度科儀之內涵意旨,自不可將道、佛二教的歲時節俗與科儀相混淆,更需明瞭普度科儀之源起,方可釐清其思想旨歸。一般而言,若論及「中元普度」之源起,常民或學界研究者,泰半採信係因佛教的「目連救母」傳說,供佛齋僧的原型而來。[27]然而,此說係濫觴於西晉僧人竺法護所譯之《佛說盂蘭盆經》,迄唐代出現為宣教而撰作的變文、寶卷,始成「目連救母」之定論。此經中云:
        七月十五日……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供養十方大德眾僧。……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28]
        該經內文多襲用中土道教「解罪」、儒家「孝親」之觀點,且亦有貶抑道教之用語,足見其成書年代,應係出自道、佛兩教產生爭端之後。
        再者,中、印兩地曆法不同,古印度以陽曆記日,與中國陰曆迥異,印度陽曆的七月十五日,與中土陰曆的七月十五日,兩者之間是否可以畫上等號?或只是日期表面上的雷同?已是不辯自明。而原始印度佛教七月十五日的本義,係僧團「結夏安居」結束之日,亦與中土「三元日」的解罪信仰無涉。且原始的印度佛教著重自力救度、自業自受,如東晉奉佛名士郗超,曾引佛典《泥洹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之語[29],足見印度原始佛教與中國儒家倫常禮教、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經》宗族「承負」之理論殊異,斷無重視孝道之理。而竺法護所譯《佛說盂蘭盆經》中之語,則傾力強調孝道,顯非原始佛教經典,係其杜撰之後出偽經。歷代誤以斯經所載,而稱中元普度為「盂蘭盆會」,或論佛教盂蘭盆會影響道教中元普度[30],不只倒果為因,實則存牛棄坤、有馬無乾。
        在辯證中元起於中國本土的研究成果,除當代道教學者蕭登福先生已有強力論證[31],不再贅述之外。李豐楙教授於其卓文〈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中,也為道教三元齋加以平反。其說云:
        ……唐代佛道論辯時,佛教中人一再提出中元日在七月十五乃是受佛教的影響。……唐代三元齋在鼎盛期既已深受佛教中人的注目,護教者即基於自尊其教的立場而有比較獨斷的批評。由於佛教方面的這一類史料較多也較方便使用,其後史家即是運用這批史料考論其形成時代及其節日特質,就難免受到這些護教立場的史料引導而作出有利於佛教的研究結論,實是不甚公允的片面論斷,其主要原因就在於無法有效運用完整的道經史料。[32]
        李先生之說擲地有聲,係極有見地之卓見。吾人步趨其論,於道門典籍中稽考普度之源流,茲錄於下:
        ……靈寶齋法,始徐、葛、鄭三師流於世,迄漢、唐、宋、元以來,……,且鍊度魂爽,猶為靈寶之要,而鍊度之簡捷,猶以祭鍊事略而功博。自仙公葛真君蕆其教,位證仙品,世傳……諸派,而莫要於仙公丹陽者也。丹陽本夫南昌,而南昌乃靈寶一名也。[33]
        恭惟靈寶出書,……,上可以消天災、保帝王,下可以濟拔死魂、開明長夜,其度人无量,著于秘典尚矣。其中,祭鬼鍊度內法,自晉太極葛仙翁,脩此道於會稽上虞山中,功成道備,上昇雲天。由是以來,靈寶之妙,師師相傳,祭鍊之法,從茲衍焉。厥後師家,科目繁出,同原而殊流。[34]
        太極仙翁得靈寶之道於玄古三師,由是有祭鬼之科、鍊度之法行于世。所謂一盂之飯,可以飽萬鬼;一道之符,可以度萬魂。其用簡、其旨深、其濟博、其功大。[35]
        上述三論倘為確說[36],則吾人當可推知:道教普度科儀的源起,係濫觴於漢末三國時的高道葛玄(164~244),而非源於外鑠的佛教。現今普度科儀文本,雖因歷代宗師高道多所刊削增補,然其共同的祖述,則為葛玄創製的靈寶祭鍊之法。其科儀中的思想脈絡,則為中國本土儒家「崇德報恩」、「推己及人」,與道家「帝之懸解」、早期道教「廣施法力,救濟群生」思想交互融攝之下的產物。
        此外,現今佛教雖亦於農曆七月舉行普度科儀,然前文已揭示其祖本《佛說盂蘭盆經》乃偽經之屬。其用意係佛教西來後,為吸納儒家、道教之固有信徒,所採行的「不得不為之舉」。要之,道教普度科儀在名相上,固然受到如「地獄」、「業」、「六道」等外來詞彙的影響,但這係時代風趨的外緣因素,並無涉於其內在的思想體系。而其核心思想,則係中國本土固有之儒、道義理,並非釋氏外鑠所致。吾人倘著眼於佛教西來後產生的大乘「眾生皆有佛性」思想,或為吸納中國信徒而編造的後出「孝親」觀點,而將釋氏之說與儒、道二家義理混同,則或有未能釐清其根本異趣所在,喪失學術求真精神之虞,這是值得深加省思的。
(二)普度與三元信仰的綰合
        吾人既已辨析普度科儀係中國本土思想之產物,更應理解為何普度科儀被稱為「中元普度」?這其中勢必有其原由。按「三元」一詞,其義繁多,李豐楙先生〈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文中曾加以考定。[37]筆者則由早期道教的正一、上清、靈寶三派典籍加以爬梳,其說大致有三。一指三元即三官信仰,其說起於東漢末年,並載於《三國志》中。試觀《裴注》引《典略》云:
(五斗米道)請禱之法:書病者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38]
        祖天師張道陵(34~156)及其子衡(?~179)、孫魯(?~216)於漢中傳五斗米道時,即運用此「三官手書」之法,使奉道民眾「首過、上章」,懺悔自身所犯的罪惡,並立誓斷惡修善,俾能復歸本真。
