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道教地獄救贖與太乙救苦天尊信仰 - 蕭登福 教授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神祇 > 神靈 > 太乙救苦天尊 > 道教地獄救贖與太乙救苦天尊信仰 - 蕭登福 教授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  蕭登福教授

 

提 要

道教與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經典,筆者經目者有百餘種之多,撰成年代由六朝至清,各代皆有。道經《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說太乙救苦天尊化身於天地人三界;在天界居於東方長樂淨土、在地獄薦拔亡魂、在人間則尋聲救苦,具有此三種神格。太乙救苦天尊的東方長樂淨土,類似於佛教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而地獄薦拔,則類似佛教的地藏菩薩;在人間的尋聲救苦,則等同於觀世音。所以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神格,可以說是佛教阿彌陀佛、觀世音、地藏菩薩等三神的綜合體。太乙救苦天尊雖有此三種神格,但自六朝迄清,我們所看到和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道典,絶大多數都和地獄救贖相關。六朝時太乙救苦天尊的地獄救贖科儀有:為死者度亡及生者為自己預修,兩種方式。唐宋後則偏向在為死者度亡上,但此時在度亡科儀方面,除破地獄引度地獄亡魂外,又加入南宮鍊度,超昇天界的敘述。今日道教為死者度亡的科儀中,依然是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太乙救苦天尊儼然成為道教地獄的救贖教主。

壹、序 言

太乙救苦天尊神格的形成,源出於周時的「太乙」思想。太乙即「太一」。太一,即是《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的「一」,亦即是《易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太極」。而《呂氏春秋.大樂篇》說:「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更可看出太極即是太一。無極為道體,而太極(太乙)則為道之動、道之用,為生化之始。所以《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有太一生水,水輔太一生成天地萬物之說。

和「太一」相關的神祇,戰國時有《楚辭.九歌》中的東皇太一,有秦始皇時三一中的太一(天一、地一、太一)【1】,其後有漢武帝所祀主宰天界的太一,至六朝上清經有主司胞胎之神的太一;再至六朝中葉,形成了太乙救苦天尊及其眷屬神。另外,自周秦以來,有星歷占卜家所說巡行九宮的太一、十二栻神的太一、統十六神的太一,至唐宋有以五福太乙為主的十神太一等等。而道經神名中有「太乙」或「太一」二字者,更難以計算。上述以「太一」為名的諸神,其神格有大有小;其中以秦皇、漢武時期天界之主的太一,神格為最高;其次即為六朝中葉興起的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又名太一救苦天尊、尋聲救苦天尊,簡稱救苦天尊;祂以救苦為職司,屬下眷屬神有十方救苦天尊(東方玉寶皇上天尊、南方玄真萬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極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上方玉虛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救苦真人、大惠真人、普慈真人、普救真人等等;這些神祇常是救贖亡魂時所常奉請的神祇。

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信仰,究竟始於何時,難以有確切的時間,但大抵可以確定在六朝中晚期,甚或三國時已經存在。現存《正統道藏》、《道藏輯要》、《藏外道書》、《莊林續道藏》及敦煌史料中,和太乙救苦相關的經典,自六朝迄清,筆者經目者,約有百餘種。這些眾多和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道典,大都是太乙救苦天尊及其眷屬神十方救苦天尊,在地獄中破獄引渡亡魂的科儀,所以太乙救苦天尊可以說是道教地獄亡魂的救贖主神,道教的地獄教主。

與太乙救苦天尊相關,較早期且較重要的道典,約有下數諸種:《太上洞玄靈寶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經》、《太上洞玄靈寶往生救苦妙經》、《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敦煌寫本p2868號《天尊說隨願往生罪福報對次說預修科文妙經》、《太一救苦護身妙經》、《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太上洞玄靈寶轉神度命經》、《太上洞玄靈寶太玄普慈勸世經》、《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法懺》等等。

上述的道典大都可確定在六朝中晚期已存在,如吳.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法懺》十卷(《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草字號》,新文豐刊本十六冊六五一頁至七六三頁)此經標名為三國時葛玄所集,容或有依託,但經前有唐玄宗朝李玄光序,知此書應是六朝時之作品,經中已提及東方長樂世界,已有敬禮尋聲救苦天尊、太一救苦天尊之稱。足證太乙救苦天尊居東方長樂世界的思想彼時已存在。

上述早期與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經典中,大都偏向於地獄救贖科儀,較少述及神格。以敘述神格為主者,當屬《太一救苦護身妙經》、《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二者,因而遂使此二經成為太乙救苦天尊神格相關的主要經典。此二經所重,略有不同。《太一救苦護身妙經》偏重在三界救苦(天界長生、人間救苦、冥界度亡);《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偏重在冥界度亡,後世度亡,大都誦念此經。

[1]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時,宰相王綰等人奏言:「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文中的天皇地皇太皇,即是《史記.孝武本紀》中的天一、地一、太一。

貳、具有人間救苦、冥界度亡、天上長生(東方長樂世界),

三界救苦神格的太乙救苦天尊,及其代表道典《太一救苦護身妙經》、《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

一、《太一救苦護身妙經》

《太一救苦護身妙經》,收錄於《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字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十冊五一三頁上至五一五頁下。

在《太一救苦護身妙經》中,太乙救苦天尊開始出現了三界救苦的特色,所謂三界救苦,是指在人間尋聲救苦,在地獄冥界薦拔亡魂,在天界則化現東方長樂淨土。於是形成天上、人間、冥界的共同救度者。今日所見敘述太乙救苦天尊本事及神格職司,最為詳盡,且最為重要的道典,當為《太一救苦護身妙經》、《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等二經。今略錄其相關經文,並探討於下:

《太一救苦護身妙經》:

「此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一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數,物隨聲應;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真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天師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功曹,或為男子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帥,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師雨師,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眾仙觀見童子(太乙救苦天尊)化一天尊,足躡蓮花,圓光照耀,手執柳枝淨水,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又見天尊化一帝君,足躡蓮花,手執如意,圓光照耀,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又見帝君化一真人,足躡蓮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又見真人化一女子,身著火錦襯衣,被髮跣足,躡於蓮花,手執金劍,圓光照耀,九頭獅子口吐火熖,遶於身形,乘空而去。老君奏天尊曰:此聖威德,變化救生,從何而有?甚劫修行?惟願應機,為眾宣說。天尊曰:此聖在天呼為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汝是吾之氣,吾是汝之根。汝知吾知,此是九陽之精。……

