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第二章
《道德經》這本書是一本很深奧的書,不容易讀,雖然他不容易讀,但是我們現在有這個機會,了解其中的奧秘,就要盡量去學習,不要因為不是讀書人或是專家學者就以為自己不能修道,現今社會雖然有分士、農、工、商這麼多種工作,但是這些分類只代表工作的種類不同,並沒有高下之分。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有心就可以接近「道」。
《道德經》第一章的主題很簡單,只有一個字 ─「道」。道德經用於學術包括道的主體論、唯識論即道德經的用途和方法論,用於社會則轉變為正義論、外交論、教育論、人生論等,另也有將道德經用於修煉主要修自性的要旨。由此可知道德經是一本涵蓋很廣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經雖然有談到政治和軍事,但是並不是一本兵法書,而是以「世界和平」為大目標。雖然這個目標聽起來很遙遠,但是總要有人去做、去實施,不然是永遠無法達成的。 顧名思義,《道德經》自然包括了「道」跟「德」兩個部分。「道」,講的是道的本體,道的內涵,屬於先天的部分。而「德」指的是「德性」,是可以由後天修為訓練出來的,可以引申出具體的政治論、軍事論以及治國方法和一些修身養性之道。正如人有三魂七魄和一個身體,身體是後天的部分,是三魂七魄的具體呈現,而三魂七魄是整個人的主要內涵,而且是先天本有的。
《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的點出道的本體是什麼。如果第一章看不懂,接下的章節就會看得迷迷糊糊的。道的本體是「絕對」而非相對,它自然而然的就存在天地之間,是語言無法形容,但是卻真實存在的。至於道的內涵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所以才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如果「道」是可以說出來的話,就不是恆常不變的宇宙根源 ─「道」;「名」如果可以輕易的被人們說出口,它也就不是我們一般人所稱的「名」。
除此之外「道」也是生成萬物的根源,道包含著「無」和「有」,就像我們說的「先天」和「後天」是一體兩面,「有」和「無」也是一體兩面,道的本體就是包含「先天」、「後天」、「有」、「無」等種種相對觀念的絕對根源。總而言之,第一章點出了道之本體的特色:一、不可說;二、是包含著所有相對概念的絕對;三、是天地的本源。
說完了道的本體,第二章就提到道的作用。道的作用就是相對的了,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善惡」。這些觀念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善」或「惡」,天下都知道這件事是「善」的,是因為有一個「惡」的概念產生,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有心地歹毒的人在社會上橫行,我們怎麼會知道仁慈的可貴?這就是所謂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不只這樣,其實同樣一件事情,由不同的角度看,善惡的判準也不一樣。例如:建廟其實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變成神棍主其事就不是好事了。懂法律是好的,但是如果利用法律知識去鑽漏洞就不是好事了。有一些慈善機構,四處募款做好事,這是「善」的,但是如果它每次只撥出一點點善款做好事,其他大部分的善款不知道以私人名義用到哪去。由這個公器私用的角度看,「不善」就產生了,原本救濟眾生的好意也全部化為烏有。所以,沒有絕對的「善」和「不善」,只是個人觀察角度不同。
至於「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後相隨」的意思是說:「有」和「無」是互相循環相生的,因為有「無」,所以才有「有」,然而「有」到最後終歸於「無」。就如我們人類的出生,本來母體當中為「無」,從受經卵從母體子宮著床開始為「有」,經過或長或短的歲月,我們終究會消失在這世界上又歸於「無」,但,我們會生兒育女,創造出另一個存有。就是這樣「有」、「無」的循環構成了世界,萬物就是這樣輪迴相生。