        其二,六朝道教則認為「三元」係陰曆正、七、十這三個月分,並繫三元日為月中之十五日。如靈寶經系的《度人經》與兼通上清、靈寶的高道陸修靜(406~477),便極為重視三元月與三元日。其說云:
        七月長齋,誦詠是經,身得神仙,諸天書名,黃籙白簡,削死上生。[39]
        三元齋:學士一年三過,自謝涉學犯戒之罪。(法以正月、七月、十月,皆用月半,一日三時沐浴,三時行道,于齋堂中禮謝二十一方也。)[40]
        此外,靈寶派重要道經之一的《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雖視「三元」為「混洞太無元、赤混太無元、冥寂玄通元」[41],即宇宙初始的元始祖炁,但靈寶經系亦將三元與三官相互結合,諸如其道經所載:
        三官九署,十二河源,上解祖考,億劫種親,疾除罪簿,落滅惡根。[42]
        一切眾生,展轉輪歿,生死報對,禍福應現,毫末無差,並俟三元之日,三官考籍之宵,分配死生,定其貧富。[43]
        三官鼓筆,料別種人,考筭功過,善惡當分。[44]
        透過早期道教經典及史冊的記載,吾人可以從中窺見,在六朝時期,道教便已將三官、三元,與「上解祖考種親罪過」、「考算人民功過」這種終極關懷的問題加以綰合,可說是為「普度」與「三元信仰」之間的關係埋下了伏筆。
        至於奉道教為國教的李唐王朝,對於三元日亦極為重視。除《全唐詩》中,收錄了王建、盧拱、李商隱等人描寫中元普度道場的詩作之外[45],初唐歐陽詢等人所編纂的《藝文類聚》中,亦收錄一則有關中元普度的記載,其文曰「道經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俱集……」[46]吾人試稽考《道藏》,則發現該書係引用《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以呈現當時中元普度道場的真實情形。[47]茲抄錄該經中有關中元普度之相關敘述於下:
        ……當依玄都大獻法,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辰,地官校戒,擢選眾人,分別善惡,諸天大聖,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簿錄,餓鬼囚徒,一時俱集……以其日夜燒香然燈,照耀諸天九幽長夜八門之中。作玄都大獻,倣玉京山,採諸花果,依以五色,世間所有眾奇異物,道具名珍,綾文錦綺,翫弄服飾,十絕旛幢,寶蓋莊嚴,供養之具,餚膳飲食,百味芬芳,獻諸眾聖,及道士等……於其日夜講說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得解脫,一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自非如斯,難可拔贖……[48]
        由上所述,吾人當可推論:道教的中元普度科儀,其原型至少可遠泝到初唐,而其遵循的經典《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也因為《藝文類聚》這部類書的著錄,可推知其成書,應係葛巢甫及其後學的靈寶經系道士所共同編撰的。亦即,最晚在魏晉六朝時,中國的道教徒就已開始啟建用以「解脫囚徒餓鬼」的普度科儀了。
 
三、道教普度科儀的內容結構
 
        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常民對於道教的普度科儀,因為抱持著「與鬼打交道」的「前理解」,在不敢輕易接觸的心理影響下,普遍不夠了解其中的內容。筆者在從事道教中元普度科儀的田野調查時,即發現惟有在宣告科儀正式開始的「開香」,與搶奪高功道長加持法食之「搶孤」兩項科介時,參與普度的民眾,才會將法臺前方擠得水洩不通,其餘時間,法臺周遭僅剩下前來啟建科儀的道士團、文武場,與負責持手爐「拿香逫拜」的齋主。吾人身為道門的一分子,更應該將普度科儀文本的內容加以解析,使信徒能更認識何謂普度?普度科儀中的每個科介,又有何種意義?使其對於冥陽兩利的普度,有著更新的認識,而不僅是「敬而遠之」或「生人勿近」了。
        李豐楙先生曾在〈全真道〈鐵罐煉〉與薩真人〉中,將全真道派《薩祖鐵罐焰口全科》的施行步驟與內容結構加以剖析[49],可謂首開先河。本節即步趨於李先生所使用之操作方法,對正一、全真、禪和三種中元普度科儀的科介加以分析。
(一)  正一《太極靈寶祭煉科儀》[50]
        在台灣正一道體系的傳承中,「普度科儀」又有《玄門焰口科儀》、《靈寶正一大普玄科》、《玄門普度科儀》……等別名,各道壇在傳抄時亦加以損益。然其底本,則係清代的妙正真人婁近垣(1689~1776,龍虎山正一高道)所編的《太極靈寶祭煉科儀》。大抵而言,其文本約可區分為以下各科介:
(a)前置作業
順序     科介        啟請對象              功能                                       地點及其他
1          排班        太乙救苦天尊       道眾入壇                               齋壇
2          誦誥        太乙救苦天尊       存想高真 
3          出班        大聖三寶天尊       稱揚聖號                               靈前
4          攝召        來臨法會天尊       召請孤魂 