天尊重告老君及諸仙曰:若有眾生時遭疾疫,病痛纏綿,可以焚香念誦聖號,看轉此經,疾患退散,克獲安寧。若有眾生,求官覓職,姦佞妄生,但當念誦聖號,看轉此經,自然嫉妬不生,高遷祿秩。若有眾生,泛涉江海,波浪所驚,魚龍欲傷,可以存思,念誦聖號,便得達岸,無有害傷。若有眾生,值雷霹靂,風雨驚怖,但當存思,念誦聖號,神氣爽清,魂魄不動。……若有眾生,頻遭枷鎖,牢獄之中,呻吟難訴,但當存思,念誦聖號,便得解脫,出離囹圄。若有眾生,為七祖九先,門人同學,夫妻男女,身殁之後,流滯寒庭,未得託生,但當存思,念誦聖號,自然出離陰境,便得生天。若有眾生為冤家牽引,復連相纏,但當存思,念誦聖號,冤家解釋,復連斷除。

於是天尊告老君曰:此聖最尊最貴,最聖最靈,每月三九日,多降人間,常於淨室中焚香禮拜,柳枝淨水,時花藥苗,如法供養,自然壽滿一百二十,五福常臻,八難遠離。切忌竈下灰燼、石榴、穢物。此為不潔,勿令觸之。」(《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字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十冊五一三頁上至五一五頁下)

道經《太上洞玄靈寶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經》曾說:「東極宮中,有尋聲救苦天尊,大慈仁者,發弘誓願,普救眾生,億億劫中,度人無量。但能回向,一念歸依,注想尊容,稱揚名號,尋聲赴感,應念垂慈,一切苦中,無不救護,是故名號救苦天尊。」《太一救苦護身妙經》則更進一步說明了救苦天尊所在之處,為東方長樂世界。

《太一救苦護身妙經》以元始天尊為說經主,經中元始天尊告訴太上老君有關太乙救苦天尊聞聲救苦之事跡。太乙救苦天尊,能隨聲救苦,化身無數,或在天宮、或人間、或地獄;或化為仙童玉女、帝君聖人、天尊真人、男子女子等等,「尋聲救苦,應物隨機」。經中並有一大段文字敘述太乙救苦天尊聞聲救苦情形,如「遭疾疫,病痛纏綿」、「求官覓職,姦佞妄生」、「泛涉江海,波浪所驚,魚龍欲傷」、「值雷霹靂,風雨驚怖」、「父母師資,六親不和,兄弟乖踈」、「帝王國主,朝生叛臣,兵火作亂,風雨不調,萬民塗炭」、「邪精鬼賊,妄來所傷」、「山林往來,被蟲蛇禽獸奔奪所傷」、「女人懷受胎孕,臨產艱難」、「慕道求仙,在家出家,養性養命」、「頻遭枷鎖,牢獄之中,呻吟難訴」等等,都可以存思(觀想)太乙救苦天尊,並念誦此經,即得免除災難。內容與東晉.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1】所說稱念觀世音名號,可使臨刑被害時,刀杖斷壞;可使牢獄者杻械壞落;可使人離淫瞋癡;可使人生好男好女;可使火坑變為池;事蹟有些近似。救苦天尊與觀世音神格的差異處,在於觀世音偏重在救渡生人之苦難,太乙救苦天尊則兼及接引天界長生(淨土)及地獄薦拔亡魂(度亡),所謂:

「若有眾生,為七祖九先,門人同學,夫妻男女,身殁之後,流滯寒庭,未得託生,但當存思,念誦聖號,自然出離陰境,便得生天。若有眾生為冤家牽引,復連相纏,但當存思,念誦聖號,冤家解釋,復連斷除。」

《太一救苦護身妙經》經文敘述救苦天尊薦拔地獄亡魂,以及消除因冤家冥訟所引起的家中連續死亡(復連)。此段敘述,使救苦天尊,兼有了佛教地藏菩薩地獄救苦的神格。再者,經中說救苦天尊是東方長樂世界的大慈仁者,「神通無量,功行無窮」;所言「東方長樂世界」,正和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相對,所以也使得救苦天尊,兼攝了佛教阿彌陀佛引渡至西方「淨土」的神格。

關於太乙救苦天尊的來源,經中說太乙救苦天尊是元始天尊元元祖氣所化的「九陽之精」,經中敘述元始天尊之言及太乙救苦天尊之出身云:

「汝是吾之氣,吾是汝之根。汝知吾知,此是九陽之精。甚靈甚靈,汝可祕之,不可盡述。是時老君聞天尊言,閉目定神,彈指叩頭呪曰:元元之祖氣,妙化九陽精,威德布十方,恍恍現其真。三九揚風出,徘徊離始青。恭敬生瓊液,奉之免渴饑。萬靈當信禮,八苦不能隨,積行持科戒,提攜證玉京。」(《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字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十冊五一四頁)

據是而言,太乙救苦天尊是元始天尊之氣,九陽之精所化,出於始青之炁。南宋.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十:

「太一救苦天尊,乃始青一炁,元始分形,九聖九真九仙之師,掌普度生炁之元,曰東極青宮長樂世界青玄上帝太乙元皇救苦天尊是也。次政十方億劫應化天尊,非修證品位。真人蓋元始上帝之皇裔,玄炁神化之分形也,治青玄左府。」(《正統道藏.正乙部.樓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五十一冊七四一頁上)

上引大抵是根據《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而來,文中把太乙救苦天尊當做是元始天尊的分身,是先天之大神,不是靠修證而來的後天神祇。

又《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說太乙救苦天尊,大聖威德,在天上、人間、地獄三處變化救生,「在天呼為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簡言之,太乙救苦天尊在天界為東方長樂世界的太一福神,在人間是救苦渡厄的大慈仁者,在地獄是薦拔亡魂的日耀帝君。世人有急難病患時,「可以焚香念誦聖號,看轉此經,疾患退散,克獲安寧。」地獄中的亡魂,「身殁之後,流滯寒庭,未得託生,但當存思,念誦聖號,自然出離陰境,便得生天。若有眾生為冤家牽引,復連相纏,但當存思,念誦聖號,冤家解釋,復連斷除。」由於救苦天尊所在有三處,具有三種神格,一是天上的長樂淨土,一是人間的救苦仁者,一是地獄的薦拔亡魂,所以祂可以說是佛教阿隬陀佛西方淨土、觀世音人間救苦,以及地藏菩薩地獄薦拔三種神格的混合體。

