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陽道善堂 -- 高雄道德院的建立
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高雄道德院的建立    首頁 > 起源與宗旨 > 郭公騰芳藏應大道師 > 宗教理念與生活
參、高雄道德院的建立
 
一、地理環境
        今高雄市三民區與鳥松區交界的聚落,名為「本館」。因早期赤山一帶民性強悍,以習武為娛,常利用農閒,開館練武,乃以本館名之。 本區東北隅,即舊志謂之大灣山,自楠梓延伸入高雄市鳥松區,再分南北兩支輾轉拐入澄清湖畔。南支邁入市境的覆鼎金,謂之「毯山」;其南側又突起一丘,形如伏獅,遂名獅山或獅頭山。據鳳山縣采訪冊載:「毯山,在清屬興隆里覆鼎金莊內,脈由大灣出山,距其西四里許的平地,突起如毯狀,乃肖形取名毯。又云:獅頭山在興隆里,縣西北九里,脈由大灣出山,屹立覆鼎金陂中,西、南、北三面環水,堪輿家以為獅子弄毯云。」
        獅頭山在興隆里,脈亦由大灣山延出,屹立「覆鼎金埤」中。由於獅山面對毯山,宛如一座巨型的吉祥石雕─獅子弄毯,位於本館之北端;如寶國、寶華、寶民、寶興諸里,位於獅頭山之首,地形如伏獅之首級,乃稱「獅頭」。其北覆鼎金為獅頭山的脊頂,傳說金獅湖畔道德院的後殿,即凌霄寶殿的樓下凹處為「獅喉」所在地,堪輿家認為這是人間罕有的「寶穴」(註1)。 金獅湖,舊誌叫「覆鼎金埤」,位處獅頭山下,山之西、南、北三面均被潭水所環抱,湖面成一魚勾狀的外形,人們以地緣為由取名為「金獅湖」。此湖廣約十甲餘,早期為灌溉用的埤堰,灌溉面積約六十八甲,采訪冊也記載:「覆鼎金埤,在興隆里獅頭山下,埤環其下,周五里許,源受覆鼎金圳,分注一陂田圳,溉田六十八甲,多產菱芡。」
 

 
        據道德院自行刊印的廟誌提及:「廟地坐東﹝辰山﹞向西,來龍是雄偉活潑,全身完整之獅山吉地,廟殿在旺氣呈現之鼻唇。後殿三樓建築,象徵天地人三才。尤其是後殿在山地起聳,中殿在平地立基,前殿靠近環水。正符合道教統御三界﹝天地水﹞萬靈之天然配置。」
        由此可見廟宇整體的建築方式,充滿著濃厚的陰陽五行與風水地理之說(下文以道德院稱之)。 金獅湖與獅頭山造就風水上的「辰山」地形,傳說此一地理是較利於女道士(坤道)或女性出家法師的修行,造就日後道德院除了是信仰中心之外,也成為坤道與在家修弟子的修行地。廟宇的歷史發展過程據廟方自行刊印的簡介如下所述:「高雄道德院位在金獅湖畔,主祀太上老君,創院於民國四十九年(1960)。道德院前殿院址為鼎金保安宮信徒所捐,後殿土地係民國五十五年(1966),由士紳陳啟清之母陳孫款捐獻後殿用地。其後又有眾多信徒響應集資興建,始成今日之規模。高雄道德院開山宗長為郭藏應道師,原名郭騰芳,藏應是其道號,早歲留學日本,研究儒道釋三教聖典。開設道教佈教所後,還曾擔任省道教會的傳教師。民國七十年(1981)成立道教太乙真蓮宗法門。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成立修真道學院,並舉辦道教太乙真蓮宗第一屆團體皈依大法會,又創建三清真道修鍊院。其基本主張為正統道教之推行,宏揚正教。」
        從簡介來看,道德院建廟的前身源自民國四十四年(1955)至四十九年(1960)期間的傳教佈道過程,建廟時受到覆鼎金保安宮信徒,與爾後高雄地方士紳陳啟清家族的捐地,以及四方信眾的捐款,累積一定的財力、人力、物力的資源,民國四十九年(1960)於金獅湖畔建廟。之後憑著郭騰芳對於宏揚道學的熱忱,在道德院內成立道教太乙真蓮宗法門、三清真道修鍊院,主張以宣揚道教義理與經典為修道的方式,結合對太上道祖與太乙救苦天尊的信仰,使之結合修道與信仰的中心。
 
二、建廟過程