5          演淨        五龍蕩穢天尊       清淨壇場                               神虎前
6          加持        日帝、月皇           高功持咒,加持火沼、水池 火沼、水池
7          回壇        準備陞座                                                            齋壇
(b)高功陞座
1          陞座        廣度沉淪天尊       高功陞座、存想變神             壇上
2          吟偈        尋聲救苦天尊       存想臨壇 
3          舉讚        尋聲救苦天尊       放光普照 
4          啟聖        諸天上聖              存想臨壇 
5          入意        臨壇列聖              稟明齋意、祈鑒功德 
6          說文        度人無量天尊       存想慈尊遍灑甘露 
7          耀道        慧光普照天尊       慈光遍照壇場 
(c)接引孤幽
1          破獄        開通長夜天尊       破開酆都,接引孤魂聽法 
2          宣牒        追攝諸部將吏       普召孤魂到壇 
3          召請        救苦慈尊              召請三十六類孤魂 
4          全形        三界醫王天尊       孤魂全形復體 
5          沐浴        元皇蕩穢天尊       孤魂沐浴更衣 
6          解結        解冤釋結天尊       解釋冤愆報對之苦 
7          焚符        解冤釋結天尊       宣告十傷符命 
(d)施食賑濟
1          變食        酥酡味味天尊       宣誦五廚經、加持法食 
2          施食        太乙救苦天尊       存想孤魂受食飽滿 
3          悟魂        度人無量天尊       宣告妙道、開悟孤魂 
4          煉度        煉度諸聖              水火交鍊、陶魂鑄魄 
5          重啟        九天生神帝君       孤魂仙化、返胎復形 
6          導魂        逍遙快樂天尊       勸勉孤魂、讚頌仙境美好 
(e)謝師送聖
1          皈依        道經師寶天尊       為孤魂皈依道、經、師三寶 
2          傳戒                                     向孤魂宣說九真妙戒 
3          給籙        玉符赦罪天尊       頒給孤魂生天寶籙 
4          言功        諸天上聖              法事將畢,重伸啟告 高功下壇
5          送聖        太乙救苦天尊       禮謝臨壇眾聖 壇前
6          送孤        廣度沉淪天尊       法事告終,送孤生天             焚化所
7 謝師 度人無量天尊 功德周圓、謝師散班 
 
(二) 全真《薩祖鐵罐斛食全科》[51]
        本科儀一稱《薩祖鐵罐煉度施食焰口》,係全真道用以啟建普度科儀之文本,近人閔智亭老道長(1924~2004)認為,此科儀係四川二仙庵所刊《太上清微濟煉救苦鐵罐鴻儀》之節本。[52]然傳鈔漫漶,致有魯魚帝虎之譌。經道聲子[53]與伊慧子[54]二位道長多方輯佚、校讎之後,易以今名。總的來說,可將本科儀析為以下步驟:
(a)前置作業
順序      科介       啟請對象              功能                                      地點及其他
1           步虛       太乙救苦天尊       靜念稽首                               法臺下
2           啟師       薩翁真君              俯降玄壇、證盟修奉 
3           頌聖       太乙救苦天尊       讚頌救苦天尊願力                羽林神前
4           召魂       五方靈童              召請孤魂滯魄 
5           申意       十方救苦天尊       垂放慈光、接引魂眾             寒林前
6           舉贊       青華真人              高功加持,化凡入聖 
7           巡筵       太乙救苦天尊       高功持旛開筵賑孤                 壇場
8          上香        道場諸聖              稽首皈依                                法臺下
9          宣意        道場諸聖              奉道修因、祈請鑒納 
10        舉贊                                     靜俟鳴法鼓 
11        鳴鼓        廣度沉淪天尊       法鼓三通、準備陞座 
12        拜座        十方救苦天尊       高功禮拜十方救苦天尊 