救苦天尊的造型,則為:「足躡蓮花,圓光照耀,手執柳枝淨水,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這個造型,已見於上引唐.杜光庭《道教靈驗記》中,也是今日道教宮廟救苦天尊塑像或掛軸畫像之所本。至於救苦天尊手執柳枝淨水,是否和觀世音有關呢?以文獻看,楊枝澡瓶,是印度潔齒及洗手臉之器物,不是藥苗聖水,由漢末至隋的佛經中,也沒有觀音以楊柳淨瓶治病的記載,唐世的密教典籍受道教影響,才逐漸出現觀音以楊柳淨水治病。因而楊柳觀音的造型,應是抄襲道教太乙天尊說而來,此將留於另文中論述。

至於太乙救苦天尊的祭供科儀及時間,則是以每月三日九日為宜,所置供品則為柳枝淨水,時花藥苗。《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說:

「每月三九日,多降人間,常於淨室中焚香禮拜,柳枝淨水,時花藥苗,如法供養,自然壽滿一百二十,五福常臻,八難遠離。切忌竈下灰燼、石榴、穢物。此為不潔,勿令觸之。」

經文說太乙救苦天尊每月的三日、九日,多降人間;所以在這兩日供祀,感應較多。其供祀法是「柳枝淨水,時花藥苗」,在淨室中焚香禮拜。在供祭太乙救苦天尊上的禁忌為「切忌竈下灰燼、石榴、穢物。此為不潔,勿令觸之。」竈下灰,是指用竈火來燃香;亦不可以石榴來供神。這兩者,到了宋世,被引為祭神大戒。

南宋.李昌齡《太上感應篇》卷二十八「又以竈火燒香」下注云:

「傳曰:『按《天師門下科令》,竈下灰火,謂之伏龍屎,是故不可燒香。』竊嘗披閱教典,香火避忌,又不只此一事。如油漬紙撚,不可爇紙錢,謂之枉積蠟錢,東嶽壘積如山,天地陰陽諸司皆所不受。又如供養真武,夏月不可用李子,冬月不可用石榴。延降上真,不可燒乳頭香、檀香,謂之浴香,月季謂之不時,華金桐謂之鬼華;凡此皆當避忌。與其不避而自取冒犯,孰若敬遵其教乎?」(《正統道藏.太清部.退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四十六冊一九九頁下)

在不可以用「石榴」祀神上,台灣也有不可以用「番石榴」祀神之禁忌,民間的說法是番石榴多子,人吃下腹後,不被消化,所拉屎中常雜有番石榴種子,野地復生;由於忌所取之果,是屎中種子成長後所結,穢惡不潔,所以不可以取以供神。



二、《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服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十冊六七0頁);另洞陽子撰《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註解》(《正統道藏.洞玄部.玉訣類.推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十一冊一四九頁至一六三頁),是此經之註解本。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以地獄薦拔,救贖亡魂為主。經中說太乙救苦天尊是玄、元、始三氣所生,以感應為主,「救一切罪,度一切厄」。並說:「救苦天尊徧滿十方界,常以威神力救拔諸眾生,得離於迷途。」其地獄救贖的方法,是存思太乙救苦天尊聖像,念誦聖號,並轉讀此經。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

「爾時救苦天尊徧滿十方界,常以威神力救拔諸眾生,得離於迷途。眾生不知覺,如盲見日月,我本太無中,拔領無邊際,慶雲開生門,祥煙塞死戶。初發玄元始,以統祥感機。救一切罪,度一切厄。渺渺超仙源,蕩蕩自然清。皆承大道力,以伏諸魔精。……歸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東方玉寶皇上天尊、南方玄真萬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極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上方玉虛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道言:十方諸天尊,其數如沙塵,化形十方界,普濟度天人,委氣聚功德,同聲救罪魂。罪魂實可哀,我今說妙經。念誦無休息,歸身不暫停。天堂享大福,地獄無苦聲。火翳成清署,劍樹化為騫。上登朱陵府,下入開光門。超度三界難,徑上元始天。」(《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服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十冊六七0頁)

此經說太乙救苦天尊是「初發玄元始,以統祥感機」。玄、元、始,為形成三清天之三氣。道經中最常見的說法有兩種,一是由老子一氣化三清,一是說由元始天尊來布氣化生諸天。較普遍的說法,是由一氣而生始、元、玄三氣,而後形成為天地及萬物。三氣生萬物之說,後來逐漸以元始天尊為主,由元始天尊以一炁(氣)而生始、元、玄三炁;始氣青,化為玉清聖境,為元始天尊所都;元炁白,化為上清真境,為玉晨大道君所都;玄氣黃,化為太清仙境,為太上老君所都。三氣化生三清仙境;其後再由三炁生九炁,九炁化為九玄三十六天,其後再以五方氣化為三界三十二天(種民四天,加上三界二十八天,共三十二天);諸天既成,然後再造大地與萬物;在地下方面,有九地九壘三十六土皇;在地上有崑崙山、三島十洲、洞天福地及人民萬物等等。詳見筆者《道家道教與中土佛教初期經義發展》第二章,二00三年九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此經以太乙救苦天尊為玄元始三氣所生,以感應為主。以「救一切罪,度一切厄」為太乙天尊之職司;且較偏向於地獄救贖亡魂。能使地獄「火翳成清署,劍樹化為騫。上登朱陵府,下入開光門。」朱陵府,又稱南宮,即南昌上宮之簡稱,又稱南上朱陵宮,又稱朱陵宮,或「朱宮」。元.陳觀吾《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經註解》卷上「功滿德就飛昇上清」下註云:

「蓋經中所言朱宮,或言南昌上宮,或言朱陵,或言南宮者,皆離宮也。」(《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往字號》,新文豐縮印本三冊三三四頁)

