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陽道善堂 -- 道德經 第一章 蠡測
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道德經 第一章 蠡測    首頁 > 起源與宗旨 > 郭公騰芳藏應大道師 > 講述紀要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
 
 
 
        道就是德的本體,是宇宙萬象的主宰,其無形、無象亦無名。清靜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道就是宇宙的骨體、神宰。因此道雖無名卻能養育萬物,為萬化的始祖,其在尚未有天地之前即有道,因此必須分別先天或是後天的道。在世界上無處不充滿著道,例如講話便是道,又水道、鐵道、道路每一樣均是道。此外茶道、書道、劍道亦是道,因為萬物均由道而生出,萬物均離不開道,亦可說萬物均是道。
 
        但這些可看到的道都是後天的道,因為這些均是人類所創造,其可讓世人看到的。後天的道有一天會毀滅而不見,其乃有生亦有滅,亦可謂兩儀所衍生的萬物具有生滅,而太極則是沒有生滅。真正的道應是指先天無形、摸不著且看不到的道,其不生亦不滅。後天的道通常看得見、摸得著,因為它不是真正的道且無法恆常久遠的。因此道祖言:「道可道非常道」。凡能以文字描述或用語言形容的道,因其有生亦有滅無法恆常久遠,均非真正的道 。名也一樣,不論任何事物,如果皆可用名字來稱呼,則它也就不可能恆常久遠,因為所有的名詞都是人類發明創造的。
 
        「無」是什麼意思呢?無就是「名為天地之始」,而「有」乃萬物之母。「無」稱為天地的起源,天地的起源稱為「始」,其實也就是無。無是道,有便是德,故無是天地的起源,有乃萬物之母。而有是從萬物的起源孕育出來的。所以當萬物生出,潛意識常帶著「有」,亦即「欲念」。人有欲望才能生存及進步,但對於過份的欲念若無適當的節制,則容易造成社會的亂象和世界的危機。此時靜坐或坐禪便有助於達到心中不存欲念的境界。如果人人都能不存欲念,沒有七情六慾的心,才能看到「妙」。妙就是無之中的「妙有」,「無」也可說就是「妙」。因此我們平時靜坐便是在修道 。當練至「無私無為,寂然不動」,屆時方可得到真「妙」的東西。
 
        除了靜坐,人的欲念須由戒來加以約束。也因人類須有欲望,就時時要以五常:「仁、 義、禮、智、信」來規範自己。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也相當的正確。不要忽視後兩者,不妄語即不要隨便胡言亂語;不飲酒,因為酒往往會使人亂性。戒即是德,道德的德。「戒」是我們的「修身果」,其牽涉到每一個人百年後的歸宿 。「無為」也是德,聽道理或自己深入研究道理便屬於「道」,「道」與「德」必須兼顧。
 
        「常有欲,以觀其竅」便是用欲來觀竅。另一種說法「常有,欲以觀其竅」則是以有來觀竅。什麼叫「竅」?萬物的重心即為竅,萬物的玄關也稱為竅。譬如讀書讀不通時,通常稱為尚未開竅。欲研究有形體的東西須要開竅,開竅後辦事自然會輕鬆順利。這可謂有欲念後因而開竅。但若要由此練到無欲的境界,就必須要「妙」,體會真妙即是「得道」。
 
        因此,表面上「妙」和「竅」是不同的兩樣東西,但事實上卻是一體兩面,同出而異名,從相同的道衍生出來的。無欲稱為「妙」,有欲稱為「竅」,都是從道衍生出來的。 有智慧知道守戒的稱為竅,能夠用智慧瞭解道體稱為妙。解釋在丹經上,以靜坐而言,開竅後會練到「虛無所虛,靜無所靜」;「無私無為,寂然不動」的境界。因此妙乃練到法身由玄關進入先天竅。而學術研究上的發明和發現都可稱世間上的「妙」。
 
        雖然「有」和「無」是不一樣的名稱,但其實是從同一個道衍生出來的。因為這個道理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並非普通人所能領悟,故又稱之為「玄學」。而玄學中所蘊藏深入的道理,就是世上所有進入真妙法門的首要。
 
                                                                                           摘錄於    性與命雜誌    第九期    <1999.12>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