(b)高功陞座
1          贊臺        度人無量天尊       稱頌救苦法臺                        法臺上
2          贊座        十方救苦天尊       化凡座成寶座 
3          信禮        道經師寶天尊       高功稱職、恭祈聖真 
4          舉贊        法通三界天尊       稱揚祭煉功德 
5          啟聖        道場諸聖               重申啟請、證盟修奉 
6          啟師        薩翁真君               稱揚薩真人之功德誓願 
7          宣牒        追攝諸部將吏        宣普召牒,召魂赴會 
8          吟偈        尋聲救苦天尊        讚歎黃籙齋筵功德                功著五老冠
9          五供        五方五老上帝        香花燈水果,供養高真 
10        頌聖        救苦諸聖               稱揚救苦諸聖宏願 
11        說文        慈光接引天尊        言明經功浩大 
12        變神        太乙救苦天尊        存想慈尊、化身說法 
(c)破獄度魂
1          誦呪                                      誦念酆都咒、存想破獄 
2          破獄        十方救苦天尊        破開十獄,接引魂眾 
3          說文                                      宣明濟拔功德不可稱量 
4          普召        廣度沉淪天尊        召請三十六類孤魂 
5          說文                                      宣告骷髏真言 
6          解冤        生天得道天尊        宣告十傷符、解釋冤愆 
7          歎孤        追魂度命天尊        闡述孤魂苦楚 
8          開喉                                      誦呪開啟孤魂咽喉 
9          變食                                      加持法食,準備施放 
(d)施放法食
1          誦經        酥酡摩味天尊        誦五廚經,變少成多 
2          持呪        東王公、西王母     陰陽二炁,加持法食 
3          禮誥        太乙救苦天尊        重申啟請會司聖眾 
4          持呪                                      存想慈尊遍灑甘露 
5          普施        太乙救苦天尊        遍召孤魂領受法食 
(e)皈依傳戒
1          悟魂                                      說法開悟赴會魂眾 
2          三皈依    道經師寶天尊         魂眾皈依,出離三塗 
3          慰靈                                      寬慰魂眾,靜聽宣戒 
4          傳戒                                      宣告九真妙戒 
5          給籙                                      頒授生天寶籙 
6          說文                                      感謝真師賜予判書 
7          誦經        度人無量天尊        宣誦靈書中篇 
(f)送孤謝壇
1          下壇        法橋大渡天尊        法事周圓,預備下壇           高功卸冠
2          舉讚        生天得道天尊        接引孤魂,早得生天           法臺下
3          送孤        南極火鈴宋將軍     說文送孤,早登雲路          寒林前
4          送羽林     冥司羽林大神        焚化紙紮、財帛、文檢       羽林前
5          送聖        寶華圓滿天尊         科儀周竟、禮謝高真          法臺下
6          謝師        太乙救苦天尊         道眾圓揖、謝壇散班 
 
(三)禪和《正一玉陽鐵觀上座全科》[55]
        本科儀原係福州地區奉道者為超薦亡化祖玄、普施孤魂而採用之文本,其中融攝了正一道符籙、全真道經懺與齋教龍華派的真言。「禪和派」是清末民初道教的一個新興支脈,隨著國府播遷來台後,戮力指導各宮觀堂廟設置「道經團」,逐漸成為台灣道教界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勢力。並因近年來道經團如雨後春筍的成立,使本科儀在各地中元普度的場合中大量出現。其文本略可分為以下科介:
(a)前置作業
順序     科介         啟請對象                功能                                   地點及其他