南宮是道教度魂煉魄之宮,學仙之人,在上升天界時,須經過南宮;以魂魄飛昇者(肉身不在者),鍊去鬼質;以生身昇天者(肉身成道),鍊去垢穢;使形神俱化為清輕仙質,然後才能昇入天界。南宮中主持鍊度之神,有吁員、韓君丈人等,以流火之膏火鍊形質,以黃華之水蕩濯尸形。詳見筆者所著《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第七章,二00五年台灣文津出版社出版。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經末附「宣和甲辰秋」池洲監押趙子俅所述僧童莫道祖誦念《太上救苦經》及天尊名號以薦拔亡母的靈感事跡。宣和甲辰,為北宋徽宗宣和六年(西元1124年);則此經的撰作年代至遲應在北宋初或唐世,但也能成於六朝,六朝道典中和救苦天尊相關的經典已相當多,且大都偏向於地獄度亡。

[1] 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九冊五六頁下至五八頁中。

參、六朝及唐宋後和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地獄救贖科儀

在太乙救苦天尊地獄救苦科儀方面,以六朝道教文獻而言,可以分為度亡與預修兩種。「度亡」或稱薦拔,是指活人為死者超度,拔出地獄苦,超昇天堂樂。「預修」則是指活人生時,在特定的時間上,持齋誦經,為自己死後積累資糧,使死後可以免除入地獄中受苦,直昇天堂。唐宋後的救贖科儀,較偏重在為死者度亡上,但與六朝相較,則在度亡後,更加入了鍊魂及昇天科儀。分述於下:

一、六朝和太乙救苦天尊相關道經中所見度亡與預修兩種科儀

1. 六朝道經中所見之度亡薦拔齋儀──

造立經像、懺悔、放生、燃燈、豎幡、誦念經文
六朝道經中,和太乙救苦天尊地獄救苦度亡相關的經典,約有:吳.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十卷、《太上洞玄靈寶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經》、敦煌寫卷p2384號《天尊為一切眾生說三塗五苦存亡往生救苦拔出地獄妙經》、《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十卷、《太上洞玄靈寶轉神度命經》一卷、《太上洞玄靈寶往生救苦妙經》等等,這些經典,都是以太乙救苦天尊及其屬神十方救苦天尊等,為禮敬、懺悔、度亡的對象。借由懺悔、立經像、豎幡、燃燈、布施、放生、誦念經文等來消除災病、救度亡魂。而度亡所重視的時間,據《天尊說隨願往生罪福報對次說預修科文妙經》所說,則為一七至七七及百日等八個忌日。在這八個特殊忌日中,來舉行誦經等超度科儀。舉例來說,如六朝道經《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八<生神品第十九>敘述人死後由初七至七七至百日,天神下臨檢校善惡,家屬若能為之造經造像,設齋行道,禮誦懺悔,燒香燃燈,放生贖命,則可以「開度亡人,克得生天。」而敦煌寫本p2868號《天尊說隨願往生罪福報對次說預修科文妙經》也說,家屬須為亡者在一七至七七及百日等八個忌日,舉行救度科儀。所謂:

「汝等過去亡者男女,及以見存因緣眷屬,為其亡人臨終之後,一七、二七、三七,乃至七七日內,即造繒幡廿一口,青黃碧綠各長七尺,於家宅中建立道場,請諸尊象,并諸幡蓋,及以法師,見在男女、香火、知識,齊同勸助,為此亡人,多少任力,重造經像,及以布施出家法身,三日三夜,或七日七夜,轉經行道,遠近親屬,率厲相就,同至道場,各厲本心,為其亡者,皆乞歡憘。」

道經中強調在死者亡後的頭七、二七、三七至七七,以及百日忌等,這八個特殊忌日中,來舉行誦經等超度科儀。道經這種說法,對唐代佛教救贖科儀的影響甚深,唐.藏川述兩種《佛說十王經》,基本上即是據此而增入周年忌及三年忌,形成十忌日,並以十忌日和所杜撰的地獄十王相配應,而形成地獄十王說。

以上是六朝道經所見和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超薦亡魂科儀,至於生人預為自己死後修福免入地獄的齋儀,則一般稱為「預修」齋儀,唐.藏川稱為「生七齌」。論述於下。

2. 六朝道經中所見生人預修地獄救苦齋儀

六朝道經中已出現了生人為自己預修死後齋儀,以求死後可以不必進入地獄,直昇天堂的訴求。這一類的經典有:《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太上洞玄靈寶往生救苦妙經》、《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及敦煌寫本p2868號《天尊說隨願往生罪福報對次說預修科文妙經》等等,皆是和救苦天尊相關之生人預修科儀。六朝的生人預修科儀中,影響唐代較深遠的,為每月三時(初一、十五、三十))持齋不食酒肉,制止六情,清淨燒香,於其家中及至玄壇靈觀持齋授戒,誦念經典。

六朝道經中除敘述救苦天尊的地獄救苦薦拔外,更可貴的是敘及了生人預修科儀。其預修法門,《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說生前修福,計功補過,可以不入地獄。《太上洞玄靈寶往生救苦妙經》以布施財物、就師請法、轉讀經文,及以受戒、披心懺悔等方式,來救贖亡魂,兼為自己預做將來死亡時之救贖。《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六〈救苦品〉教人「常以月一日、十五日、月盡日,教諸男女到此日中不食酒肉,制止六情,清淨燒香,於其家中及至玄壇靈觀持齋授戒,誦念是經,六時行道,至心敬禮(十方救苦天尊)。」借由每月三日(初一、十五、三十)持齋修道,懺悔禮敬十方救苦天尊之名,可以使亡者得升天界,生人消除災厄,無地獄苦難。又,敦煌寫本p2868號及日本龍谷大學藏本539號、p2433號等三種寫本合成的《天尊說隨願往生罪福報對次說預修科文妙經》,也有薦拔亡魂及生人預修之法;其生人預修科儀為:寫經造像,燃燈設幡,布施齋戒,披心懺悔,各自首罪。今略舉如下,《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六〈救苦品第十五〉云:

「今指告汝救護之法,汝宜行之。常以月一日、十五日、月盡日,教諸男女到此日中不食酒肉,制止六情,清淨燒香,於其家中及至玄壇靈觀持齋授戒,誦念是經,六時行道,至心敬禮。