        目前現有的廟址是郭騰芳經過多年努力的結果。他在二次大戰結束自日本返台後,投入道法的鑽研與宏揚,當時經常走訪各處鼓吹道教義理與宣道。 在創建道德院之前,總共有三處傳道佈教的地點。最早的佈道時間於民國四十四年(1955),歲次乙未,地點在高雄市苓雅區佈教講道。這是一個臨時搭建的佈教場所。最初的傳教方式是以《道德經》做為開場白,傳道內容時而《金剛經》、《華嚴經》,並引用《易經》為講經說道的內容。當時的情況是由一開始無人入座,到後來發展成僅站後排試聽的盛況,可見當年傳道之艱難,爾後因傳道內容豐富才陸續有信徒入座聆聽,首次公開演講論「道」,時年不過三十三歲。
        此後,傳道活動遷移至高雄市舊大港保安宮(即今大港保安宮)舉行,傳道地點約在今之高雄市舊火車站前,由其開設全國首創道教佈教所,這也是第二個臨時宣講場所。在當時有一位信徒受靈感之引導,前往高雄縣姑婆村天公廟(已在民國三十四年(1945)前改為佛寺)所奉祀之太上道祖暨三官大帝金身,帶至高雄市大港保安宮奉祀。 此一受感應的信徒,即是高雄苓雅一帶祖傳正一派道法的孫番賓與孫全兄弟,他們亦是爾後參與道德院建廟工作以及內部組織運作的重要人物。
        在舊大港保安宮所傳道的經典包括:《道德經》、《清靜經》、《玉皇心印經》、《太上感應篇》、《易經》、《定觀經》、《陰符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列子沖虛經》、《三官經》、《北斗經》。 內容涵括儒、釋、道等各教派的經典。經歷一段時間的傳經講道,當時嗣漢天師府第六十三代張恩溥天師,在臺灣省道教會理事長趙家焯的介紹下,聽聞高雄地區有這樣一位積極的傳道者,便有意借重講經說道的專長來推廣道教。
        戰後國民政府時期,省以上之道教團體,一為台灣省道教會,以研究哲學、闡揚教義,聯絡感情,砥礪道德,增進社會福利為宗旨,會址設台北市。另一為道教居士會,其章則第一云「為維護道統,宏揚本教,特組設居士會於天師府內。」道教居士會居士,稱大居士,由天師府就各教派教士中遴選聘之。天師府就大居士中,加聘若干人為常職居士,並就常職居士中,加聘若干人為主職居士,資格限制頗嚴,須有下列資格之一,經審查合格者,方得聘任之;一、對本教研究確有心得者,二、對本教宣揚維護著有成績者,三、曾在各教派中受職者,四、道行高超者,五、曾經開道行教者,六、信奉本教三十年以上者。大居士係終身制,非犯重大教規,不予除名。居士會常會,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舉行一次。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最終聘任郭氏擔任台灣省道教會高雄區佈教所宏道委員會委員,負責傳教佈教的工作, 且敦聘其為天師府大居士。 由此也可看出與張恩溥天師的交情與關係,以及張天師來台之後為鞏固天師府的地位,積極拉攏地方上的道教分屬勢力。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慈惠堂與張天師之間,過去慈惠堂在發展過程也幾經波折,據王見川的研究,民國五○年代初期,張天師公開認定慈惠堂係道教內的瑤池派的談話,不僅和緩當時的緊張情勢,也為慈惠堂的合法公開發展,打開一條生路,各地慈惠堂逐漸有加入當地道教會的。之後張天師與慈會堂堂主形成共識,發表聯合宣言,經過此次會議的宣示,慈惠堂正式成為中華道教之一派,從此變成合法宗教團體,擺脫官方的取締。王見川認為,張恩溥天師之所以有以上作為,可能與其在台無有力支持者與寺廟有關。也就是說張天師基於尋求群眾與擴張道教勢力考量,才公開為慈惠堂背書。當時,張恩溥正在籌組「中華民國道教會」,成為會中主要支持者,而道教會人員亦參與慈惠堂堂務。慈惠堂至此獲得合法身分,可以公然以道教會名義,發展堂務,擴張勢力。這也是慈惠堂正式成為道教之一派「瑤池派」的緣由。可說張恩溥天師的舉動不僅替慈惠堂開展出生機,亦對道教會在台之活動與延續找到新的路徑,即以合法招牌吸引民間教派,壯大自己。