1          香讚         香通三境天尊         宣誠達悃                           壇前
2          讚臺         寶臺嚴淨天尊         高功讚臺、存想天顏 
3          演淨         法雨普潤天尊         天一生水、淨灑壇場         壇場
4          啟請         道場列聖                啟請高真、光降法筵 
5          結界         五方結界天尊         壇場清淨、法界光明 
6          說文         道經師三寶             重伸啟請、俯降齋筵 
(b)高功陞座
1          登座                                        高功登座、傳誠引奏         法臺上
2          吟偈         廣度沉淪天尊         奉薩祖科教、啟建法筵 
3          說文         太乙救苦天尊         恭請聖真,說法度亡 
4          獻供         供養普遍天尊         奉獻凡儀、乞納蕪誠 
5          持呪                                        加持火沼、水池 
6          請聖         三十二天上帝         真炁瑤光,流變法食 
7          請師         師真演教天尊         啟請歷代宗師降鑒 
8          說文         太乙救苦天尊         宣說酆都罪魂受苦情形 
(c)破獄度魂
1          舉讚         太乙救苦天尊         稱揚救苦天尊誓願宏深 
2          說文                                        祈請慈光,破開羅酆 
3          持呪         開通冥路天尊         持誦神呪,引魂赴會 
4          說文         攝化六道天尊         普召六道亡化眾生臨壇 
5          導魂         寶幢接引天尊         引導魂眾,來臨法筵 
6          召羽化     太乙救苦天尊          召請禪和亡化玄友臨壇 
7          召玄祖     太乙救苦天尊          召請各家九玄七祖臨壇 
8          普召                                         召請三十六類孤魂滯魄 
9          詠讚         超凌仙界天尊          天尊慈悲,普度孤魂 
(d)沐浴施食
1          解冤         解冤釋結天尊          解釋冤愆報對之苦 
2          沐浴                                         引導孤魂,沐浴離塵 
3          變衣         天衣廣佈天尊          存想密煉,更衣周遍 
4          變食                                         誦持密呪,變少成多 
5          開喉                                         誦呪開啟孤魂咽喉 
6          普施         法食飽滿天尊          誦五廚經,賑濟孤幽 
(e)悟魂授戒
1          歎孤                                         悲歎孤魂,說法開度 
2          悟魂                                         累劫沉淪,說法悟魂 
3          皈依         道經師寶天尊          諭魂眾皈依三清上聖 
4          禮師         薩、葛諸真              諭魂眾皈依救苦列聖 
5          傳度                                         頒受孤魂九真妙戒 
6          說文         還原一炁天尊          水火煉度,陶魂鑄魄 
7          禮誥         太乙救苦天尊          稱揚青玄上帝睿號 
(f)送孤謝壇
1          舉讚         香林說法天尊          願孤魂明達真源本性 
2          舉讚         法雨普潤天尊          願甘露灑滌魂眾罪愆 
3          舉讚         酥酡秣味天尊          願存亡眾生永離飢渴 
4          舉讚         度人無量天尊          願孤魂解悟早得生天 
5          告誡                                         勸諭魂眾奉行三清大道 
6          誦經         太乙救苦天尊          宣誦救苦拔罪妙經 
7          持呪         超凌仙界天尊          持誦青玄往生神呪 
8          結意         道場列聖                  濟煉將畢,言功赦罪 
9          禮誥         玉皇上帝                  禮拜皇誥 
