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陽道善堂 -- 李西月與西派丹道思想概述 - 李遠國 教授
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李西月與西派丹道思想概述 - 李遠國 教授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宗派 > 西派
 

李遠國教授

 
        李西月是清代中期一位著名的內丹家,其學上承呂洞賓、張三豐,下啓汪東亭、徐海印等丹家,法脈延續至今,影響頗大,被尊為道教內丹西派之始祖。本文較為詳細地考辯了他的生平事跡,并對其學術淵源、丹法特征、修煉要訣及社會影響一一論及,從一個側面揭示清代道教內丹學的面貌。
        清代道光、咸豐年間的四川,産生了一位頗爲重要的道教人物,那就是被世人譽爲道教內丹西派的創始人李西月。任繼愈先生主編《中國道教史》中指出:“道光初,又有川蜀嘉州儒生李西月,自號涵虛生、長乙山人,亦稱遇張三豐,又遇呂洞賓授以丹訣,隱居修煉,並集撰《三豐全書》,編輯呂洞賓年譜《海山奇遇》七卷,撰《三車秘旨》等闡揚內丹學。李西月爲人仿效明陸西星,雖然繼承陸西星、張三豐及全真派煉養之道,卻不受全真、三豐教團的約束,有意自立一家,世稱西派。”(1) 
        嚴格的講,李西月的西派並不像傳統道教如正一派、全真派那樣,建立一個系統的教團,實際只是一個內丹學派。但因其學上承呂洞賓、張三豐,下啓汪東亭、徐海印等丹家,法脈延續至今,傳代有九字:“西道通、大江東、海天空”。今有第七代掌門馬炳文(合陽)在臺灣傳播西派丹學,影響甚深。其傳承系統始自太上老君—東華帝君—呂純陽—李西月—吳天秩—汪東亭—徐海印—魏則之—李仲強—吳君確—馬炳文。對此,賴宗賢先生曰:“大江西派巢雲居主人馬合陽,出身於皖北世家,幼承家學熏陶,博通經史,精研黃老,夙慧獨具,幼年好道,常隨諸先進訪師求教,風雨莫能阻,凡遇能解惑者,必泥首以拜,至誠不二,虛懷若谷,數十年如一日,曆盡苦難,一九五一年(辛卯)十月幸遇高真明師—吳君確傳授大江西派道法,嗣後益加奮勉,勤修不掇,曾先後在臺北縣土城日月洞(一九五三年)及上北投鐘鼓洞(一九五四年),閉關密修,曾蒙高僧廣欽老和尚人及高道郭錦如老先生爲之照料護法,洞天養晦,修成小還丹之後,再篤修在塵出塵之功,其間千磨萬煉,苦修大道,誠爲道中難得之瑰寶。亦爲大江西派在台傳播弘揚奠下堅固的基石,目前巢雲居道友已有數百人,分佈海內外,一九九二年鑒於太上道祖出生地之祖庭—安徽渦陽中太清宮,久毀于戰亂兵火,馬道長於一九九二年號召台、港、星、馬、巴西、菲律賓各地道友捐資一百萬余美金,重建祖庭,並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九日興建完竣開光。” (2) 
        據史料記載,該派源出巴蜀,其最初成立之際,除了作爲領袖的李西月外,倘有活躍人物30餘人。依《張三豐先生全集》和《樂山縣誌》所載來看,主要有劉卓庵、劉遁園、劉光燭、楊蟠山、藏崖居士、白白子、李迦秀、董承熙、張君瑞、李退谷、李元璡。他們大多籍屬樂山,或隸同省他縣,而其本身的活動範圍亦以樂山、西蜀爲中心。在李西月在世之時,是以“隱仙派”或“猶龍派”、“大江西派”自稱。後之所謂“西派”,似爲針對東派而言。東派始祖陸氏名西星,李氏亦稱西月;陸氏號潛虛,李氏則號涵虛,二者的名號都有相似之處,這大概是李西月有意仿效,以表示其西派可與明代的東派分庭抗禮。東、西兩派稱謂的由來,大概是由地理環境不同所致。西派以四川爲活動中心,故稱西派;東派流行於江、浙,故稱東派。這裏,就該派始祖李西月的生平、丹道思想及其傳承、影響作一探討,以求教於道教界大德、學界同仁。
 
一  李西月的生平事迹
        李西月(1806一1856年),四川嘉定府樂山縣李家河長乙山人。據其弟子李道山所撰《李涵虛真人小傳》載:他生於嘉慶丙寅年(1806年)八月四日寅時。“生時母夢一道人懷抱金書一函入門,寤時則真人生焉。伯仲三人,師居其二。”幼而穎悟,二十歲時成爲縣學生員,善琴、嗜詩酒。“年二十四,遇呂祖不識,後病傷血之症,奉母命至峨眉縣養病,遇鄭朴山先生。先生康熙時人,孫真人諱教鵉之高弟也。同寓,與之治病。並雲:金石草木,只可擡標,治本則宜用自身妙藥,方能堅固。聞之,恍若夢覺。即稽首皈依。先生遂傳口訣,囑曰:大劫將至,子宜速修救世,更有祖師上真爲師。”李於是成爲鄭朴山的弟子,並循其旨意,至蛾眉山,“遇呂祖、豐祖於禪院。師初名元植,字平泉,呂祖爲改名西月,字涵虛,一團陽。密付本音,潛修數載,金丹成矣。三師複至,叮嚀速著書救世。奉三真之命,著有《太上十三經注解》、《大洞仙經發明》、《二注無根樹》,名曰道言十五種,又曰守身切要。將《呂祖年譜》、《聖迹丹經》《救世》等書刪訂,名曰《海山奇遇》;撰集豐祖全書,名曰《三豐全集》。自著別有《九層煉心》、《後天串述》,俱刊行於世。更有《圓嶠內篇》、《三車秘旨》、《道竅談》三書,俱未刊行。” 李道山于咸豐丙辰(1856年)正月至樂山長乙山房,“得瞻慈容,如三十許人。拜別後,師于本年五月初八寅時升舉,異香滿空者七日。本日卯時,現仙容於自流井。飛升後,顯甚多,不能盡述。師生二子,長儒業,次務農。大兄舉三子,長十一歲,師每稱羨。門人甚衆,而大丹成者,江西周道昌一人,得玉液還丹者數人。” 享年僅五十。(3)
        清黃鎔纂《樂山縣誌》曰:“李平權,號涵虛,樂邑諸生也。住淩雲鄉之李家河。……時李嘉秀主講九峰書院,權爲其門人。久之,嘉秀知其有異,轉師之。著有《無根樹》。臨終時與族人宴坐,聯句結雲:兒女英雄債,從今一筆勾。吟畢,偈曰:清風明月,才知是我。”溘然而逝。
        據其他道書所言,李西月名號甚多,如“長乙山人”、“圓嶠外史”、“紫霞洞主人”、“卷石山人”、“樹下先生”、“白白先生”、“火西月”、“火涵虛”。這些異名別號不僅體現出他的個性特徵,也反映了他的思想淵源。而最具宗教意味的是,他在《收心法題詞》中曰:“平鋪直述收心法,上天歡喜無譴責。窮年駕河車,心似勤勞實安逸。昨夜飛神朝上真,封爲善教大真人。道我四百年來事,三番遊戲到紅塵。”(4)因此其後學張日章爲《道竅談》作序時,將他與呂祖並列,稱之爲“善教真君”,謂曰:“祖師孚佑帝君、善教真君,務必多方點化,委曲開導,教其棄俗入道,出離苦海,超證仙階。若有人能讀二書,究竟細微,從是思維行持,二位祖師必定暗中提拔,縱不能證大羅金仙,決定免其輪回之苦矣。” (5)
