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城隍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神祇 > 道教俗神 > 城隍

        道教管理地方之神。原為護城壕溝。《易泰》中有"城復於隍"之句。先秦時,天子八祭之一"水庸"祭即為城隍祭,《禮郊特牲》云:"天子大臘八,水庸居其七。" 後演為地方保護神。南北朝已有城隍神,(見《北齊書.慕容儼傳》)後唐清泰元年(934年),城隍被加封為王。宋時,於地方有功者,被祀為城隍,如蘇州祀奉春申君,杭州祀奉文天祥,府州皆建城隍廟。元時被封為"祐聖王"。明太祖初年封京師城隍為帝,府、州、縣城隍相應分為公、侯、伯。洪武三年(1370年)去其爵號,按各地行政級別稱某府某縣城隍。(見《陔餘叢考》)城隍廟仿官府建制,儼然陰朝地府之格局。明清道教民俗信仰中,城隍神已從地方保護神升格為護國安邦、除暴安良、統轄亡魂、調風和雨之神。城隍廟城隍神像邊塑牛頭馬面、黑白二無常,且增塑十殿閻王像。春、秋、冬三節,民間往往舉行城隍神巡遊活動,屆時將城隍神像抬出,後隨牛頭馬面、判官小鬼之扮像,以示城隍神收鬼、放鬼、懲嚴勸善之耿,城隍會也往往成為民間門道會組織活動的媒介。
                                                                                                                                 摘自 《中華道教大辭典》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