10        送聖         回鑾返駕天尊           奉送高真,禮謝降鑒        高功下壇
11        送孤         五方靈童                  華旛接引,送孤生天        壇前
12        謝師         太乙救苦天尊           道場圓滿,禮謝經師 
 
        綜觀上述三種普度科儀之流程,雖然因道派的傳承迥異,所進行的科介順序、禮請的譜系神聖亦有所出入,然而,旨在救贖孤苦無依的亡化眾生,使其在聞經聽法之後,皈依道教、遵奉戒律,透過高功道長的內煉工夫,達成落死更生、與道合真,此一冥陽兩利的終極目標,卻是可在這三種科儀本中發現的共同理想。吾人亦可從中看出道教徒對於宇宙萬有的關懷,以及其美善價值的淑世精神。
 
 
[1] 語出《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參[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下冊,頁2499上。
[2] 語出《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十三經注疏》下冊,頁2483上。
[3] 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參《十三經注疏》下冊,頁2479中。
[4] 筆者於道曆4699年(2002年)由傳度師張怡香道長、保舉師張元真道長、監度師任法久道長臨壇,遵循《天壇玉格》科範,成為道教正一派太玄道觀弟子,奏授太上三五都功經籙法職。並於道曆4704年(2007年)由傳度師陳文洲(大洲)道長、保舉師王坤鈺(大美)道長、監度師黃炳(羅炳)道長臨壇,拜入本師道聲子(陳大洲道長)門下,成為道教太乙玄宗及正一玄壇入世弟子,法名羅德,道號玄德子,現陞授太上正一盟威經籙神霄輔法宣化仙卿知雷霆酆嶽諸司事法職。
[5] 語出《洞玄靈寶玄門大義.釋威儀第七》,收入[明]張宇初等編纂:《正統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上海涵芬樓藏北京白雲觀所藏明刊本,1988年)第24冊,頁738下-739上。案:大陸學者丁培仁認為本書雖未詳撰人及撰作年代,但因收入《雲笈七籤》卷6,故可推定約出於隋唐之際。丁氏之說,參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5冊,頁525上。
[6] 語出《莊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參[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上冊,頁189。
[7] [明]張宇初撰:《道門十規》,《正統道藏》第32冊,頁149上。
[8] 案:「禪和派」本為福州地區的民間結社,禪和派設立「斗堂」,作為每月朔望禳星禮斗的場所。清末以降,禪和派逐漸成為一個綰合正一、全真、齋教的道教支脈。一說其唱韵係源於廣東潮州之佛寺,故稱禪和,其說未知確否。以台灣而言,禪和派主要成員為福州籍之移民,本為小眾之信仰群,後因與中華民國道教總會、中華道教學院配合,指導各所屬團體會員宮觀堂廟設置「道經團」,因而蔚為道教內部科儀傳承的顯學之一。較富盛名的高道有史貽輝大師、李叔還長老、趙可畬道長、趙之光道長等。
[9] 案:倘單以台灣道教而言,歷來多謂之「北正一、南靈寶」。「南正一,北全真」此語,係就道教的整體分布而論。
[10] 案:此處行文所指涉的正一天師道,係自宋理宗嘉熙3年(1239)封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勑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元世祖至元17年(1280)封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主江南道教事」,迄元成宗大德8年(1304)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兼主領三山符籙」為止,此一逐步統合江南原有道派(茅山上清宗、閤皂山靈寶宗、龍虎山正一宗)及兩宋時新興的地方道派而成的「廣義」正一天師道。詳參[明]張正常撰:《漢天師世家》卷3,收入《正統道藏》第34冊,頁829上-831上。
[11] 舉其大者而言,包括陳燕如:《中元普度與政商之間:日據時期基隆地方領袖的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黃進仕:《臺灣民間「普渡」儀式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從中元普度談起》(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等。
[12] 如李秀娥:〈台灣的歲時節俗及其民俗意涵〉,「與傳統對話:民間文化的當代觀照」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台灣文學研究所,2007年8月3日)。案:本文進行後續修改作業時,該研討會論文已集結出版,李氏卓文易以〈台灣閩南人的歲時節俗及其民俗意涵〉刊登,收入林師明德總策畫、周師益忠、吳師明德執行:《台灣新生代視野-當代的民間文化觀照》(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頁297-331。謹加注備參。