        藏崖居士所作《三豐全集•後列仙傳》亦有詳細的記述:“白白先生者,不言其姓氏。所居在青城、大峨、嘉州山水之間,鼓琴讀書,酷好老莊。道光初,遇張三豐先生于綏山,傳以交媾玄牝、金鼎火符之妙,既更遇純陽祖師,得聞藥物採取之微。以是決意精修,日與二三隱士坐論煙霞,品評水石,名心之冷,殆如冰焉。所著有《河洛易象圖解》、《道德經正父》、《圓嶠內篇》,發明內外丹法層次,爲前古仙經忻未有。”(6)
        關於李西月與呂祖、陸西星的關係,《呂祖年譜•海山奇遇•自序》說:西月將《年譜》編成之後,有一老人號“吾山先生”,攜一揚州俊士,同稱“南中人”,“見《年譜》而悅之,雲得呂祖實際,並爲旁批數十行,飄然而去”,西月於是“炊爐煮酒擬待幽人”,但不知其所之。該序文最後說:“或以‘吾山’者,五口一山也;‘南中’者,終南顛倒之語,又詞名有‘南中呂’,必系呂先生也,揚州俊士其即陸仙乎?”(7)即暗示李西月曾親受呂祖、陸西星的傳授。又《太上十三經注解》首列“純陽先生序”,其中亦雲:“涵虛子者,仙才也。…嘗讀《方壺外史》,竊欲登真入化,與陸子左右吾側。予聞而訪之,託名‘吾山道士’,攜潛虛相隨,以觀其志氣。僻居在峨峰東崦,閑靜少言,不樂榮利,常以一琴適其志而已。予與相見後,複相俱者有年。”(8)這兩序文前後呼應,由推測而至於定論,是關於“呂祖親傳”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材料。類似的記載雖多屬後人依託之言,但可見李西月對呂祖的崇拜之情,並以其後學自居。
        至於他“師事張三豐”一事,則與道教所擅長的乩壇降示有關。《三豐全集•道壇記》託名張三豐說,他曾約諸子載酒於嘉州淩雲寺,“設壇于東坡樓,講《道德》數章,各各聽受。”初冬,他又“降於山中,爲諸子講道消寒,並雲:吾今雪裏行吟,有能從我遊者否?俄間小沙彌言,門前有一披蓑道士,其行如飛。涵虛生追之不及,記以詩雲:先生在世少人知,我識先生步又遲。雪滿溪橋無履印,雲歸海嶽有情思。仙風過去應千里,鶴駕重來更幾時。比似追韓尤不易,歸途踏月想丰姿。”(9)
        今《三豐全集》中有不少詩文皆爲託名張三豐的扶鸞之作,如《三教上聖靈妙真經》、《三教上聖靈應真經》、《三教上聖靈通真經》、《洞玄度人寶諸天無上真經》、《文昌帝君開心咒注釋》、《文昌帝君開心神咒符籙》。並有《乩談》篇闡述其玄理曰:“昔回翁欲與涵三諸子發明此妙,而終未竟其說也。吾今特明之。乩者,稽也。稽以考信也。《說文》曰:蔔,以問疑也。故偏旁從占,正旁從乚。乚,古隱字也。《爾椎•釋言》隱,占也。注曰:隱,度也。疏曰:占者,視兆以驗吉凶,必先隱度也。吾謂占語成,而猶待隱度也。”“仙家自道成之後,步日月無影,透金石無聲,凡人不能見,故于乩沙中草寫龍蛇,千言萬態,以示其不滅。然乩術也,自古真人皆斥爲方士之行,今又何爲降其筆?蓋因近日成風,公卿士庶每多信好其術,神仙以度人覺世爲切,故即借其乩以默相天下人,以此即假成真耳。”“神仙有度人之願,假乩筆而講道談玄者有之。神仙有愛人之量,假乩筆而勸善懲惡者有之。神仙有救人之心,假乩筆而開方調治者有之。”(10)由此可見李西月等多託名前代道教祖師,編撰道經,以示其傳授之正統。
        李西月的著作,主要有《太上十三經注解》、《大洞老仙經發明》、《二注無根樹》,《九層煉心》、《後天串述》,還編輯有《海山奇遇》、《三豐全集》,俱刊行於世。另外尚有《圓嶠內篇》、《三車秘旨》、《道竅談》三書,李在世時皆未刊行。其《三車秘旨》、《道竅談》已於民國二六年(1937),由陳攖寧校訂、印行(今已收入《藏外道書》26冊)。其時《圓嶠內篇》已不得見藏崖居士提到了李有《圓嶠內篇》,而且說李還有《河洛易象圖解》,這兩種書今已失傳。李西月在《後天串述》的序中說:“予著《道德》、《黃庭》、《大洞》、《無根》諸注,皆言先天之用。”可見他尚有《黃庭》、《大洞》注解。其中《大洞》注也許就是《小傳》所說的《大洞老仙經發明》,《黃庭》注今已不見。李西月著作之總集最初名曰《圓嶠外史》,立意在與陸潛虛《方壺外史》對峙,刊行了《太上十三經注解》的弟子朱道生等“蜀山三隱者”就曾見過這個本子,今日亦不得見。在《海山奇遇》、《三豐全集》中還夾雜著不少李西月的批註、詩文、題記,這些都是研究李西月丹道思想的珍貴史料 。
 
二  李西月丹道的淵源與特徵
        李西月丹法淵源頗爲複雜,他即自稱親得呂祖、三豐之秘傳,又曾師事孫教鵉之高弟鄭朴山,得南宗陰陽派經典《金丹真傳》之奧旨。《金丹真傳》乃孫教鵉之子孫汝忠所著,全書包括自序一篇,《修真大略》、《修真入門》、《金丹五百字》、《掃邪歸正歌》《葫蘆歌》各一篇,築基、得藥、結丹、煉己、還丹、溫養、脫胎,得玄珠、赴瑤池等西江月丹詞九首。在理論上深入闡發了張伯端《悟真篇》內修要訣,竭力主張陰陽雙修之丹法,所述金液還丹的九步功法,逐步進行,循序漸進,切實詳明,確爲南宗陰陽雙修派最重要的經典。
        考南宗一系,自張伯端之後,因其對丹法主張的差異,又分爲二派。其中石泰、白玉蟾、夏宗禹等主張清修,不涉及異性;翁葆光、劉永年、陳至虛、李文燭、彭好古、甄淑、陸潛虛、孫教鵉及清代的陶素耜、仇兆鼇、付金銓、汪啓賢等,他們皆主陰陽丹法,從而形成了南宗陰陽雙修法系。顯然,李西月是淵源於陰陽一脈,所主丹法的內容亦有前後相承之關係,但他更加強調清靜自然,力辟三峰采戰邪術。
        陰陽派、清修派同出一源,故在丹法理論方面多有相同之處,首先在於都重視煉氣聚精,而以“先天一氣”爲丹本。兩家的分歧主要是,清修派認爲“坎離”均在自己一身之內,只須—己獨修,便能成其內丹。而雙修派卻認爲坎中真陽只能産生於同類的“彼家”,故主張男女雙修。他們認爲,一陰一陽之謂道,故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這是祖《周易》之說而來。翁葆光說:“陰陽兩齊,化生不已。若還缺一,則萬物不生。故真一子曰:孤陰不自産,寡陽不自成。是以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常道即茲以爲日用。真源反復,有陰陽顛倒互用之機,人能煉之,可以超生死。”(11)就此而言,這種觀點與南宗清修派的主張完全相同。