至心敬禮東方慈悲救苦天尊、至心敬禮南方好生救苦天尊、至心敬禮西方平等救苦天尊、至心敬禮北方大慈救苦天尊、至心敬禮東北方普濟救苦天尊、至心敬禮東南方無量救苦天尊、至心敬禮西南方等觀救苦天尊、至心敬禮西北方惠化救苦天尊、至心敬禮上方遍慈救苦天尊、至心敬禮下方廣濟救苦天尊。

恭敬禮拜已,各各稽首,叩頭長跪,伏地三言:十方救苦無上大慈尊!弟子某今日並是凡夫,無量劫來沈淪罪苦,造諸惡業,殺生偷盜,邪淫放蕩,慳貪瞋怒,愚癡顛倒,惡口兩舌,綺言妄語,啖食眾生,破齋破戒,違天逆地,罪根無數,不可計量,伏願十方救苦無上大慈天尊,赦其愚癡,乞得清淨。乃至凡諸厄難,一切苦痛,於其家中,或靈觀玄壇,能自發露,首謝己身。吾遣諸天,按行靈司,即為削除罪考,免其苦厄。……或父母己身,妻兒眷屬,見在終亡,為其救護,廣召道士,不限多少,於其正殿、宮掖、城郭、宅舍,及靈觀玄壇之中,轉誦此經,持齋受戒,禮拜懺悔,行道誦念,燒香明燈,散施財寶、衣服、臥具、金銀、珠玉、綾羅、錦綺、童僕、車馬、幢蓋、帳座,放生續命,廣建福田,七日七夜,乃至百日、竟月、終年,不限時節,勤心不退;吾遣十天真人、四司、五帝,即下履行,按察功過,使病者得瘥,死者得活,厄者得度,禁者得脫,生者得福,水火刀兵,虎狼毒獸,邪精魍魎,一切厄難,永不干身,年命長遠,各得安寧。若亡過者,即得出離九幽地獄,刀山劍樹,鑊湯拷撻,痛楚之中,上生天堂,逍遙無為,居家清吉。」(《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文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十冊三九六頁下至三九八頁上)

上述所言生人預修齋儀,即是以每月的初一、十五及三十日(月盡曰),共三天,來持齋誦經行道。六朝這種生人預修死後的觀念及科儀,對唐初佛教的地獄救贖科儀影響甚深,唐.藏川並因此而撰寫成地獄十王經典。詳見筆者《道佛十王地獄說》一書第三篇,一九九六年九月台灣新文豐出版社出版。此外,太乙救苦天尊的神格,也影響了佛教的地藏菩薩。佛教地藏菩薩的神格,據北涼失名譯《大方廣十輪經》八卷、隋朝菩薩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唐,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以及六朝至唐初所有佛教翻譯經典看來,地藏的神格,著重在人間救苦及引度諸佛淨土上,其中淨土信仰至為濃厚。早期的佛教譯經中,地藏都無明顯的地獄救贖神格。至唐世,藏川《佛說十王經》及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才將地藏的佛國淨土,轉變為地獄救苦神格;佛教地藏菩薩地獄救苦神格的轉變,以史料所呈現者言,可以說是由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神格轉化而來,有關這一部分,筆者將另有專文論述。

二、唐宋後和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地獄救贖科儀

六朝道典中和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地獄救贖科儀,有為死者度亡及生人為自己預修兩種。但唐宋以後和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道經,則僅偏重在地獄度亡方面的敘述,此時的道經,常添入了十王地獄、血湖地獄等後期地獄說,科儀也轉趨繁複,在地獄度亡上,結合了《靈寶无量度人上品妙經》的思想。《靈寶无量度人上品妙經》卷一說:

「普告三界,無極神鄉,泉曲之府,北都羅酆,三宮九署,十二河源。上解祖考億劫種親,疾除罪簿,落滅惡根,不得拘留,逼合鬼群,元始符命,時刻昇遷,北都寒池,部衛形魂,制魔保舉,度品南宮,死魂受鍊,仙化成人。生身受度,劫刼長存,隨劫輪轉,與天齊年。……真中有神,長生大君。無英公子、白元尊神、太一、司命、桃康合延,執符把籙,保命生根。上游上清,出入華房,八冥之內,細微之中,下鎮人身,泥丸、絳宮,中理五炁,混合百神。十轉回靈,萬炁齊仙。仙道貴生,无量度人,上開八門,飛天法輪,罪福禁戒,宿命因緣,普受開度,死魂生身。」(《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天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一冊四頁下)

文中說「元始符命,時刻昇遷」,唐宋後的度亡科儀,便以元始符命來破獄。此外,更加入了朱陵南宮鍊度、太一五神(太一、無英、白元、中央司命君、桃康)或九天生神具形的敘述;對於傷病、肢體殘破而亡者,在鍊度前,另有天醫為亡魂醫療的過程。南宮鍊度在使人鍊去鬼質,脫去凡胎;太一五神生神具形,或九天生神,則使人重得形神而得新生。

於是整個地獄救贖過程,除破獄度亡外,又兼及鍊度昇天;使之拔除地獄苦,超昇天堂樂。因而唐宋後的地獄救贖過程,除包括六朝科儀中的立經像、燃燈、豎幡、齋戒、誦念經文外,須由太乙救苦天尊及其眷屬神入地獄中,招引亡者魂魄,破除九幽、血湖等獄,救拔亡魂出離地獄;若是橫死肢體殘缺者,此時須召請天醫醫治身心使健全【1】;然後再由朱陵南宮等神以水火來鍊度亡魂,去除肉質凡胎;然後再由《九天生神章》所述諸神及太一五神來使肉身重生而引昇進入天界。整個地獄度亡的過程,至此而完成。

唐宋以下的道經,如《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上清靈寶大法》、《太上三洞表文》及明.宋宗真編《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範》等等所見,皆有救苦、破獄、錬度、昇天等儀法。救贖亡魂的儀軌雖複雜,但不外度亡與升天。度亡以破獄為主,升天以南宮鍊度為主。