        民國四十五年(1956)歲次丙甲年二月十五日,即太上道祖聖誕日,於佈教所舉辦全省首屆團體儀式,向太上道祖祝壽大會。後因聽聞郭氏講道的信徒人數越來越多,原有地不敷使用,民國四十七年(1958)十一月,在郭氏之父-郭芝的資助與夫人李碧月變賣嫁飾贊捐下,於高雄市新興區八德一路電信局創立「道善堂」,安奉太上道祖(開基道祖)、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關聖帝君、文昌帝君、至聖先師、福德正神、呂仙祖(呂洞賓)等眾神的金身,至此之後才有固定的講道之處 (註2)。 隨信徒人數逐漸增長,深感有建廟必要的需求,於民國四十八年(1959),歲次己亥年元月一日晨間,因信徒參拜太上道祖,忽見香爐發爐燃燒,時人皆認為神靈顯赫。嗣後奉神降旨建醮,於同年二月十五日舉行建醮大典。
        建廟之事在郭氏向多方管道進行募款與宣導建廟活動後開始運作,以及拿出個人部分積蓄後,於民國四十九年(1960)開始展開,在高雄市覆鼎金金獅湖畔發起興建道德院的活動,也獲得高雄地方人士與信眾的響應與支持。鼎金保安宮信徒提供金獅湖吉穴地之部分為建廟基地,於當年建立道德院的主殿,供奉三清道祖、至聖先師、觀音大士等神明。同年十月十四日子時破土,十一月十七日落成,將諸神安置於此。創廟初期發起人有:郭騰芳、朱振財、孫番賓、張德戊、曾耀岳、孫進添、謝宗錕、王順益、郭啟芳、孫清俊、鄭心忠、王守鰡、朱文煌、鄭煒明、陳界、湯春木、鄭明山、陳碖等18名。民國五十二年(1963)在新廟址舉行清醮,恭請天師府第六十三代張恩溥天師舉行拜斗儀式,爾後信徒大增,香火更加興盛。
        「道德院」這個名稱是由郭氏所命名,認為舉凡台灣當時到處都是廟宇林立的狀況,但多以燒香、祈福、為人消災解厄的功能性居多,倘若命名為「廟」、「宮」,其目的性則與一般的道教廟宇相同。但當時的台灣社會始終缺乏一間具有以道教經典,並同時能教化信眾、提升自我修持的廟宇,故希望道德院可以成為一座結合民間信仰,且具有教化、勸善普世大眾功能的廟宇, 故以「院」字取代「廟」字。取其「道德」二字,是源自於對於老子《道德經》的推崇,傳承中華文化之傳統,以「尊道貴德」為根本教義, 也可看出郭氏欲將道德院規劃成具有教化意義的動機。
        他一生尊奉老子聖人為師,精研《道德經》,以「清靜道德」為宗旨,對於修道守戒甚嚴,能為道德死,不因犯戒而生。常以「太上度人以道,不聞以丹,神仙度人以丹,未嘗離道,而其他小小羽流,便誇祕保,自古以來,未有以術度人,而可以長生不死,解脫諸趣者,僅卻病延年,理或有之。」又「煉丹總以養性為至上,以了性方求復命,而復命在了性之中,在生可以長壽,壽滿善終之後,其魂魄歸真性,合真常之命(先天道體),即不生不死,永劫不滅,此乃修丹之至秘。」來闡述道學,《抱朴子》也提到:「欲得仙者,當以忠孝仁信和順,以德修,若務術者,終不能長生也。」 主張「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道無德而不載,德無道而不立」,故遵道述德。認為修道者當首重以心性的修行,且強調道德的重要性,以修養心性的精神做為闡述道學的準則,更將此一修煉的理念傳遞給信眾。
        道德院在民國五十五年(1966)的擴建廟宇過程中,主要由徐平和、何局甲、楊登順、張德戊、郭騰芳、郭啟芳、朱振財、孫番賓、林禎祥、湯春木、謝宗錕、鄭明山、陳碖、孫兩和、孫進添、朱文煌、林清、陳蔡秋菊、廖清乾、黃豐恩、劉交、鐘元全、林黨生、黃崑樹、吳石龜等地方善信捐獻。 爾後在進行側殿及後殿之興建過程中,部分的後殿有賴於地方士紳陳啟清之母陳孫款夫人(一說為陳孫堯)之協助得以落成,這是源自於民國五十五年(1966)高雄陳家捐地五百坪做為後殿廟地之說。