        但雙修派依此理論,進一步加以發揮,他們把男女分爲陰陽,以《參同契》“物無陰陽,違天背之,牝雞自卵,其雛不全”,“同類易施功,非種難爲巧”之論爲根據,明確地提出男女雙修法。如翁葆光注《悟真篇》“陽裏陰精質不剛,獨修一物轉贏尪。”時說:“孤陰無陽,如牝雞自卵,欲抱成雞,豈可得乎?鍾離公曰:涕唾精津氣血液,七般物事總皆陰。若將此物爲仙物,怎得飛神貫玉京。以此言之,一身之中非惟真精—物屬陰,五臟六腑俱陰非陽。分心腎爲坎離,以肝肺爲龍虎,得乎?用神氣爲子母,執津液爲鉛汞,得乎?若執此等治身,而求純陽之證,猶如去冷加冰,除熱用湯,飛龜飛蛇,愈見乖張。”這裏所說的“乖張”之論,恰好正爲清修派觀點。
        爲了闡述雙修的理論,翁葆光對於同祖同宗的清修派進行了批判。他引《參同契》曰:“使二女同居,顔色甚殊。蘇秦通言,張儀結媒,發辨利舌,奮爲美辭,推心調合,諧爲夫婦,弊發腐齒,終不相知,此喻以女妻女,以陰煉陰,安能有産化之道哉!”故男女結合,順則生人,逆則納丹。他說:“雖男子身中皆陰,若執一己而修,豈能還其元而返其本,又將何而回陽換骨哉!是以大修行人,求先天真鉛,必從一初受氣生身之處求之,方可得彼先天真一氣,以還其元而返其本也,此爲男子修仙之道。”(12)所謂“彼”者,即指女性。男女雙修,求先天真鉛於女性生身之處,得女性先天元氣,這就叫陰陽派的“取坎填離”法。
        雙修派以男女合煉爲大旨。他們把煉養分爲二步。一爲煉養外藥,一是煉養內藥。何謂“外藥”,翁葆光稱之爲金丹,又稱“陽丹”。此丹必須在男女雙修中煉就。他說:“修真之士若執己身而修之,無過煉冶精氣神三物而已,奈何三物一致,俱後天地生,純陰而無陽,安能化形爲純陽,而出乎天地之外也哉!”故當借彼立鼎,“采先天一氣,真明真陽,二八同類之精,擒在一時辰內,煉成一粒至陽之丹,號曰真鉛。此造化在外,放曰外藥。”至於“內藥”,翁葆光稱之爲金液還丹。此丹在己身中造化,不假於外,故曰“內藥”。翁葆光說:“以此陽丹點己陰汞,猶貓捕鼠。陽丹是天地之母氣,己汞是天地之子氣,以母氣伏子氣,豈非同類乎!此造化在內,故曰內藥乎。”陳致虛總結說:“修行之人,先須洞曉內外兩個陰陽作用之真,則入室下工,成功甚易。內藥是一己自有,外藥則一身所出;內藥不離自己身中,外藥不離色相之中;內藥只了性,外藥兼了命;內藥是精,外藥是氣,精氣不離,故爲真種,性命雙修,方證天仙。”(13)爲了辨明雙修丹法與夫妻生活的不同,他們強調說,世間夫妻以生兒育女爲喜,以損精耗神求樂,牽制於愛欲之場,留戀個富貴之域,因此而有恩愛,生老病死,苦以纏絆。金丹之言夫妻,且有內外數說,或“以虎而嫁龍,外也;以坎而適離,外也;以震男而求兌女,外也;至於以鉛合汞,內也;以氣合神,內也;以有入無,內也;皆爲男女等相。又能以苦爲樂,亦無恩愛留戀,且以割捨爲先,交媾只半個時辰,即得黍米之珠。是以不爲萬物不爲人,乃逆修而成仙作佛者,此爲金丹之夫妻也。” (14)也就是說。世上夫妻同房,目的是貪求歡樂,生兒育女;仙家男女和合,則是雙修雙了,結金得道,這是兩者之間的根本區別。陳致虛把前者叫作“世間法”,後者稱爲“出世間法”。他在注《悟真篇》“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自知顛倒由離坎,誰識浮沈定主賓。金鼎若留朱裏汞,玉池先下水中銀。神功運火非終旦,現出深潭月一輪。”句時說:“妙之一字,夫誰肯信。異于人者,世人迷於愛欲,我卻於愛欲之中而有分別。何謂分別?聖人以離坎顛倒而用之,謂之水上火下;以乾坤顛倒用之,謂之地上於天;以夫婦顛倒而用之,謂之男下女上。”世人所行爲世間法,仙家所持爲出世間法。“子野以金鼎喻我,玉池喻彼,此合紫陽翁之意。何哉?緣自己之精氣血液者,朱裏汞也,不可令其走逸,故曰欲留。如彼之華池靈液丹井甘泉者,水中銀也,即先天一點真氣,故雲先下。又欲留者,但令其往而不令其去,要取於人而不失於己。又先下者,彼到而我待之,鉛至以汞迎之,坎動而離受之。金丹之道,先要明此‘欲留’、‘先下’四字之旨。” (15)這就指出了男女雙修的內煉要旨。
        作爲陰陽雙修派的處境是頗爲困難的。他們既不同意清修獨煉的觀念,又要設法劃清與三峰禦女邪術的界限。首先,他們借批判葉文叔《悟真篇注》對清修派大加攻擊。謂“自葉文叔既注之後,人晦於道,無辨其錯者。予所見數十家注,皆以獨修偏解,或以旁術妄箋,致使金丹大道世不得聞,茫然無蹊徑以入其門奧,而師傳亦殆絕。” (16)即把清修派的注解加以否定,而以劉永年、翁葆光爲唯一真傳,儼然以南宗嫡系真傳自居。  
        另一方面,他們又反復強調陰陽雙修丹法絕非三峰禦女之術。翁葆光說:“陽丹在外謂之踈,己之真氣在內謂之親。反此親踈,以定賓主,即道成矣。迷徒之人不達此理,卻行房中禦女之術,強閉精氣,謂之煉陰丹,將欲延年,反而促壽,是猶抱薪以投火者也。”陸子野曰:“此道乃真陽逆合,盜其殺機中之生氣耳。即非三峰采戰,其他巧僞漂蕩之術。” (17)陳致虛說:“陽精雖是房中得之,而非禦女之術。若行此術,是邪道也,豈能久長?故佛雲: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倘非真師指示陽精之路,則諸傍門皆爲邪道。世之盲師,以采陰三峰禦女之怪術,轉相授受,所謂以盲引盲,及臘月三十夜到來,反怨丹經虛誑,終不申思自己錯謬。” (18)總之,他們竭力辨解雙修丹法與三峰禦女術的區別。
        雙修丹法不離男女,他們認爲已漏衰老之體,當借異性爲鼎、采同類之真陽,方可返老還老還童。方內散人說:“人當卦氣破盡,精神已敗,鉛汞相枯,機不應物,則必用陰陽以接補之。雖用陰陽,絕無沾染。其法愛有奇器,必使隔體神交,形離氣洽,敬之如母,畏之如虎。此專爲氣血衰微者,立一權法也。年富力強之士,自當以清淨爲宗,較爲簡便,何必走此難路乎!然路雖難而法極妙,立竿見影,效速功神;且用之不見,大璞仍完,於彼無虧,于此有益。若是損人利己,稍涉邪僞,尋常善士,猶不屑爲,而謂學仙道者爲之乎?”(19)這裏所說的“隔體神交”,在男不寬衣,在女不解帶,男女對坐,陰陽相感,不但心通情通,且亦氣通神通;心聲相感,兩情相應,則真陰真陽二氣相互吸引,而得二氣交媾、二神交融之實效。這在雙修丹法中謂之上乘功夫。南宗雙修派的陰陽丹法,教外之人很難瞭解其貌。在正道與邪術之間,只有毫髮之差。倘若心術不正,煉己不純,不入正途,便易流於禦女采戰荒淫色情之中。如此不但損傷對方,自身的危險亦大。再加上不易被人理解,往往遭到譴責與誹謗;這就是南宗雙修丹法絕不輕傳、少人知之的主要原因。
