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二十四節氣 首頁 > 綜合論述 > 道教節慶與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

        天文術語。天文學將周天分為360度,至春分起算,春分為零度,夏至90度,秋分180度,冬至270度,更進而至春分,合成360度,即復零度,其間每相距之90度,以六分之,共得二十四節氣,分配於十二個月,在月首為節氣,在月中為中氣。 惟此以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而言,每月皆有節氣、中氣,不合於陰曆紀月,故舊曆法以無中氣之月置閏。又節氣、中氣通常概稱節氣。
        《周禮•春官•太史》:〝正歲年以序事〞 。《疏》:〝一年之內有二十四氣,節氣在前,中氣在後,節氣一名朔氣,朔氣在晦,則後月閏;中氣在朔,則前月閏。節氣有入前月法,中氣無入前月法〞。 《禮記•月令•疏》:〝漢之時,立春為正月節,驚蟄為正月中氣,雨水為二月節,春分為二月中氣〞。
        二十四節氣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 傳統中國曆法為陰陽合曆,制訂的準則有利用太陽的運動(日、年與節氣),也有月亮的運動(月)。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其運行軌跡稱為「黃道」。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
        由於一年的長度是用太陽的運行訂出,24節氣也是用太陽的位置訂出,基本上,每一節氣在每年中的日期變動不大。然而,一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曆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相當於5.8小時),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後為0.9688天,幾近一天,為修正之,故公曆曆法中有「閏年」制度,每四年會多2月29日一天。若順延的結果,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或因閏年之故而提前到前一日,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三天內。
24節氣國曆日期:
‧ 小寒(國曆1月5或6或7日)
‧ 大寒(國曆1月19或20或21日)
‧ 立春(國曆2月3或4或5日)
‧ 雨水(國曆2月18或19或20日)
‧ 驚蟄(國曆3月5或6或7日)
‧ 春分(國曆3月20或21或22日)
‧ 清明(國曆4月4或5或6日)
‧ 穀雨(國曆4月19或20或21日)
‧ 立夏(國曆5月5或6或7日)
‧ 小滿(國曆5月20或21或22日)
‧ 芒種(國曆6月5或6或7日)
‧ 夏至(國曆6月20或21或22日)
‧ 小暑(國曆7月6或7或8日)
‧ 大暑(國曆7月22或23或24日)
‧ 立秋(國曆8月7或8或9日)
‧ 處暑(國曆8月22或23或24日)
‧ 白露(國曆9月7或8或9日)
‧ 秋分(國曆9月22或23或24日)
‧寒露(國曆10月7或8或9日)
‧霜降(國曆10月23或24日)
‧立冬(國曆11月7或8日)
‧小雪(國曆11月21或22或23日)
‧大雪(國曆12月6或7或8日)
‧冬至(國曆12月21或22或23日)
是以,就是因為回歸年長度與實際曆年長度的些微差距,再加上公曆曆年日期需隨回歸年實際長度而修正,就會讓24節氣不會固定在某一天。
〈引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中國道教大辭彙,24節氣資料〉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