[13] 詳參李豐楙、謝聰輝:《台灣齋醮》(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年),頁17。
[14] 案:「口教」一詞,係指道門內部師弟相傳,不語外人之用語,亦稱「口傳心受」。
[15] 案:在面臨這種困境時,撰述者固然亦可透過田調或訪談的研究方法加以解決,但亦須考慮受訪者是否「蓋步」此一問題。倘單憑受訪者的訪談記錄,未能考慮「蓋步」的問題,則或有失真之虞。
[16] 案:「學術通俗化」係指「將學術理論轉化為常民所能接受、認知、理解的生活用語」,如邇近大陸吹起的「國學熱」、「百家論壇」者流,即是斯語之範疇;「通俗學術化」則係「將一切傳統範疇的常民活動,透過學術理論的詮釋、塑造,提煉並發皇其內蘊,使之成為全民的共同資產」之謂。
[17] 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頁273-286。
[18] 收入《世界宗教研究》(北京:世界宗教研究雜誌社,1987年第1期)
[19] 語出《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十三經注疏》下冊,頁2467上。
[20] 語出《春秋左傳.昭公七年》:「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參[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下冊,頁2050上。
[21] 案:齋教係指涉台閩地區自成體系之民間佛教,或稱「釋教」,包括龍華派、金幢派、先天派等。其神職人員,一般稱之為「齋公」(一稱「司公」、「獅公」)或「菜姑」。
[22] 本文界定之田野調查所得實務淺見,係筆者歷年從事調查項目之總和。文末所附之清單,則係筆者於2007年農曆七月期間所進行之田調,往年歷次田調之詳目不另贅述。
[23] 案:此處所指之普度科儀,係統括道教煉度科儀、佛教蒙山施食、齋教焰口儀軌而論。
[24] [清]王必昌總輯:《重修台灣縣志》卷12〈風土志〉,頁399。案:此處係引用中央研究院《台灣文獻叢刊資料庫》之數位化資料。
[25] [清]周元文纂輯:《重修台灣府志》卷7〈風土志〉,頁244。案:此處係引用中央研究院《台灣文獻叢刊資料庫》之數位化資料。
[26] 案:三元日,指農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
[27] 如李秀娥:〈台灣的歲時節俗及其民俗意涵〉,頁15。現收入《台灣新生代視野-當代的民間文化觀照》,頁315。
[28] 語出[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
[29] 語出[日]福井光司:〈道教と佛教〉引[東晉]郗超〈奉法要〉一文,轉引自蕭登福:《道教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頁232。
[30] 不僅學術界誤受[西晉]竺法護所譯《佛說盂蘭盆經》影響,連道教中人亦然。諸如劉文國在〈解讀道教的施食科儀〉文中,認為「早期的道教並無放焰口儀式。佛經《救拔焰口餓鬼陀羅經》自唐代被翻譯到中國以後,才有了放焰口的正式提法。」收入「玄天上帝信仰與和諧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湖北:武當山道教協會,2007年8月21-23日)
[31] 相關辯證,參蕭登福:〈《佛說盂蘭盆經》的真偽〉,收入氏著:《道教與佛教》,頁244-260。
[32]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收入鍾彩鈞主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頁58。
[33] 語出[明]張宇初:〈太極祭鍊內法序〉,收入《太極祭鍊內法》,《正統道藏》第10冊,頁439下。
[34] 同前注,語出[元]至樂道人徐善政:〈太極祭鍊內法序〉,《正統道藏》第10冊,頁440上-440中。案:此〈序〉稱葛玄為晉人,乃徐氏誤植。
[35] 同前注,語出[元]清虛子侯以正:〈太極祭鍊內法序〉,《正統道藏》第10冊,頁440下。
[36] 案:因明代以前之《道藏》及刻板,於元世祖至元8年(1281)遭下詔焚毀,然而道教各名山洞府,仍不失有識之士藏書或閱讀過相關典籍之可能性(類似為避秦代焚書令而藏匿或背誦的儒家典籍),且張宇初曾於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奉命重新編纂《道藏》,又身為道門領袖,故不能排除渠等持論為確說之可能性。
[37] 有關李豐楙先生對六朝道教「三元」一詞的考定與辯證,詳參氏撰:〈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頁60-62、頁64-68。
[38] 有關「三張」以「三官手書」傳道之載,詳參[西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張魯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頁264。
