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理義及基礎知識 >

        1.先秦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同得,得道為德,即道體現在具體事物之中,"德"萬物之性。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天地萬物由道而生。《道德經》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即道為最初的宇宙本原,賦萬物以生命,積累顯現為德,德規範萬物本性,物體現萬物形狀,勢成就萬物功用。道為體,德為用,道因德而顯現為物的世界,德是道的存在形式。"孔德之容,維道是從",即最大的德就是道的體現和作用。
        2.道教繼承老子哲理,雜以仙學內容,以得道為"德",即修道有成,與道一體,長生久視。《自然經》:「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宋徽宗御注《西升經》:「道之在我者為德。」道生萬物,不自恃以為功,生而不有,長而不宰,完全自然無為。學道者修得此特性,舉事與道全,亦為德。德與道在道教教理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孟安排《道教義樞‧道德義》:「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吳筠《玄綱論》:「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萬物之父,帝王者,三才(天地人)之主。然則道德、天地、帝王一也。」唐宋以後,內丹學興起,德多與個人的修行煉養聯繫在一起。司馬承禎《坐忘論》:「神與道合,謂之得道。得道即為德。」
        3.同儒家倫理道德之德。道教教義中,有德為品行高尚。道教義理將德區分為陰德和陽德。陰德指個人的不為人知的德行,陽德指為人所知的德行。陰德密惠,"大以及於人,小以及於物。"道教教義亦要求道眾修身積德,治國、治家、治身皆要修道積德,使天下道普德溢,太平仁愛。
                                                                                                                             摘自 《中華道教大辭典》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