諸經在救苦、破獄上,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而在鍊度方面,則和朱陵南宮水火鍊度及九天生神有關。朱陵南宮又稱為南宮,即南昌上宮之簡稱,又稱南上朱陵宮,又稱朱陵宮,或「朱宮」。元.陳觀吾《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經註解》卷上「功滿德就飛昇上清」下註云:「蓋經中所言朱宮,或言南昌上宮,或言朱陵,或言南宮者,皆離宮也。」【2】南宮是道教度魂煉魄之宮,學仙之人,在上升天界時,須經過南宮;以魂魄飛昇者(肉身不在者),鍊去鬼質;以生身昇天者(肉身成道),鍊去垢穢;使形神俱化為清輕仙質,然後才能昇入天界。南宮中主持鍊度之神,有吁員、韓君丈人等,以流火之膏火鍊形質,以黃華之水蕩濯尸形。南宮在南方天界中,屬南方三炁丹天,齊.嚴東以為南宮即《三元品戒經》所言三官中的地官左宮洞陽宮。道經中屢次提及「南宮」的,當為《靈寶无量度人上品妙經》。

南宮火鍊和太陰鍊形,皆是升入仙界前鍊化魂魄之所。太陰鍊質,是修道行善者經歷死亡後,在太陰中鍊化形質,復生而成仙。太陰鍊質和南宮火鍊,雖同樣有鍊質的功能。但南宮的地位顯然較太陰高,太陰鍊質僅是針對肉身已毀的人或尸解中的武解者而言,由於其生身或腐朽或不全,所以須先經太陰鍊質而復生骨肉身體,然後升天。而尸解仙中文解者,身體尚在,不入太陰,所以不必經太陰重生,直接升入南宮,鍊去垢穢即可。當然南宮除鍊除垢穢外,亦有更生血肉,鍊去鬼質之功能。又,據《靈寶无量度人上品妙經》所言,升入天界的有三種人:一是因子孫誦經而受度的幽魂,使他們在南宮受化,投胎重生為好道勤學的貴人,依經修持而成仙。第二種是上學之士,即《老子》所說的上士,名登仙籍,依經修持,舉形飛昇,肉身飛昇南宮,受朱陵南宮火鍊,去除垢穢,升入天界。第三種為中下品之凡人,先作尸解,魂神暫經太陰,後得返形,是為太陰鍊形。以上述三類升天者看來,南宮火鍊,在太陰鍊形之上。有關南宮火鍊及太陰鍊形的探討,請見筆者《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第七章,台灣文津出版社二00五年十一月出版。

唐宋後與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地獄救贖科儀,在南宮火鍊之後,另有九天生神具形,使形體重生。至於九天生神的過程,則以道經《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為主,借由誦經之力,使胞原胎結,魂門魄戶凝聚,臟腑形神已成,身中諸神具備,然後登升天界。

唐以後與救苦天尊相關的道典,至為繁多,大抵和薦拔亡魂有關的經典中,就可以看到救苦天尊及其眷屬神。太乙救苦天尊所屬的眷屬神,約如下述:十方救苦天尊(東方玉寶皇天尊、南方玄真萬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極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東北度仙上聖天尊、東南好生度命天尊、西南太靈虛皇天尊、西北無量太華天尊、上方玉虛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大惠真人、妙行真人、救苦真人、濟生真人、度死真人、拔罪真人、度厄真人等等。在道經中,太乙救苦天尊儼然成為冥界教化主,酆都大帝及其所屬諸獄,都是太乙救苦天尊所轄;破獄救度亡魂,須有太乙救苦天尊之符牒──東極青宮龍金籙救苦真符,才能使諸獄冥官聽從。而在破九幽地獄科儀上,則是以十方救苦天尊,配係九幽獄,用以破九幽獄。其配係法是以八方救苦天尊配九幽獄中的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等八方獄,依次由該方的救苦天尊破該方九幽獄;至於九幽獄中的中央普掠獄,道經中或以上、下方二救苦天尊合一,共破中央普掠獄,如《黃籙破獄燈儀》、《黃籙九陽梵炁燈儀》等;或以下方救苦天尊破中央獄,如南宋後的道典《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等;或以上方救苦天尊破中央獄,如清.陳仲遠校輯《廣成儀制度人大齋十過集》等。今將九天尊和相對應之九幽獄表列於下:

東方玉寶皇天尊──東方風雷地獄 南方玄真萬福天尊──南方火翳地獄 西方太妙至極天尊──西方金剛地獄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北方溟泠地獄 東南好生度命天尊──東南方銅柱地獄 西南太靈虛皇天尊──西南方屠割地獄

西北無量太華天尊──西北方火車地獄 東北度仙上聖天尊──東北鑊湯地獄

上方玉虛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或單以一方天尊)──中央普掠地獄

十方天尊和九幽獄,都出自葛玄纂集的《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但葛玄書中並沒有刻意將十方天尊配九幽獄,至唐宋後的科儀中,開始以十天尊配九幽獄,以十方天尊來破九幽獄。而十方救苦天尊,也被稱為十方靈寶天尊。

唐宋後的道書,不僅以十方救苦天尊配九幽獄,其後有的道經更將十方救苦天尊、十殿閻王、九幽地獄,三者相結合在一起者。清.陳仲遠校輯《廣成儀制十王轉案集》(《藏外道書》第十三冊二六一頁至二七四頁)所見即是如此。今將《廣成儀制十王轉案集》所載十王、十方救苦天尊、九幽獄(加無間地獄為十)之相配應情形,表列於下:

東方玉寶皇上天尊──第一殿秦廣王泰素妙廣真君、風雷地獄主者。
南方玄真萬福天尊──第二殿楚江王陰德定休真君、火翳地獄主者。
西方太妙至極天尊──第三殿宋帝王洞明普靜真君、金剛地獄主者。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第四殿五官玄德五靈真君、溟泠地獄主者。
東北度仙上聖天尊──第五殿閻羅天子最勝曜靈真君、鑊湯地獄主者。
東南好生度命天尊──第六殿變成大王寶肅昭成真君、銅柱地獄主者。
西南太靈虛皇天尊──第七殿泰山王神變萬靈真君、屠割地獄主者。
西北無量太華天尊──第八殿平等王無上證度真君、火車地獄主者。
上方玉虛明皇天尊──第九殿都巿大王飛魔演慶真君、普掠地獄主者。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第十殿轉輪王五華威靈真君、無間地獄主者。

十殿閻王之說,出自唐.藏川《佛說十王經》,其後道經《太上救苦天尊說消愆滅罪經》將十殿閻王和太素妙廣真君等十大真君相配係,以為十王是十真君之化身。至《廣成儀制十王轉案集》,開始將十方救苦天尊、十殿閻王、十大真君、九幽地獄結合在一起。十方救苦天尊,分別管轄十殿閻君(十真君所化)及九幽獄。有關地獄十王的詳細論述,請見筆者著《道佛十王地獄說》,一九九六年九月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出版;以及筆者著《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台灣學生書局出版。