[39]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1,《正統道藏》第1冊,頁2下。案: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頁1,引敦煌殘卷著錄書目考證,認為本經應出於[南朝宋]陸修靜之前。此外,審查委員提供卓見,認為在論述道經的成書年代時,除以《道藏提要》為工具書之外,尚可參法國學者施舟人(Schipper Kristofer)與傅飛嵐(Verellen Franciscus)主編的“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即《道藏通考》,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04年)一書,多方汲取海內外既有的研究成果。筆者獲益良多,謹致謝忱。
[40] [南朝宋]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正統道藏》第32冊,頁620中。括號中係陸氏注語。
[41]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正統道藏》第5冊,頁843中。
[42]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1,《正統道藏》第1冊,頁3下。
[43] 《太玄女青三元品誡拔罪妙經》卷上,《正統道藏》第1冊,頁837中。案:《道藏提要》頁19所考證,應為六朝古靈寶經之一。
[44]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正統道藏》第5冊,頁844下。案:《道藏提要》頁143引敦煌殘卷所考證,應出於劉宋陸修靜之前。
[45] [唐]王建:〈宮詞〉,收入[清]彭定求等編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初版)第10冊,頁3441;盧拱:〈中元日觀法事〉,《全唐詩》第14冊,頁5268;李商隱:〈中元作〉,《全唐詩》第16冊,頁6188。
[46]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點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卷4〈歲時中〉「七月十五」條,頁80。
[47] 案:李豐楙先生〈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一文,引日本學者吉岡義豐(1916~1981)之考證,認為此經係六朝末形成的道書,其底本為《太上洞玄靈寶中元玉京玄都大獻經》(敦煌寫卷S.3061),參《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頁58、頁68。
[48] 《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正統道藏》第6冊,頁272上-272中。案:《道藏提要》頁168所考證,當係唐代以前之道經。筆者參酌李豐楙先生前文引吉岡氏之考證,並覆覈李德範輯:《敦煌道藏》(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9年)第2冊,頁1063-1065,證明吉岡氏之說無誤。然而,亦有值得商榷處。蓋敦煌寫卷的《大獻經》係底本,《道藏》現存的《大獻經》則為後出轉精的疏解本或同一經典之不同傳抄本?應需要更多論據,方能加以證明。倘欲以此認定「中元普度」係道教襲佛事,則有理或未周之虞。
[49] 詳參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頁281-283。
[50] [清]婁近垣:《太極靈寶祭煉科儀》,收入胡道靜等主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第17冊,頁628上-698下。本目分析之文本,為同書頁628上-672上,剩餘頁數皆為科儀進行時所運用的符、諱、呪、罡、訣、文檢、樂譜。
[51] 本科儀亦有其他三種不同版本,分別為[清]雲峰羽客陳仲遠校輯:《廣成儀制鐵鏆斛食全集》,收入《藏外道書》第14冊,頁568上-588下;不題撰人之《青玄濟煉鐵罐施食全集》,收入《藏外道書》第14冊,頁589上-636下;不題撰人、黃信成道長校正之《青玄濟煉鐵罐施食》(北京:白雲觀,2004年),或可加以對照參看。
[52] 參閔志亭:《道教全真科儀》(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頁88。閔智亭:《道教儀範》(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頁184同載。案:閔氏書中云《太上清微濟煉救苦鐵罐鴻儀》之別名為《太上濟煉鐵罐施食》,筆者覆覈《藏外道書》所載之《青玄濟煉鐵罐施食全集》,其科儀〈後序〉(頁635上)即題為《太上濟煉鐵罐施食》;〈鐵罐新序〉又稱此科儀係二仙庵首任方丈至白雲觀請回(頁636上),則其傳承問題或與閔氏之說相牴觸,可備參。
[53] 陳文洲道長,法名大洲,現為台中縣道教會理事、台中縣霧峰鄉南聖宮主持、世界道教協會台灣區終身最高顧問、中國嗣漢道教協會經典科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54] 王坤鈺道長,法名大美,現為台中縣大里市太玄道觀主持、世界道教協會台灣區終身最高顧問、中國嗣漢道教協會經典科儀委員會委員。
[55] 不題撰人及成書年代:《正一玉陽鐵觀上座全科》(台中霧峰南聖宮藏史貽輝大師影印本)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