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陽道善堂 -- 什麼是道教(道教的定義)- 蕭登福 教授
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什麼是道教(道教的定義)- 蕭登福 教授    首頁 > 綜合論述 > 道教文化講座

台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 蕭登福 教授

 
作者註
 
所謂的道教,筆者在所撰《從玉匣記看道教與民間信仰》1中,曾試圖為它做了定義,後來在筆者《道教與民俗・自序》2中,曾予以增補,今再略做修訂於下:
 
1本文曾刊載於《輔仁宗教研究》第四期,輔仁大學宗教學系2001年12月出版。
2蕭登福《道教與民俗》,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 
 
 
本文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先秦老莊等道家思想及《易經》陰陽感召、善惡報應之說,形成了道教的「學」。中土陰陽五行、命相、擇日、風水、醫巫、卜卦、祝由、禁忌、養生等說,形成道教的「術」。
        道教在哲理上以「道」為宇宙本體,以「氣」為萬物始源。以修鍊得道者為仙;以生前有功於民,死後入祀者為神。以上所說神仙,是據人格神而言。此外,有屬於自然神的神與仙;並有先天神與後天神之分。先天神是天地前已存在;後天神是天地創生後才修證。又周世分鬼神為三大類,《周禮.春官.大宗伯》云:「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獄;以貍沈祭山林川澤;以疈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獻裸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生、以祠春享先生、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生、以烝冬享先生。」《墨子.明鬼篇下》:「古之今之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爲鬼者。」周代將鬼神分爲三類:天神、地示(祇)、人鬼。凡是屬於空中的,如天帝、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神,皆歸爲天神。凡是在地上的,如大地、山、川、河、澤、社、稷等,皆屬於地示。凡是人死後之魂魄,皆稱爲人鬼。天神、地示,原屬於自然神,其後人鬼也可成天神、地示。
        道教的神仙組織與階位,仿照人間帝王的行政組織。以齋醮求福、禳災。以酒、脯、紙錢祈祭。以符、籙、咒、印、潠水、禹步,來驅鬼、治病。以劍、鏡、鈴、印為法器。以扶鸞、降真及線香(降真香)祝禱、擲杯茭,來溝通人神。
        在修煉法門上,道教有自力及他力之分;道教在自力方面之修煉,如:清心寡慾、導引吐納、避穀食氣、存思身內外神祇及煉化精氣神等,可以自行修煉不假他手。他力方面之修煉如:黃白、藥餌、符籙、房中、禱祀等等,須借外力外物以變化己身。另外,道教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及「孤陰不長,陰陽不生」,重視陰陽和諧;以此二者為其特色。因我命在我不在天,生死操之在我,不以死生為必然,所以想借由養生以延生、長生。而在養生長生上,則有養神、養形之說。養神重在涵養心性,主張恬淡無欲,去喜怒之情,此即世人所說的老莊哲學,齊生死、泯是非、等成敗、一萬物,偏重於對道體的領悟。養形則重在借由藥物來改變肉質凡胎,以求永生不滅;藥物有高下之別,上藥修仙,下藥治病;藥又有內外之分,即內丹與外丹;內丹煉精氣神,外丹煉草木鉛汞。又,由於道教認為孤陰不長,孤陽不生,所以重視房中術,及陰陽兩者之諧調,以房中來治病、延生、修仙。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認為有生必有死,並以男女房中之事為污穢,與此相比,道教反而較能接近民眾。
        道教與佛教的差別,此二者,就外貌來分:在祠所上,道教祠所:早期稱「治」、「靖」,後來稱「觀」、「宮」、「廟」、「堂」、「壇」等;佛教祠所稱:「寺」、「院」、「禪寺」、「禪院」、「精舍」、「庵」等。
        在神職人員方面:道教稱高功、法師、道士,台灣另有乩童。佛教稱法師、和尚,女性稱尼姑或尼師,無乩童。
        在祭儀及供品上:道教供品民間大都葷素不忌(道教高階神祇僅供鮮花時果等素食),重酒,用線香以降神,有紙錢以酬神及供施法,有符水以護持信眾。佛教供品忌葷,戒酒,不用線香(燃香於臥爐)及不用紙錢、符水;近來受道教影響,台灣佛寺亦有以「大悲水」來施民者。另台灣道教有迎神賽會(大都在神明誕辰時舉行)及刈香(道廟互訪)活動,佛教則無。
        以上是佛道二教上的大略區別,但也有不少佛、道雜糅難辨的情形出現。如佛教祀所稱「寺」或「庵」,但台灣所的觀音寺、地藏庵等,常是道廟而非佛寺。這種情形應可以追溯到北宋.遼地道士淡癡《玉歷至寶鈔》將觀音、地藏納入道教以玉皇大帝為最高神祇的神仙組織架構中。從以此下,明代陸西星《封神演義》將文殊、普賢、燃燈佛、觀音大士等人劃入元始天尊弟子十二門人之中。吳承恩《西遊記》也以玉帝為天界最高主宰,觀音為其手下。隨著小說的廣為流傳,所以道廟祀觀音的情形遠比佛寺多。在佛寺中,不可能以觀音為主神;但道廟中,觀音常被供為主神。所以在台灣以觀音或地藏或錠光佛為主的寺廟,常是道廟而非佛廟。
        佛道二者對漢民族雖皆有深遠影響,而道教影響尤其深遠且長久;自《史記.封禪書》所載戰國初期齊威王、宣王、燕昭王等求仙算起,已長達二千多年了;它跟中華文化結合在一起,密不可分。舉凡政治、哲學、文學、醫學、藝術、音樂、化學、養生、民俗等等,都可以看到道教的影子。在政治上,道教的黃老思想、五行生剋、天神降世為人間帝王將相、天人相感應、敬天法祖等觀念,常表現在統治者的施政上。在哲學上,道家道教以道、氣為主體的宇宙本體論,影響了中土各派學說,也促使中土佛教大乘如來藏真常心的形成。另外,道教的草木鉛汞丹藥修煉,促進了中土醫學與化學成就,漢.淮南子、晉.葛洪、唐.孫思邈等都是這方面的精英。道教的吐納導引,帶動了氣功與養生的探討;華佗五禽戲,鍾、呂精氣神的內丹修煉,為後學者所宗法。道教的神仙故事、青詞與道廟建築,充實了文學與藝術;唐代傳奇《杜子春》、《枕中記》等,都是有名的仙道小說。道士法會科儀所唱的道曲,則保存了不少中土音樂素材。道教的節慶,如上元、中元、下元及各種神誕賽會,形成了民俗慶典。道教所強調的五行生剋、命相占卜、黃曆擇日、風水宅第、醮壇祈祭、符咒避邪、安宅除煞、神祇信仰、普渡蔫亡、丹道養生等等,無時無刻不展現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漢民族生活的一部分,構成漢民族的習俗與文化。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