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土地爺"、"土地公"、"土地"、"福德正神"。先民封土為社,祭之以求五穀豐登。《孝經緯》載:"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 秦漢以後,統轄天下土地之社神演化為國家專祀之抻,即"后土皇地祗",地方社神則成為土地神,為民俗廣為祀奉,且遍設土地廟。土地神信仰被吸收到道教中後,成為道教神譜中的位卑小神,道書稱其為"土翁神",其造型通常為穿袍戴帽的白髮老翁,或配以"土地奶奶",即"土母神。"舊時民間多於春秋二季設"社日",祭祀社神。
摘自 《中華道教大辭典》
稱謂:社神、后土、土地公、福德正神、伯公、福德爺、大伯爺。
聖紀
按中國上古就有奉土祭社的禮俗,以土地之神為「社神」。《公羊傳》註:「社 神者,土地之主也」;《通俗篇》云:「今凡社神,俱呼土地」;於《禮記‧祭法篇》注:「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單位。《太平御覽》532引《禮記外傳》稱:「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建國君民,先命立社,地廣穀多,不可遍祭,故於國城之內,立壇祀之」;土地厚載萬物,長五穀以養百姓,此乃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白虎通》云:「古者自天子下至庶民,皆得封土立社,以祈福報功,其所祀之神曰社,其祀神之所亦曰社。…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地也。」;示與土合而成「社」,此即是社之由來。
先民尊天〈皇天〉而親地〈后土〉,因「土」為萬物主,《禮記•郊特牲》∶「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自古先民爲了酬謝它負載萬物與生養萬物的功勞,而祭祀土地神,頌其功德厚大,封土立社,祀五土之神,以祈福〈春社〉報功〈秋社〉;《說文》云:「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上,地之中,物出形也。」無非亦說明土地之廣德及重要。
「社神」經由自然神衍為人格神,這要由共工氏之子句龍食於社為始端。句龍是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於顓頊高陽氏時〈公元前二五一四年~二四三七年〉,官居后土之職,因為平定九州有功,封為上公,祀之為「社」;自此之後世人乃以「社」為「后土」。土為五行之一,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討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故在帝堯以前官府百姓就非常崇敬五官之神,而封為「上公」,於是祀神就被稱為「社公」。句龍官居「后土」,又封為「上公」,死後食於社,便是「社公」,世人以其職稱「后土」為神名,應是第一代之人格神,是「后土」之正身,「土地公祖」了。據上述而知,不管是「后土」或是「土地公」其皆脫離不了和社神、社公、句龍、土地神有關,而我們更可確信無論是社神、社公、句龍、土地神這都是先民對土地由自然演化的尊稱,這應和對土地的崇拜或祭祀有關係。
探索
至於土地的本職是掌管土地行政,但當今習俗雕塑或繪畫「土地公」形像,大都是坐於太師椅或立姿手執拐杖,或執如意或執元寶,這可見「土地公」不僅統理地政轄區,兼掌財務及佑護居民禍福,坊間亦有將「土地公」視同財神奉祀;祂是自然崇拜中,與人民最親近的神祇,香火最盛之守護神,更印證了「有土斯有財」的社會心理;另方面,某些地方風俗,於人死後出殯時,行列中也有安排「土地公」做「開路神」引路之舉,這無形中「土地公」也兼領陰差之職,佐理亡魂引渡之責任,這可說「土地公」祂是集地政、財政、法政於一身的小主管,其職責之重要,由此可知。
按「土地公」係區域性的神明,有中國人的地方即有奉祀「土地公」的祠廟,俗諺:「田頭田尾,土地公」,不管祠廟大小,到處林立,鄉村、田野、都市、商家,有跡可尋,皆奉祀「土地公」亦稱「福德正神」,於每年二月二日為其聖誕之代表日,更於春秋二祭,虔誠致祭,鳩金演唱梨園;開業店家更於每個月的初二、十六拜拜做「迓」〈每年二月二日為「頭迓」,臘月十六日為「尾迓」〉,研其目的不外是祈福報功或求興利發財。