雖說眾生皆要受輪迴之苦,但若種善因,就會得善果,跨出解脫輪迴之苦的第一步,也就是說,種善因是「得道」的首要點。不管是什麼宗教,應該都是鼓勵我們去種善因、積善果。而「種善因」也就是平常要守「戒」,大家遵守宗教的「戒律」,只要有「善因」,不必去苛求,「善果」自然追隨而來,就像《太上感應篇》所言如影隨形而來。無論是生意人或政治家只要種「善因」,自然會得「善果」。簡而言之,我們應該致力於在社會上種善因,效法聖人與天地合其德。這種聖人合其德脫離「輪迴」的觀念,雖在我三十三歲時和幾位前輩討論時竟然一時隨口應答而出,即使經過三十幾年的現在,我依然贊成當時的論點。
至於第二點則要悟自性,要有寄託,「難」、「易」也是一體兩面,世界上有「困難」,我們才可以深刻體會到「容易」。如果世間全部都是「困難」、全部都是「容易」,沒有「難」、「易」這樣相對比較,則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長」、「短」也是一樣,沒有「長」來做比較,我們怎麼會知道「短」?如果世間全部都是「長的」,甚麼都做不成,全部都是「短的」,那很多東西也做不好,有「長」就要有「短」來相映,有「長」無「短」,有「短」無「長」不可能形成完整的東西。如果沒有「高」我們哪能知道「低」?就是有高有低,才可以構成這個世間,有「前」才有「後」,有「後」我們才知道誰算是在「前」的。就像世間是由「陰」、「陽」兩氣構成,孤陰,則不生,無陽,則不長。單只有陰〈女性〉或是陽〈男性〉都無法生成萬物。
「有無相生」也可以用一句話來做更清楚的解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只有「不足」才讓新的事物有空間產生。而「高下」、「難易」、「長短」更是維持我們社會進步的動力。若社會上所有人的薪資所得完全平等,乍看之下很公平,但是因為不管做多少拿的都是一樣的錢,所以就會引發人類的惰性,讓所有人沒有前進的動力。現在大都採用資本主義,其國家雖然有貧富、高低的差距,但是每個人都會為了站上金字塔頂端而努力。有無相生,就像有錢和無錢者互相支援相助才能永續生存。無產者對有產者無忌妒心,有產和無產者對社會的貢獻一樣大,這個社會才可以進步。話說回來,如果社會上都是當老闆的人,誰來執行老闆的理念呢?每個人都在爭取自己夢寐以求的權位,因而生出許多忌妒、勾心鬥角的事情。但,不管今天我們所處在哪個位置,我們和別人都是一樣重要的。有基層的員工,高層的計劃才可以運作,我們實在是不必要為了自己在基層而自卑。
在第二章中,老子想要告訴我們的結論就是「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做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聖人,指的是有道德之人 ,「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指順其自然,讓自己發揮最大的功效。如果你是一個蓋房子的建築工,那就認真的蓋房子把自己的功用發揮到最大,不必去忌妒、羨慕對你頤指氣使的工頭,認為自己比他低一等,因為他也是聽建築師的命令行事,而建築師的理念如果沒有工人去實行,他縱使有再好的設計圖也沒用。只有工人、工頭、建築師的合作才能規劃出一棟房子,這個社會才能運轉,我們並不能說工人、工頭、建築師這三種何種較為偉大,只是各司其職、各歸各位罷了。不爭不求,在自己的位子上發揮最大的功用,才是「無為」的真義。
聖人做了很多事,不管是好是壞,不用他人吩咐而自動去完成,因為聖人體解其道體不變的原則。「道」又可生天地和萬物,但「道」它也不覺得自己在生萬物,世上一切若不是由天地的原動力而生,則一切又將化為烏有,日月星宿等亦將不再存在。我們現在尚能看到的日月星宿等自然現象,幾千億萬年來就是因為道體不變,道體存在,方能存在至今未消失。地球受氣候影響,如夏天會熱,則氣候聚雲生雨,使萬物能平衡所需,亦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世間諸事有好有壞亦受道體鼓動而得,這都是道的力量,但道有說這是它的功勞嗎?它也沒說要你感謝它,所謂功成而弗居。也因為它功成而不居,所以其天地之力量永遠不會消失,千億萬年永遠也不會消失。所以聖人和道同體,其做了很多事,自己不敢居功,其沒有所謂爭贏之觀念。因為其已經和道合一,和道同體了。換句話說,聖人不管處在何職位也沒有什麼好誇耀,不管自己做了多偉大的事情,也不必過於居功,不必把功勞都據為己有,爭取無謂的虛名,聖人就是因為不爭取虛名,所以大家反而永遠記得他的功勞。
摘錄於 性與命雜誌 第十四期 <2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