        高雄陳家與道德院的結識,由信徒曾耀岳的引介。曾耀岳是高雄苓雅區人,高雄陳家也是發跡於此,他是唐榮鐵工廠的職員,高雄陳家與唐榮鐵工廠也有合作入股的關係,兩者有其地緣的關係。曾氏在民國四十九年(1960)加入道德院的信徒組織,當年他六十五歲。當時正值廟宇的草創時期,極需要人力與經費的協助,他便開始向外宣導信奉太上道祖與增建廟之事,之後慢慢打開道德院的知名度,也因此讓高雄陳家知悉道德院的存在。
        陳孫款為高雄地方士紳陳中和的夫人,也是前高雄市議長陳田錨之祖母。她的身後事與郭騰芳亦有一段淵源。在陳孫款夫人過世之後,陳家一直尋求不到合適安葬陳夫人的風水地理。當時高雄市有五名著名的風水地理師,郭氏即其中之一,其特點是為人謙遜,經常免費為人服務堪輿之事而著名,因此獲得高雄陳家的賞識。高雄陳家更希望他能利用堪輿專長,為陳老太夫人覓得一處風水寶地。在高雄陳家的央求後,陳田錨便與郭氏不斷踏尋高雄市的風水寶地,某天他們來到道德院附近,適逢大雨而進入道德院內避雨,無意發現廟後方有塊風水地。經過察看與推算之後,發現此地是慈航穴,適合觀音菩薩地理;郭氏並按照陳孫款夫人的生辰八字與逝世時間推算,恰好合適此風水地理,故郭氏替她選擇了道德院旁的風水寶地為長眠之地 (註3) 
        一般的世家大族對於先人的下葬與風水堪輿之事相當重視,因可能會影響後代各房的順遂與發展,也擔心此一風水寶地日後是否會特別偏好某一房的發展。為了確保各房的權益與爾後不必要的紛爭,郭騰芳即以卜筊的方式請示太上道祖,經過多次的擲筊之後,在神明的見證之下,出現了多次允筊的情況,在當時被流傳為一段不可思議的奇蹟,陳孫款夫人最終則以此地做為長眠之地。關於高雄陳家的房派關係與發展,參見下表(1-1):
 
 
       
        可見陳啟峰、陳啟川、陳啟清在日治時期與戰後的政治生涯,影響其家族與南台灣政經脈絡甚鉅;三子陳啟南、九子陳啟安,但二人戰後參與政治活動較不活躍。此外,高雄陳中和家族對於宗教信仰的態度,王見川在〈略論陳中和家族的宗教信仰與勸善活動〉一文中提及,利用陳中和晚年參與的鸞堂「意誠堂同善社」所藏(出版)的文物和《台灣日日新報》等資料,嘗試描繪出陳中和及其家族的宗教信仰和勸善活動。從意誠堂同善社所藏文物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治時期陳中和父子積極參與扶鸞和宣講、勸善活動。陳中和父子深信這些善舉,會使個人不朽,家業不敗。似乎是基於這樣的信仰,陳家三代在戰後也投入「同善社」。意誠堂收藏的「中華民國參拾陸年」的同善社匾額,記載「陳田錨」、「陳田仁」亦是 該社社員,陳啟清、陳啟南也都曾參與這類的宗教活動。 由此看來,高雄陳家對於民間宗教活動的參與態度是積極的,特別是郭騰芳曾有恩於陳家,加以其家族認為行善則有助於家族事業的延續,爾後亦持續支持與協助道德院的發展。
        就地緣關係來看,郭騰芳最初開始的佈道場所以高雄苓雅區為起點,本地亦是高雄陳中和家族的發跡地。高雄陳家自日治時期至台灣戰後,在地方社會的發展均有其影響力,政、商關係穩固;加以郭氏為人厚道,廣結善緣,在地方上獲得不少支持的力量。除了高雄陳家的協助之外,與高雄陳家有其深厚交情的鹿港辜家,在道德院爾後的擴建廟過程中,如處理購買廟地的問題上,也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三、廟宇內部結構與擴建概況