        李西月師承南宗雙修派丹法,這是顯而易見的。他在《道竅談》中指出,先天渾淪、神氣俱全的童貞之人,謂之“上德”。可以不假返還,不用通關,清養而成胎仙。破體之人,精氣散逸,“安得盡屬童真?則展竅開關,所以啓玄門而辟徑路;返本還元,所以資同類而補真身也。”(20)故陰陽雙修爲內煉大旨。如煉己養己時,即當彼我相資,所謂“內煉己者,將彼家之鉛,煉我家之汞也,使其相生相剋也。內養己者,亦用彼家之鉛,養我家之汞,使其相資相守也。”(21)煉丹的藥物,一在己身內藏,謂之汞,謂之內藥;一在彼處內藏,謂之鉛,謂之外藥,他說:“欲結內丹,必先以鉛制汞。此鉛非還丹之鉛,彼家之真火也。”(22)內藥謂之元精元氣,外藥謂之真精真氣。他說:“元精在我家,真精在彼家。其在我家者,絳宮渾然之氣,積久而生靈液者是也。其在彼家者,華池壯盛之氣,《悟真》所稱‘首經’者是也。八月十五,金氣足而水潮生,正合二分真信。學人識得此精,一口吸來,霎時天仙有分,非凡物也。或有問元氣與真氣如何?曰元氣者,童子得之于天,所謂成形之氣,隨年加長者也。若夫真氣則不然,先天元始之祖,自虛無內生來。要得真師口訣,先設乾坤鼎器,調和真龍真虎,打合真陰真陽,半個時辰,結爲鉛母,鉛中産陽,乃爲真氣。故天以元氣生人物,而道以真氣生仙佛。”(23)所謂采煉,即“采彼家陽鉛,煉我家子珠之氣也。陽鉛即地魄,以其藏于外邊至陰之中,故曰地魄。煉己時得之,則可以制我汞性,而使之成砂。”“彼在我家,即藥是火,相融之久,其陰自化,陽即因之而長,積在爐中,自然運化,”精盡化氣,內丹可結。(24)
        進而,李西月還把內丹逆修之道的核心,歸結爲陰陽雙修。他說:“逆修之道,則精化爲氣,氣化爲神也。問何以逆取?蓋自本元走漏,精氣神皆落於後天,不能求之我,則必求之於彼。求之於彼,斯爲逆矣。精化氣者,此精在陰蹻,逆入紫府而煉之,乃化爲氣。氣化神者,此氣在陽爐,逆入黃庭而煉之,乃化爲神。夫此逆取之道,雖從精始,而其順修之道,則從神始。二者有相需之妙,不相悖也。逆修元精,先要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精生,蓋其神氣交媾,自然産出元精。此精乃天一之水,在坎爲壬,一名母氣,一名外精。學人以母氣培子氣,以外精補內精,是爲同類施功。子氣者,心氣也。內精者,心精也。後天培養之學,自外入內,故必先修外藥,以返內藥也。又有神化精,精化氣之理,所謂絳宮化液,流歸元海,液乃化氣,後轉河車者是也。更有氣生精,精生神之理,所謂白雲上朝,甘露下降,抽出坎陽,去補離陰是也。”(25)這些論述畫龍點晴,表明了李西月主陰陽雙修的面貌。
        當然,同南宗雙修派歷代祖師—樣,李西月亦力辟三峰采戰淫術。他極力駁斥張三豐即張三峰之說,指出三豐派丹法與“采戰”—派毫無關係。他說:“三峰采戰之說,多爲丹經所鄙,然非祖師之《玄要編》也。嘗閱《神仙鑒》,劉宋時有張三峰,號朴陽子。未入道時,曾授人以房中禦女方,天帝惡之,終於草島遊仙。何一陽仙姑遊華山,曾見其金丹秘訣,悉盡備於身,因無天詔,難升玉闕,深慨惜焉。據此則三峰二字聲音相近之訛也。且祖師所作《金丹論》亦雲:行禦女之術者,是猶披麻救火,飛蛾撲燈。細按此言,自不妄譏矣。又三峰者乃旁門之名,不但劉宋時張三峰也。陰道中有三峰采戰;俗人不知,遂以《玄要篇》等諸旁門,是以耳聞爲目見,未讀丹經者也。三峰之術,有宋張紫陽、陳泥丸諸老仙翁皆已斥之,祖師乃元人,不待辯也。單言此術由來,《參同契》所謂陰道厭九一者是也。九一之謬,即禦女之方,分上中下三峰,采人精氣,托號泥水金丹,伯陽以前已有此術矣。故《玄要篇》雲:有爲者,非采戰提吸之術,九一動搖之法。即祖師亦辟三峰之謬,複何言哉!”(26)他通過注解張三豐《無根樹》丹詞,一方面反對縱欲淫亂,—方面宣傳陰陽雙修丹法。他說,人身一世,食色之性最重。一是豐筵酒肉,一是女色煙花,二者昏人神志,傷身損壽。故曰:“酒肉氣葷腥,煙花動淫欲,斯二者皆害也,而淫欲甚於葷腥。”他引《黃庭經》“葉落葉枯失青青,專閉禦景乃長寧”之說,論證寡情節欲的重要性。指出犯淫縱欲者,“必喪長生之寶”。
          《無根樹》說:“無根樹,花正青,花酒神仙古到今。煙花寨,酒肉林,不斷葷腥不犯淫。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打開門,說與君,無花無酒道不成。”對於此句,歪門邪道者往往加以利用。李西月辨證說,這是三豐祖師借花酒以指點世人。他說:“身中元氣青青秀嫩,人能食之禦之,飲之簪之,自然神清氣爽,此之謂花酒神仙,自古乃今皆有,然非世上之煙花寨、酒肉林也。”至於酒肉女色,遇之當泰然安之,心性不動。所謂“善煉己者,逢食便食,不另需索,故不斷葷腥而葷腥已忘;見色非色,不戀嬌娥,斯不犯淫欲而淫欲乃絕”。其實,就是混俗同塵,以磨煉心性,這是南宗一派的主張。
          《無根樹》說:“無根樹,花正微,樹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子。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藥醫。訪名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所謂“神仙栽接法”,李西月指出,人老體衰,則元氣衰微,不可不急急栽補。丹法以性接命,以我接彼,就如同梅枝寄生柳樹,桑樹嫁接梨樹。“夫以老枝劈開而以嫩枝插入,夾之捆之,好土合之,牝牡相銜,此接樹法也,醫老之方,亦必以類入類,妙土打合,而後返老還元。”
          《無根樹》說:“無根樹,花正孤,借問陰陽得類無?雌雞卵,難抱雛,背了陰陽造化爐。女子無夫爲怨女,男子無妻是曠夫。歎迷徒,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李西月解說,所謂“孤修”,是指只知內修養性不能立命者。修真之士需要陰陽得類、性命雙修,方能成其真靈之寶。他將修真的過程分爲三個層次,“始以真陰生真陽,次乃以真陽配真陰,次又從陰陽交感中産出真靈浩氣”。這個道理就如同世上男女相戀、夫婦相配,方能生兒育女—樣的明白易曉。但“世上迷徒過於模糊,以爲靜坐孤修,可以明心,可以見性,可以一超直入,全不講明陽匹配。吾恐日日坐,日日修,頑空殿上行,寂滅海中戲,久之而其氣轉枯索矣。”李西月的這種觀點,實際上否定了北宗一派所主張的最上一乘的“頓悟”丹法,而以南宗一派的陰進雙修、先命後性的“漸修”丹法爲體。
        李西月認爲,陰陽交配爲萬物滋生的本由,丹道的修成亦因之。他說:“夫陰陽合中,則刀圭凝而道術全備。”丹經常用的金木、鉛汞,也就是陰陽。木喻精,汞喻性,兩者皆屬陰;金喻氣,鉛喻情,兩者則爲陽。“精氣相須,性情交感,金戀木仁,木愛金義,汞去迎鉛,鉛來投汞,方無間隔之病,得生大藥真身”。相反,若是陰孤陽寡,各在一邊,則陰陽不配,偏枯不全,怎么能化生至寶呢?
