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關聖帝君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神祇 > 道教俗神 >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即關羽,又稱"蕩魔真君"、"伏魔大帝"。道教奉其為護法四天神之一。宮廷和民間信仰極為廣泛,被稱為"關聖帝君",簡稱"關帝",俗稱為"關公"、"關老爺"。關帝信仰由三國時蜀國名將關羽衍化而來。關羽(? -219年),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今山西解虞縣)人。東漢末年,因天下大亂,曾亡命涿郡(治今河北涿縣)。後從劉備起兵,與劉備、張飛同為"桃園三結義"。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大敗劉備,取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俘關羽,封為偏將軍。後因陣斬袁紹大將顏良,解白馬(今河南滑縣舊滑縣城東)之圍,封漢壽亭侯。後掛印封金,仍歸劉備。蜀國建立後,封為前將軍,鎮守荊州。後因驕傲輕敵,被孫權襲殺。諡壯繆侯。
        自魏至唐,關羽在民間影響不大。唐時間或見傳,稱關三郎,為人鬼之流。宋以後,聲名日彰,其身世漸趨神化。《三教源流提神大全》稱其為青龍轉世,降生時豎眼攢眉,超額長面。及長,身高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似抹砂,丹風眼,臥蠶眉,力敵萬夫。北宋末年,關羽始封為公(或謂封為真君)。相傳當時僅為張天師屬下之神將。宣和年間(1119年-1125年)始封武安王,配祀武成王姜太公。元時封王,即"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初封為侯。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妻、子皆得厚封,並輔以丞相陸秀夫、張世傑(二人系南宋末抗元殉國之大臣),以岳飛為元帥,尉遲恭為伽藍(護法神)。至清代,尊崇更甚,視其為入關滅明之佑神。順治皇帝封其為"忠義神武靈祐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祐贊宣德關聖大帝"。
        明清以來,關帝信仰已不同於教門,既列入國家祭祀要典,又為民間供奉之神。關聖帝君既是武神,又是財神,具有司命祿、祐科舉、治病除災、驅邪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庇護商賈、招財進寶之職能,且法力無邊。尤其清代,關帝成為人神之首,稱為武聖,與文聖孔子比肩,而民間各行各業,對其頂禮膜拜又甚於孔子。近代哥老會、青紅幫特別敬祀關帝,江湖上結義弟兄,亦必於關帝前頂禮膜拜,焚表立誓。關帝信仰如此普遍,關帝廟數不勝數,清朝初年,已遍及天下,且名稱不一,常見之名有關帝廟、關聖廟、關王廟、關聖帝廟、老爺廟。又有專祀、合祀之別。專祀為祀奉關帝一人,合祀則為與其他神明如岳飛、張飛、趙雲、趙公明、二郎神、土地爺等合祀,常見者有武廟(或稱關嶽廟)、三義廟、七聖廟等。《陔餘叢考》:"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 今在台灣,關帝又被稱為"伽藍爺"、"恩主公",廟宇眾多,備受尊崇。
        "玄靈高上帝"亦為關聖帝君在台灣道教中演化出的封號。關帝信仰古已有之,大陸和台灣都立廟祭祀。特別是清末以來,國人頻遭顛沛離亂之苦和內憂外患之辱,更祈求忠勇信義的關聖帝君的保護。江南一些城市的國人在慘遭清兵或外國侵略軍的屠殺時,曾抬出關聖神像聚集民眾以抗外辱。關羽的忠義勇武仁信等品質集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民眾的社會願望和理想人格,因之,他得到了千百年來世人的擁戴,也被歷代王朝加封。自隋至宋,封號逐次​​升級。元世祖則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明、清亦更多封號。清代關帝與孔子並列,被崇為武聖人和文聖人。民眾遇天災、人禍、疾病、爭執,則向關帝求雨、求藥、求他驅災降魔、求他正直決斷,皇室求關帝保國安民,地方求關帝除暴安良。近世商賈興盛,關帝又被尊為武財神,保護工商業興隆。台灣道教組織於1993年5月在台北泰山鄉加封關聖為第十八代上帝,號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玄靈高上帝"之號標誌著關聖信仰在台灣道教中升級。清代趙翼《陔餘叢考》稱"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此言得之。
                                                                                                                                 摘自 《中華道教大辭典》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