太乙救苦天尊的屬神十方救苦天尊既轄掌地獄十王及九幽獄,那麼太乙救苦天尊和地獄的關係便更緊密了。

總之,太乙救苦天尊自六朝起,即成為民間超薦亡魂時最常供奉及最常見的神祇。而太乙救苦天尊之眷屬神,大惠、救苦二真人,以及十方救苦天尊,也都是地獄救贖經典中的主要神祇。此外,亡魂救贖過程中,在升天部分,則包括南宮及生神等大神。南宋.金允中編《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七.立鍊度壇》云:

「舊儀以火鍊丹界天尊、太乙救苦天尊、九幽拔罪天尊、朱陵度命天尊、十方靈寶天尊、法橋大度天尊、金闕化身天尊、寶華圓滿天尊、逍遙快樂天尊,環而為壇。却以法師九圓,攝九天尊,奉行九鍊。」(《正統道藏.正乙部.靈字號》,新文豐刊本五十三冊二九0頁)

上述鍊度壇所列的九位天尊,代表了整個儀式中的薦拔、破獄、鍊度、昇天等過程。由九位天尊的各自名號,可以看出整個地獄薦拔過程,是由太乙救苦天尊、九幽拔罪天尊、十方靈寶天尊等開始,由這三位神祇燃燈破獄,引出地獄亡魂;再由法橋大度天尊引進南宮受水火鍊質,由火鍊丹界天尊、朱陵度命天尊等,以黃華水來蕩形,以流火之膏來鍊質;然後升入金闕化身天尊所代表的天界;整個過程至此,則功德圓滿(寶華圓滿天尊)、逍遙快樂(逍遙快樂天尊)。金允中所說的九天尊中,以太乙救苦天尊及朱陵南宮度命天尊為主,其餘為二人之屬神,而太乙救苦天尊之神格又在朱陵度命天尊之上。上述所講的這些神祇,常出現在宋及宋後的地獄地贖道典上。又,自宋後,太乙救苦天尊的地獄救贖,由於常和《靈寶无量度人上品妙經》中的度人思想雜糅在一起而進行;所以有的道典將經中的十方无極飛天神王,說成是十方救苦天尊。元.陳觀吾《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經註解》卷中「十方至真飛天神」注:

「十方飛天大聖,皆元始道炁分形。東方諱總,南諱飛,西諱雲,北諱无鏡,東北諱梵,東南諱那郁,西南諱度仙,西北諱钁炁(无),上方諱瑛,下方諱落。一曰十方長生大聖,一曰十方救苦天尊。奉元始命,掌十方三界,校量功德,開度无量,總括生死,陶鑄學人。」(《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往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三冊三四四頁下)

文中即將《度人經》與救苦天尊信仰結合在一起。元人薛季昭《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經註解》所言十方飛天大聖名諱,與陳觀吾注同,皆說「此即十方救苦天尊化現也」。

《靈寶无量度人上品妙經》在六朝時,原是修道誦念的經典,至宋後淪為地獄救贖經典。在地獄救贖上,常誦念的經典有:《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太一救苦護身妙經》及《靈寶无量度人上品妙經》。同時在地獄救贖科儀上,主要破除之獄有九幽及專以女性為主的血湖獄。破九幽獄以太乙救苦天尊及十方救苦天尊為主,由十方救苦天尊或其中的九天尊來破除。血湖獄則以太乙救苦天尊及血湖教主寶相真人為主。至於以寶相真人為血湖教主,以史料看,其說疑形成於明或清時。

肆、結 語

《太一救苦護身妙經》所說太乙天尊的形貌為:足躡蓮花,圓光照耀,手執柳枝淨水,九頭獅子圍繞從隨。唐.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五.尊像靈驗》,記載了四則太乙救苦天尊的靈驗事蹟,其中〈張仁表太一天尊驗〉說張仁表入冥,將入地獄,高聲誦念太一救苦天尊:「天尊坐五色蓮花之座,垂足二小蓮花中,其下有五色獅子九頭,共捧其座,口吐火焰,繞天尊之身。於火焰中,別有九色神光周身,及頂光中鋒鋩外射,如千萬鎗劍之形,覆七寶之蓋。」(《正統道藏.洞玄部.記傳類.常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十八冊二四一頁上)所述救苦天尊形貌,和《太一救苦護身妙經》相同,足見《太一救苦護身妙經》此時已存在;而杜光庭四則靈驗記中,有記載年歲的為〈孫靜真救苦天尊驗〉的「咸通庚寅歲」,即唐懿宗咸通十一年,西元八七0年。杜光庭為晚唐時人,通常經書流傳久了以後,才會有靈驗記出現;因而《太一救苦護身妙經》的撰作年代應是六朝至唐初間。但以六朝中末期救苦天尊已常出現在道經中,如《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敦煌寫本p2868號《天尊說隨願往生罪福報對次說預修科文妙經》、吳.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等所述,足證太乙救苦天尊居東方長樂世界的思想彼時已存在。則敘述太乙救苦天尊的主經──《太一救苦護身妙經》,應在六朝時已存在。

至於《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道藏本於經末附有北宋宣和甲辰的靈驗記,則此經其撰作年代亦應在唐世,甚或六朝。《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專著重在度亡。而《太一救苦護身妙經》,則更是太一救苦天尊神格的塑造者,在此經中,太乙救苦天尊具備了救生、薦亡及引渡淨土等三種與世人生死息息相關的職司與神格。

道經雖說太乙救苦天尊有天堂淨土、人間救苦、地獄薦亡三種神格,但自六朝至清,所有和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道典,大都著重在地獄救贖上。六朝所見的地獄救贖法門有為死者度亡及生者預修二種;唐宋以後則偏重在度亡上,此時在度亡時,除破地獄薦引亡魂外,又加入了天醫治病復形,南宮水火鍊質,超昇天界等科儀,兼具了拔出地獄苦與超昇天堂樂。