        這個至寶在張三豐處喻之爲“花”,在李西月謂之“真氣”。《無根樹》說:“無根樹,花正新,産生坤方坤是人。摘花戴,采花心,花藥層層豔麗春。時人不達花中理,一訣天機值萬金。借花名,作花身,句句敲爻說得真。”李西月解釋說,以花喻人,人即爲花。如人到歸根複命處,致虛守靜,觀身中一陽來複,不覺春色又新,這就叫作“花正新”。所謂“坤方”,實指下丹田;“坤是人”者,“此人乃金身火體,一片純陽,吾人真氣是也,一曰真情。惚兮恍今,其中有象,熱如火,豔如花,花氣熏人濃似酒,得之所以如醉也。此時也,吾即摘而戴之,時不可過也。吾更採取其心,直須吞盡也。由花及蕊,透入層層,真個是豔麗春宮。時人知其外而不知其中,必不達花中妙理。花中妙理,純是天機,天機流露,一訣能值萬金。”
        花中妙理實際是指內煉時采藥時機,丹經論此口訣甚密,故言值千金。李西月指出,當藥生之時,亦爲幻魔出現之際,故須運用“定”、“慧”之力,臨爐采煉。“所謂妖夭體態,十指纖纖,引不動我意馬心猿者也。挂起娘生鐵面顔,挐出定力,正教他也無些兒轉動也。提出青龍真寶劍,摘盡牆頭朵朵鮮”。這裏所說的“鐵面顔”,即指無知無覺的鐵面,表示大定;“青龍真寶劍”,則指不染不著的真性,表示大慧。慧由定由生,定由煉己而成,可見,歸根結底,采藥得否的基礎還是煉己。李西月說:“時時防意馬,刻刻鎖心猿,晝夜不眠,煉己功無間。宜須煉到那俺是個清淨海,—塵不染,方是真定。”煉己功純,采藥易得,還丹可成。李西月說,靜定之中,一陽初萌,眉間有點點星光,昔人謂爲“天應星”;腹中有浩浩潮氣,昔人謂之“地應潮”,這就是藥生的朕兆。“到這個時候,必要執劍降龍,拿縧伏虎,運罡斡鬥,歸於中宮,日月交精,烹之煉之,則正道得矣”。其後大藥可成,內丹圓滿,複歸先天之境界。
          《無根樹》說:“無根樹,花正無,無相無形難畫圖。無名姓,卻聽呼,擒入中間造化爐。運起周天三昧火,煆煉真空返太無。謁仙都,受天符,才是男兒大丈夫。”李西月指出,此詞既高度地概括了內丹修煉的最高階段。他說,煉神還虛至真空境界,已盡善盡美,但如有真空之念,則有法相之念,故當更進一層,到達太無的境界。所謂“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湛然常寂,這才是大超脫,大解悟,大清淨,大圓覺。”“我三豐先生,以道爲體,又必以無擒無,入於中間虛無之境,大造大化爐中,運起周天三昧真火,鍛之煉之,務使虛空法身,返於太無。太無者,聖真之境,玉清混洞太無天、上清赤混太無天是也。” (27)
        概括以上所言,可見了李西月的丹道思想師承了南宗陰陽雙修派的法訣,他受張三豐、陸潛虛、孫教鵉等祖師的影響甚深,其丹法功訣雖主雙修,但並不涉及房中,正如他在《三車秘旨》中所言:“所謂隔體神交也,守其性不散亂,存其神不昏沈。”(28)應屬陰陽派上乘丹法。衡岳真人評述說:“夷考陰陽雙修丹法,最上一乘法爲雙修雙益,雙接雙補。栽接而不傷彼,利己而不損人,是爲上乘法。縱偶傷彼,而能收栽接之益,損人而能收利己之功,是爲中乘法。傷彼而不能栽接,損人而不能利己,是爲下乘法。至於雙修雙傷,雙采雙害,同歸於盡者,斯則爲最下乘法矣。前二者爲神交法,後三者則屬於體交法矣。”(29)
 
三  李西月丹道的要訣與層次
        李西月的內丹理論,有著相當完整謹密的體系,其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尤其是在細節分析上顯得相當深入和精致,大有峰迥路轉之勢。其丹法功訣繁瑣複雜,如其言築基,則嚴格小築基、大築基之分;言煉己,則有外煉己、內煉己之別。又將築基中間,分出養己一層;養己又有自養、相養之異。此外,把煉功分爲五關,藥物析爲三層,煉心剖爲九層,餘多類此。這樣一來,顯得層次重重,繁瑣龐雜,固有其弊,但其中亦不乏精微之處,利於煉功養生者。這就是李西月能夠自開法脈,獨成一派的重要原因。
        首先,李西月將整個內煉過程分爲九節:一收心,二鑽杳冥,三進氣,四得氣,五築基,六結丹,七還丹,八溫養,九煉虛,總稱爲九層煉心。《九層煉心》曰:初層煉心者,是煉未純之心也。“學人打坐之際,非不欲屏去塵情,無如妄想方除,遊思忽起,法在止觀,乃可漸漸消溶。止則止於臍堂之後,命門之前,其中稍下,有個虛無圈子。吾心止於是,而內觀之,心照空中,與氣相守,維繫乎規矩之間,來往乎方圓之內,息息歸根,合自然之造化,巍巍不動,立清靜之玄機,從此一線心光,與一縷真氣相接,渾渾灝灝,安安閒閑,此煉心養氣之初功也。”
        二層煉心,是煉入定之心。“前此一線心光,與一縷真氣相接,若能直造杳冥,自當透出玄竅。奈何定心不固,每爲識神所遷,心與氣離,仍不能見本來面目。法在心息相依之時,即把知覺泯去,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心外而不曉,氤氤氳氳,打成一片,此煉心合氣之功也。”
        三層煉心,是煉未複之心。“前此氤氤氳氳,打成一片,重陰之下,一陽來複,是名天地之心,即是玄關一竅。此刻精氣神都在先天鴻蒙初判,並不分真精真氣真神,即此是真精真氣真神。若能一心不動,便可當下採取運行。無奈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美景現前,忙無措乎,心一動而落在後天,遂分爲精氣神矣。法在玄關初現之時,即刻踏住火雲,走至尾閭,堅其心,柔其息,敲鐵鼓,而過三關,休息於昆侖乎,此煉心追氣之功也。”
        四層煉心,是煉退藏之心。“前此踏火雲,過三關,心與氣相隨,固已入於泥丸矣。然在泥丸宮內,或有識神引動,則氣寒而凝,必不能化爲真水,灑灌三宮,前功盡去矣。法在昆侖頂上,息心主靜,與氣交融,氣乃化爲美液,從上落下,卷舌承露,吞而送之,注心于絳宮,注心于黃庭,注心於元海,一路響聲,直送到底,又待玄關之現焉,此煉心得氣之功也。”
        五層煉心,是煉築基之心。“前此入泥丸,而歸氣穴,已有河車路徑,從此一心做去,日夜不休,基成何待百日乎!然或有懈心,有欲心,作輟相,仍丹基難固。夫築基所以聚精合神也,功夫不勤,精神仍然散亂,何以延年奉道。法在任憑子午,逐日抽添,取坎塡離,積精實腹,此煉心累氣之功也。”
        六層煉心,是煉了性之心。“前此河車運轉,聚精會神,則靈根充實矣。從此心液下降,腎氣上升,是爲坎離交。杳冥中有信,浩浩如潮,一半水氣,濛濛如霧;一半雲氣,是名金水。初動方修玉液還丹,倘用心不專,則盡性之事難了。法在金水初生之日,由丹田分下湧泉,霎時而合,到尾閭,調停真息,鼓之舞之,乃能滔滔逆上,至於天穀,涓涓咽下,落于黃庭。如此則朝朝灌溉,心地清涼,血化爲膏,意凝爲土,土中生汞,汞性圓明,遇物不遷,靈劍在手。孟子所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仙家名爲陰丹內丹,此煉心明性之功也。”