        民國五○至六○年代左右,在經費逐漸豐厚之下,開始要購買主殿後方的土地擴建為廟地之用。但廟後方的土地仍屬於台灣水泥公司所有。 因這些土地的質地已風化不再合適製造水泥,才讓道德院有意購買以做為擴建廟宇之用。因所有權屬於台泥的鹿港辜振甫家族,高雄陳家與鹿港辜家在商界累積多年的友好關係,加以陳啟清又擔任台泥公司董事,便由郭氏出面向高雄陳家請託。經由高雄陳家做為說客,在兩家世交的關係下,辜家願意賣出台泥公司的部分土地,最終由陳啟清家族出面購得五百坪廟地,以陳孫款夫人的名義捐贈給廟方增建後殿,做為培訓講經道場、兒童圖書館、太乙神宮等等用途。高雄陳家也算償還了郭騰芳先前替陳孫款夫人尋找風水地的恩澤。為感念高雄陳家慷慨的捐地之舉,現今在道德院的旁殿則放置一尊陳孫款夫人的銅像,以做為紀念。
        在獲得高雄陳家五百坪的捐地與更多信眾的響應與捐獻,道德院開始進行集資擴建廟宇,於民國五十五年(1966)十一月十二日,破土拆除臨時行宮,並新建前後兩殿,舉行全台首次祭祖功德法會。民國五十七年(1968)舉行聯合道廟祈安清醮七天法會,由道德院擔任主會,其他參與的聯誼廟有:鼎金保安宮、舊大港保安宮、本館龍池宮、灣仔內朝天宮。 民國六十五年(1976)歲次丙辰五月,因前殿(無極聖殿及太極聖殿)併廟室東西廳鐘鼓樓落成,遂舉行五天的慶成祈安清醮,前殿完成後,致力於後殿(萬神總元殿)的增建,民國七十三年(1984)歲次甲子十一月完成。因甲子年係六十年一度之甲子頭,又值雙閏十之大科年,在太上道祖指示下,於十一月十一日舉行高雄市各道廟聯合護國祈安大醮。 現今廟宇內部的規劃與年度祭典活動,參見下地圖1-1:
 
 
道德院主體建築物皆竣工,仍不斷地對外募款以購買廟地、擴建廟宇以擴展宏揚道法的事業。經向各界募得善款累積達一定金額,遂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在高雄甲仙地區購地,興建「三清真道修鍊院」,在郭氏的規劃下,預定做為道德院出家法師與眾多皈依信徒的靜修道場之用。郭氏畢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將三清真道修鍊院做為落實道德院的出家法師,與眾多皈依弟子日常身心靈修行之處,以符合推廣太乙真蓮宗自我修持的精神,並落實性命雙修。目前道德院所擁有的廟地資產是高雄鼎金段與甲仙仙林巷兩處。
 
 
  
註:
1. 筆者幾次走訪這處獅喉所在地,後殿在高起的山坡上,中殿在平地的地基,前殿臨近湖水,可謂上中下三穴齊全。由中殿可看到後山坡之金黃土質,且因建在鼻唇處,所以後殿雖為三樓建築物,但地下室之後方只留大柱,不設磚牆,使獅鼻之土脈得以吐納地氣。現今廟方將其金黃土質處以鐵閘門封住,內部保留原始的泥土堆,並不做其他的建設,此風水地的上方,即修真道院與凌霄寶殿所在地。根據郭國賢表示,救苦天尊的造形是身騎九頭獅,與此金獅穴的地理吻合,「落水金獅」的地理也代表此處合適做為奉祀太乙救苦天尊,郭騰芳祖師在風水原則的推算下,民國七十一年(1982),於廟宇左側建立一座太乙救苦天尊的神像,做為精神崇信的標的,也創下台灣最高神像的記錄。加以民眾口耳相傳下,使之成為當地信眾的信仰聖地。
2.   當年由郭李碧月夫人變賣金飾所得費用,用於打造道善堂諸神的金身。道善堂時期的眾神金身除了太上道祖(開基道祖)放置於道德院,如來佛祖金身則奉祀於郭騰芳的兄長家中,其他的神明金身則奉祀於郭氏的祠堂。(口訪郭國賢,時間:2011.08.15)
3.  口訪黃川田法師(時間:2011.03.03。)、郭國賢(時間:2011.07.04。)。陳孫款夫人下葬於道德院右側旁的風水寶地,後因高雄市政府推行保留綠地計畫,由市政府出資徵收多筆土地做為美化與綠化環境之用。為響應政府政策,陳家同意遷葬他處,原安葬陳孫款夫人的墓地,現今規劃成金獅湖風景區,做為民眾休憩與登山步道之用。口訪謝富雄師兄(時間:2010.02.03-02.11。)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