目前我們奉祀的土地公,約二種分別:
〈1〉廟、寺、祠、堂及工商農牧家戶等,都是奉祀「土地公」或「福德正神」。
〈2〉在墳墓邊祀奉「后土」〈山神土地總代表〉,亦有少數豎「福德」碑,但大多數還是以刻「后土」碑為主。追溯源由約於東漢王逸《楚辭》注「幽 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因此,早在唐宋以來,先人常在建墓、上墳或舉行喪禮時,也已把祀奉「后土神」相沿成俗。在一般觀念上以「后土」為自然神,「福德」為人格神,乍看下不無道理,惟實質上「后土」亦屬人格神。〈此之「后土」與「四御」中之「后土皇地祇」司職神格有所差別,不可混之一談。〉
土正曰后土,后土又封為上公,上公乃上上之意,在民間即稱為「土地公」、 「福德正神」,何以緣故得之稱謂,民間傳聞說法紛紜,下述數則以共探討:
福德正神姓張名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拜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零二歲。死後三日容貌不變,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過了不久,即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故生意人常祀之。
東晉的《搜神記》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因追賊而死。東吳孫權掌權後,蔣子文顯靈於道說:「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
土地公為周朝士大夫家僕,士大夫幼女思念其父心切,家僕遂而背之擬赴任所,會晤其父,因路途遙遠,半途天降大雪,為免讓小姐受凍,乃脫衣護之,自己卻凍死。此時天空顯現出「南天門大仙福德神」幾字,當時百姓認為是上天賜予義僕之封號,士大夫更感謝其恩德,乃建廟奉祀香火。周武王時,贈封「后土」,後世尊為「土地公」。
「后土」為守墓之神。據傳秦始皇,築萬里長城,征用天下壯丁。孟姜女的夫婿因築城而死,孟姜女爬山越嶺,萬里尋夫,聞知夫已故,悲痛交感,淚洒長城,以致城廓崩塌八百里,露出白骨無數,孟姜女難覓夫骨,見一老翁,謂:「你咬破食指,血滴白骨,染血的即是你夫婿之骨骸。」果然尋到夫骨;當她抱骨歸途中,漸生皮肉,似將生還,老翁恐死者生還有違天命,乃教孟姜女說:「抱骨歸途不便,可以裝袋背負」。孟姜女依所言,但遺骨鬆散,恢復原狀,孟姜女不悅,責怪老翁誤事,老翁慨允為其夫婿守墓土;此即是墓地前旁有「后土」的傳說由來。
追溯其歷史淵源於《周禮》與《禮記》中均認為「后土,即社神也」,東漢時稱「社神」為「社公」或「土地」,而稱土地者更甚,封建社會奉祀土地神有官府與百姓之分。縣治所奉祀的有漢代名相蕭何、曹參;唐代的薛稷、張旭;宋代劉知常、鮮于侁;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傳為唐代大文人韓愈;杭州太學一帶,原是岳飛的故鄉,於是太學就奉岳飛為土地神;而一般百姓最敬仰的,則是捨己救人的張福德,或漢代的蔣子文。
「社神」初無姓名,隨著朝代封建制度迭起,從中央到基層的官府制度也逐漸完善,民間也以生前行善或廉正官吏、社稷功臣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管理本鄉本土的區域神祇,地方守護神。現在的土地廟中也有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約起於南宋。近代民間亦多以名儒作為各方土地來奉祀,現今大廟也常在殿堂設有當方土地神位者。由於鸞教興勃,所謂有善功之善魂,經由上天派遣蒞任「福德正神」職位,也已不勝枚舉,而祂們的身世傳說,生死日期自不相同,故未能依其生死日期祝祭,後世之人隨習因循以每年的二月二日為「土地公」日,為其祝嘏慶賀,但是依據那一位「土地公」之誕辰?於今自難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