        七層煉心,是煉已明之性。“前此金水河車,仙師名爲內煉。到此還有外煉功夫,以外合內,真心乃聚而不散。蓋內體雖明,好飛者汞性;內修雖具,易壞者陰丹。設或保養不純,則心性複滅矣。法在以虛明之心,妙有之理,和砂拌土,種在彼家,彼家虛而我實之,彼家無而自我有之,以有投無,以實入虛,死心不動,霎時間先天一氣自虛無中來。一候爲一陽有如震,二候爲二陽有如兌,時值候正宜和丹。那邊吐出一弦真氣,其喻爲虎向水中生;這邊落下一點玄光,其喻爲龍從火裏生。兩支龍虎會合,性情交感,一場大戰,名爲天地晦冥,身心兩靜矣。俄而三陽發動,有如幹卦,如潮如火,如霧如煙,如雲如霜,如雪如花,身中陽鉛晃耀,我即持劍掌印,踏星步鬥,鼓動元和,猛烹極煉,透三關而上泥丸,一身毛竅皆開,比前玉液河車更不同也。吞而服之,以先天制後天,性命合而爲一,即大還丹也。性屬火,其數七;命屬金,其數九。返本還原,故名七返九還金液大丹。從此鉛來制汞,其心常明,永不動搖矣,此煉心成神之功也。”
        八層煉心,是煉已伏之心,使之通神。“前此七返九還,以鉛制汞,心已定矣。但要溫之養之,要使身中之氣,盡化爲神。身中之神,能遊於外。於是服一年十二月氣候,除卯酉二月爲沐浴,餘十月爲進退,故名十月溫養。非言要十個月功夫也,否則心雖定而不靈。煉之鍛之,靈心日見,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有出神之事,而不爲物情所迷,此煉心成神之功也。”
        九層煉心,是煉已靈之心,使之歸空。“前此溫養,胎之神已出而不感,隨心所欲,無往不宜,高踏雲霞遍遊行,至靈至樂矣。但靈心不虛,則不能包含萬有,此所以有煉虛之著也。煉虛者,心胸浩蕩,象有皆無,清空一靜,悟得天地間是我非我,是空不空,世界有壞,惟空不壞,乾坤有礙,惟空無礙。此所以神滿虛空,法周沙界也。”(30)
        如此精微的分折,這在宋元以來的丹經中是極爲少見的,其主旨在於表明煉心作用始終貫穿於丹道全程,須臾不可或離。而在逐步煉心的過程中,即融貫了築基、煉精、煉氣、煉神、還虛等各個煉丹層面。
        築基是修煉丹道的基礎功夫,在李西月的九層煉心中的第一、二兩層煉心中,包括了築基入手功夫,剖析尤爲精詳。關於這點,《道竅談•後天集解》引康熙時代孫派大師陶素耜語曰:“修道之士,若不開關,遂言築基、煉己,乃是隔靴搔癢,無益於事。”“開關展竅,當在築基之前”。築基、煉已是煉精化氣功夫,但前提是必須首先開通體內關竅。致于原因,李西月解釋說,仙家丹道以度人爲功,“其所流傳者,安得盡屬童真。則展竅開關,所以啓玄門而辟徑路,還元返本,所以資同類而補真身也。中年學道者只要凝神有法,調息有度,陰氣萌,攝入鼎內,勿忘勿助,後天氣生,再調再烹,真機自動,乘其動而引,不必著力開,而關自開.不必著力展,而竅自展.真氣一升於泥丸,於是而河車之路可通,要皆自然而然,乘乍動而又靜之際,微微起火,迫過尾閭,逆流天谷,自然煉精化氣,灌注三宮,以後複得外來妙藥,擒吾身之真氣,令其交凝,使不散亂,然後相親相戀,如龍養蛛,如雞抱卵,暖氣不絕,同落于黃庭之間,結爲朱橘,乃曰內丹。”(31)
        此種開關展竅功夫,又謂之“鑽杳冥”。《三車秘旨•收心法下手功夫》雲:“下手功夫,先靜心,次緘口,次調息(心靜則氣平,不調之調爲上)。鼻息平和,然後閉目內觀,神注腎根之下陰蹻一脈(穀道前、陰囊後),如此片時,將心息提上虛無竅內(臍後腰前,心下腎上,中間一帶,不可拘執),停神安息,以自然爲主,心太嚴則炎,務必順其自然,即文火也。心散則冷,務必守其自然,即武火也。文武烹煉,始終妙用,內息勻稱,勿忽勿助,是吋也心如虛空,有息相依則不虛, 有息相隨則不空,不虛不空之間,靜而又靜,清而又清,氣息綿綿,心神默默,至此要一切放下,人我皆忘,此之謂鑽杳冥。杳冥中有氣,一神獨覺,此乃真息也。真息發現,熏心酥癢,還要按入腔子裏虛無竅內,積之累之,則命蒂生而陽氣自長,乃可以開關運氣矣。”
        深入剖析, 鑽杳冥功夫的關鍵在於凝神調息。“凝神者,是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內閉,先要自勸自勉,收他回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乃曰凝神;坐虛無中,不偏不倚,即是凝神於虛。調息不難,心神存其神不昏沈,故能杳冥恍惚。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靜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潑而心自在,即用‘鑽’字訣,以虛空爲藏心之所,以昏默爲息神之鄉,三番兩次,澄之又澄,忽然心息相忘,神氣融合,不覺恍然而陽生矣。”
        需要強調的是,鑽杳冥的功夫極爲重要,而且頗不容易。他在《收心法雜談》說:“凡做功夫,鑽杳冥是第一樁難事。但先天一氣自虛中來,必有真杳冥,乃有真虛無。……昔我在洞天中,學鑽杳冥七八年,然後稍有把柄。”足見其入手功夫之艱巨。(32)對此段功夫,後學評之頗高。陳櫻甯《三車秘旨•讀者須知》謂“頗爲切要,果能仔細參悟,必可獲益。”(33)概括李西月的丹法,最初的下手功夫,是由漸調後天呼吸而引起胎息,自胎息假虛空,真神入於杳冥,方見玄關,然後才可能談論結丹還丹。關於“玄關”,內丹家們發表過各種各樣的議論,令人目眩,其立論範圍則不出《金丹四百字•序》:“此竅者,非心非腎,非口鼻也,非脾胃也,非穀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夫此一竅,亦無邊傍,更無內外,乃神氣之根,虛無之穀,則在身中求之,不可求於他也”。(34)爲什麽既不在身內的各種部位上,又不可求之於身外呢?這個問題明確答案一直到清代才見諸丹書。《金仙證論•圖說第十》雲:“其穴無形無影,氣發則成竅,機息則渺茫,以待成全八脈。八脈湊成,共拱一穴,爲造化之樞紐,名曰氣穴。”(35)可見玄關並非總存在於身體中某個部位上,而是氣發則有,機息則無。
        在這個問題上,李西月的貢獻是指出玄關“有死有活”。他說: “玄關一竅,自虛無中生,不居於五臟六腑,肢體間無論也。今以其名而言,此關爲玄妙機關,故曰玄關。此竅爲萬法歸一之地,有獨無對,故曰一竅.一言以備之曰,中是也。中在上下之中,亦不在上下之中,有死有活故也。何謂死?以黃庭、氣穴、丹田爲此中,就是死的;以凝神聚氣,現出此中,就是活的。以死的論,就叫做黃庭、氣穴、丹田;以活的論, 乃算做玄關一竅,故曰,自虛無中生。”所以入手之初,當假借黃庭、氣穴、丹田等關竅爲用,一旦真機發動,則將棄死就活。他說: “玄關者,神氣交姤之靈光。初見玄關,明滅無定;初入玄關,惝惚無憑,以神氣乍合,未能固結也。到得交抱純熟,死心不離,始識玄關之中,我人皆忘,鬼神莫測,渾渾純純,兀兀騰騰,此中玄妙,變化萬端,不可名狀,無怪其名者多也。各人所見不同,各因所見而名,各就所見而號。古仙秘而不言,都要摩頂受戒,乃有傳述。” (36)
        依丹家所言,內丹之道有三要,一爲藥物,二曰鼎爐,三乃火候。關於藥物,《道竅談》一書有幾章專論藥物,如“內外二藥”、“藥物相類”、“産藥層次”、“藥物層次”、“丹砂二種”、“藥物直陳”、 “鉛汞之辯”、“乾坤離坎”。據此我們可以瞭解李西月有關藥物的思想。
        首先,李西月分藥物爲內外兩種: “內藥者,了性之用;外藥者,了命之需。學人盡性至命,必先修內藥以及外藥。這內藥是半斤汞,這外藥是八兩鉛。又必先采外藥,以擒內藥。這外藥是腎中氣,這內藥是心中精,後天事畢於此。至於將性立命,必先資內藥以種外藥。這內藥是朱裏汞,這外藥是水中鉛。又必先修外藥,以及內藥。這外藥是丹母氣,這內藥是聖人胎,先天事畢於此矣。要知內外兩用,何爲藥?何爲丹?內丹者,真汞也,己土也,藏於離之門,久則烹之爲妙靈砂。外丹者,真鉛也,戊土也,藏於坎之戶,久則現爲美金華。欲結內丹者,必先以鉛制汞,此鉛非還丹之鉛,彼家之真火也。欲煉外丹者,必先以汞迎鉛,其鉛非結丹之鉛,先天之一氣也。故結丹與還丹不同,結者凝也,取他家之氣,凝我家之氣,造化在後天鼎中,不離周天火候,乃可成功。還者複也,采兌宮之金,複乾宮之金,造化在先天鼎中,須同類陰陽,始得成就。結丹完內丹,還丹用外丹。內丹爲陰丹,汞本陽中陰也。外丹爲陽丹,鉛則陰中陽也。地元爲外丹,濟施之功,皆切於人也。人元爲內丹,性命之理,皆切於己也。更有當知之者,內丹爲內藥,而金液還丹亦名內藥,因其造化在內也。外丹爲外藥,而金丹亦名外藥,因其造化在外也。此大丹之兼乎內外者也。” (37)究其實質,外藥實指精氣,內藥則爲心神,所謂“了性”,即修心神而達性靈神虛的境界;所謂“了命”,即煉精氣而達固命長生之目的。內外相需,藥物互補,性命雙修,即可造就內丹。
        關於鼎爐,李西月的闡述則頗爲隱晦。一方面他孫教鵉引所說:“修身之人必先用鼎器,以開關竅。” (38)這個鼎器顯然主要是指彼家。在許多論述中,他反復強調彼家在其丹法修煉中的重要作用。那么,這個“彼家”的含義是否具有單一性?這是最讓人難以揣度的。對此,陳攖甯先生曾詳予辯證。他在《道竅談•讀者須知》第十條說:“本書中畫論點睛處,就是‘彼家’二字。如第三章雲:欲養我己汞,必用彼家真鉛。又如第五章雲:內煉己者,將彼家之鉛,煉我家之汞也。內養己者,亦用彼家之鉛,養我家之汞。又如第八章雲:此鉛非還丹之鉛,彼家之真火也。又如第十章雲:本元走漏,精氣神皆落於後天,不能求之於我,則必求之於彼。又如第十七章雲:元精在我家,真精在彼家。又如第十八章雲:上德之體,得於天者甚厚,不必求之於彼家也。故曰天元。又如第二十五章雲:我運一點陰火之精,種在彼家之內。又如第二十九章雲:采煉者,采彼家陽鉛,煉我家子珠之氣也。以上所列舉彼家之說,可謂詳矣。究競‘彼家’二字,是如何解釋?頗有研究之餘地。如謂‘彼家’是指腎中之氣而言,則單煉心中之神者非矣;如謂‘彼家’是指身外之太虛而言,則執著肉體,在腔子裏摸索者非矣;如謂‘彼家’是指同類異性者而言,則一己孤修專事靜坐者非矣。讀者須于此等玄之又玄處著眼,方可謂頭頭是道。” (39)
        換而言之,“彼家”可指腎中之氣、身外之太虛或同類異性者,至於究竟是指何種物件,則鬚根據內煉過程中的境況與階段來確定,不可執著拘泥。正如李西月自己所說:“丹法以乾坤爲鼎器,以坎離爲藥物,取坎填離,皆在鼎中作用。鼎器之設,妙在乎空耳。陶真人雲:鼎器之中,本來無物。二七之期,感觸幹父精光,而陽光始動。幹鼎中亦本來無物,採取之吋,吸受坤母陽鉛,而金丹始凝,皆是劈空造作出來,其曰鼎器者,不過假此以作盛物之器也。”(40)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對清修派還是雙修派來言,在其內煉之中一己孤修的功夫都是極爲重要的。這在李西月謂之凝神虛空。《三車秘旨•第一件河車》說:“運氣功夫,所以開關築基,得藥結丹也。其中次敘,從虛空中涵養真息爲始,收心調息,閉目存神,靜之又靜,清而又清,一切放下,全體皆忘,混混沌沌,杳杳冥冥,功夫到到,如天之有冬,萬物蕓蕓,各返其根。”同書《收心法雜談》說:“我勸人先在虛空中團煉,靜之又靜,定之又定,無人無我,無無亦無,自然入得杳冥,不交媾而自能交媾,從至陰中生出至陽矣。”(41)當然,“虛空”一著實際上並非僅爲初階,《三車秘旨》有“虛空吟”三首,其一說:“行之容易得之難,除了虛空不造丹;舉世若求安鼎處,個中境界比天寬”。其二說:“好之容易樂之難,除了虛空不造丹;舉世若尋立命處,壺中原是列仙壇。”其三說:“得之容易守之難,除了虛空不結丹,舉世若尋立命處,起頭煞尾一團團。”(42)可見,“虛空”功夫在內煉全程中須臾不可或離,乃入手、了手之要訣。
        此安神養氣於身外虛空的方法,是一種很獨特的功法,實乃西派丹功之絕招,故其後學大大闡其學。如西派第三代祖師汪東亭將“虛空”這概念,作爲他內丹學理論的出發點。他說:“無中不無,謂之真無。有中不有,謂之真有。蓋此兩者同出則有無,合之則一氣。故萬物不能自生,一氣生之;萬物不能自死,一氣死之。紫陽曰:混沌包虛空,虛空括三界,及尋其根源,一粒如黍大。”“假若不知先天一點真精,是自外來,而執定自身一己孤陰,盲修瞎煉,煉到老死,終是無益。”(43)
        民國時代的西派內丹家海印子亦說:“老子雲: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外身易形之道,的是玄宗所修。外身者,明身外虛空一著也。易形之道亦然。必先舍此色身,到外邊虛無中來,凝神調息,方能無中生有,盡七返九還之妙。是故玄宗丹法,最初從身外虛空下手,最後亦在身外虛空了手,自始至終,步步不離虛空。而一切法驗,則盡在色身上顯示。如易發、易齒、易血、易瞳,洎乎脫胎神化,飛升沖舉。足見果能外其身,即能易形矣。仙宗從身心息相依發軔,借彼先天一氣,鍛煉凡軀,身心漸化漸純,累積長久,化形爲仙,是所謂從外而外身易形也。”“我能在虛空中生息相依,而至杳冥恍惚,則此主人自以先天一氣貨之,使老者壯,凡者聖。密轉密移,其效至神至速,其功至簡至易,夫婦之愚與不肖,而能與知與行,豈非一了百了。”(44)
        這種內丹修煉操作的原理,在於直接利用天地虛空中的先天一氣,它比一般著意於體內的方法較少流弊;功夫寄於身外,變化則生乎體內。正如陳攖寧所指出的那樣:“有息則在鼻外虛空中相依,無息則在鼻外虛空中入定。以此功始,即以此功圓。”“ 在外面虛空中之中,久之色身方面只有和平舒適,而決無太過不及之弊及其它一切不良影響。仆亦認此法甚爲妥妥,蓋亦古人真空煉形法之遺意,其原理是利用空中的真陽,來調濟人身偏枯不和之弊。老子所謂外其身而身存,亦此意也。”(45)至於煉丹之火候,實指內煉過程神意的作用。劉一明《悟真直指》曰:“金丹全賴火候修持而成,火者,修持之功力;候者,修持之次序。釆藥須知遲早,煉藥須知時節。有文烹之火候,有武煉之火候,有下手之火候,有止歇之火候,有還丹之火候,有大丹之火候,有增減之火候,有溫養之火候。火候居多,須要徹悟,知始知終,方能成功。”朱元育《悟真篇闡微》說:“真火者,我之神;真候者,我之息。以火煉藥而成丹,即是以神馭氣而證道也。”李西月亦用相當多的篇幅來探討這個內秘。如《河車細旨》說:”真意居中,調遣呼吸,以內應外,此本知有內者也。”《心神直說》曰:“凝神之際,務要與息相依,毋以神逐息, 毋以神運息,逐息則神散,運息則神搖。只要息息動蕩,任其天然,隨其自然,斯其神愈覺凝然。”《神意妙用》曰:“神爲丹君,意爲丹使也。”《神意再論》曰:“神哉意哉!直貫金丹之始終,須臾不可離也。”此外,《采煉妙用》、《真心論》、《神息妙用》、《神息再論》、《氣息妙用》、《神意妙用》等,皆從不同的角度闡述火候在煉丹中的重要及內奧。(46)
 
        總結以上所說,作爲清代雙修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家,李西月較之前輩不同的是,他在講述陰陽丹法時,對其中最爲隱秘的環節上雖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晦澀與隱秘的風格,但對全部過程的描述比以前的所有論述更加具體化了,細節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體系更加完整,這反映出內丹學發展的一種根本性趨勢。因此,如果我們仔細地分析李西月的各種言論,然後再參之以歷史上陰陽雙修派各家的諸多說法,那麽就不難發現李著是瞭解道教史上雙修派丹法的一個重要的入口。(47)
 

注 釋:
 
(1)見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第65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版。
(2) 見賴宗賢《臺灣道教源流》第288頁,中華道統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37頁,巴蜀書社1994年12月影印本。   
(4)見《道外道書》第26冊第630頁。
(5)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06頁。
(6)見《道藏輯要》第7冊第309頁。 
(7)見肖天石編《道藏精華》第9冊。 
(8)見徐兆林編《涵虛秘旨》第110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9)見《道藏輯要》第7冊第377頁。 
(10)見《道藏輯要》第7冊第370頁。
(11、12)見翁葆光《悟真篇註疏》卷一,《道藏》第2冊第918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13)見翁葆光《悟真篇註疏》卷七,《道藏》第2冊第954、955頁。 
(14) 見陳致虛《悟真篇三注》卷一,《道藏》第2冊第976頁。
(15)見陳致虛《悟真篇三注》卷一,《道藏》第2冊第979頁。 
(16)見翁葆光《悟真篇註疏》序,《道藏》第2冊第910頁。
(17) 見翁葆光《悟真篇註疏》卷五,《道藏》第2冊第943頁。 
(18) 見陳致虛《悟真篇三注》卷四,《道藏》第2冊第1005頁。
(19)、29)見肖天石《道家丹鼎派修真要旨簡述》,臺灣《道教文化》第一卷第四期。 
(20) 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09頁。
(21) 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11頁。 
(22) 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12頁。 
(23)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17頁。
(24)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21頁。 
(25)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13頁。 
(26) 見《道藏輯要》第7冊第309頁。
(27)見《道藏輯要》第7冊第380-309頁。  
(28) 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31頁。
(30)見《藏外道書》第5冊第914-916頁。
(31)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09頁。  
(32)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30頁。 
(33) 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26頁。
(34、38) 見《藏外道書》第6冊第160頁。  
(35) 見《藏外道書》第5冊第549頁。  
(36) 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18頁。
(37) 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12頁。 
(39) 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08頁。 
(40) 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21頁。
(41) 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28、632頁。 
(42) 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35頁。
(43) 見汪東亭《體道山人性命要旨》。
(44) 見洪建林編《道家養生秘庫》第614、366頁,大連出版社1991年9月版。
(45) 見洪建林編《道家養生秘庫》第366、194頁。
(46) 見《藏外道書》第26冊第621-624頁。
(47) 參見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四卷第360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