又,自周秦以來,史料及道經中,所見以「太一」為名之神祇甚多,有宗教上的太一神,有星歷占卜上的太一神。宗教上的太一神:有主宰天界的太一,有東皇太一,有主司胞胎生化的的太一,有三界救苦的太乙救苦天尊。另外,在星占五行上的太一,則有:九宮神太一,有十二栻神之太一,有太一十六神,有十神太乙等等。

在道教中,「太一」一詞,也作「太乙」,道教並由此而衍生許多與「太一」相關的神祇,除大家所熟知的太一救苦天尊外,其餘如《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卷六.太一神變五福護國禳兵品》【3】,載有:東方三元太一慶生真君、南方三元太一廣明真君、西方三元太一神虎真君、北方三元太一隱道真君、上元九宮太一真君、中元九宮太一真君、下元九宮太一真君等等;《靈寶領教濟度金書》載有:上清紫微碧宮太一大天帝、太一月孛星君、太一玉帝、太一玄生帝君、北斗太一玄冥司等等;清.陳仲遠《廣成儀制血湖大齋混元六幕全集》【4】有「太乙司命神君」;《度人升真午景全集》有「太乙司命帝君」、「太乙梵寶神君」【5】;《丹罡八鎮早朝全集》有「九天聖母太乙元君」、「太乙大天帝保制劫運天尊」【6】;《道法會元》卷一百六有「太乙雷司」、卷九六有「太乙使者」;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有太乙真人。神名中雜有「太一」或「太乙」者,不勝枚舉。

道教神名中有「太一」二字者甚多,但堪稱為大神者,則前有秦皇、漢武所崇祀主宰天界的太一。其後則為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的神格,六朝至唐道經,僅能看出祂是天界大神;自宋而後,將其神格定位在三清四御之下,屬於二極中的東極。宋世所見的齋醮科儀中,對道教神祇階位的排列,大致有較統一的形式,其階位依次為:三清、四御、二極、朱陵、二雷、太一天帝等。如《諸師真誥》(《正統道藏.洞真部.讚頌類.鳥字號》,新文豐九冊)所列之神仙階位為:三清教主(元始天尊、玉晨大道君、太上老君)──四御(玉皇大帝、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后土皇地祇)──二極(東極太乙救苦天尊,南極長生大帝)──朱陵度命天尊──二雷(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九天雷祖大帝)──太一大天帝──六天洞淵大帝──普施法潤天尊──應元保運妙化天尊──斗母──三官大帝──洞陽大帝──玄天上帝──張天師及各仙公、護法神等。又,南宋.金允中編《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三.傳度對齋品》所序列的神祇為:

「虛無自然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洞玄靈寶天尊、太上老君洞神道德天尊、昊天玉皇上帝、紫微北極大帝、句陳星宮天皇大帝、十方靈寶天尊、后土皇地祇、東極青宮太一救苦天尊、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南極長生大帝、白玉龜臺九靈太真金母元君、九天上帝、五老天君、三十二天上帝、五福十神太一真君、上清十一曜星君、日宮孝道仙王、月宮孝道明王、中天北斗九皇星君、天地水三元帝君、北極四聖真君、玄中大法師、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靈寶經籍度三師真君、太極左仙翁沖應真人、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神功妙濟真君、泰玄都省主宰高真、天樞院主宰上聖、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列宿星君、三界五帝大魔王、十方無極飛天神王。」(《正統道藏.正乙部.靈字號》,新文豐刊本五十三冊三七三頁)

金允中所列階位和《諸師真誥》略有不同,在三清四御之下,金允中將東王公、西王母和太乙救苦天尊及長生大帝並列。從上述所列階位,可以看出自宋後,太乙救苦天尊的神格,僅在三清四御之下,與木公金母並列,階位甚為高崇。以上是一般情況下的階位,而不同的齋儀中常會略去某些神祇,而改祀與該齋儀相關之神祇,如真武的祀儀,則三清四御而下,便直接承以真武大帝,略去不相關諸神。

道教諸神,到了宋代,算是從紛雜的神仙世界中,釐訂了較統一的神仙階位。這種三清、四御、東王公、西王母、二極、雷府的排列方式,自宋後被道經所遵從。我們從山西永樂宮元代三清殿壁畫中便可以看出這種階位的排列情形,《中國殿堂壁書畫全集》第二五頁評述永樂宮壁畫說:

「三清殿《朝元圖》,更是這一畫派的精心傑作。它集中了前代同一題材的精粹,容納了所能容納的各種神祇。在一個統一完整的畫幅中,表現了近二百九十位不同品位的神仙。主尊除描繪紫微、勾陳、玉皇、木公、后土、金母,又增加了南極長生大帝、東極青華太乙救苦天尊。因此環繞三清塑像的斗心扇面牆上,是南極、東極和三十二天帝、十二真君等。正面北壁是紫微、勾陳和天、地、水三官,以及星宿諸神、歷代傳經法師等。東壁是玉皇、后土和十二元神、五嶽、四瀆、地府諸神。西壁是木公、金母、和十太乙、八卦、雷雨諸神。兩壁兩側是青龍君、白虎君。」【7】

三清殿中央為神龕,供奉三清(元始天尊、玉晨大道君、太上老君)。神龕東西兩側及背面都有壁畫。除神龕三面壁畫外,殿內東、西、南三面皆是大型壁畫。諸壁畫環繞三清神龕,形成諸神朝元的立體場景。其壁繪主神為四御(玉皇、紫微、天皇、后土)、東王公、西王母、二極(長生大帝、太乙救苦天尊),由上述大神各統率諸神,朝禮三清。其神祇詳細排列情形如下:

◎南壁(青龍白虎護衛)
南面為門,南壁僅剩東西側,三清殿南壁東側為「青龍星君」,身後有三位「功曹」。三清殿南壁西側為「白虎星君」,身後左右有「侍從」三人。

◎東壁(以玉皇大帝、后土皇地祇為主神)

后土皇地祇在東段,玉皇在西段;環繞二主神的有四目老翁、十二元神、扶桑大帝、福祿壽三星、五嶽、四瀆、酆都大帝、梓潼大昌帝君、山川、水府及地府諸神,天丁、力士、飛天神王、玉女、天蓬、黑殺二元帥共五十六位。

◎北壁(以勾陳天皇有帝及紫微大帝為主神)
北壁東段以中宮紫微北極大帝為主,環繞左右兩旁的為北斗七星、二十八宿(部分)、日、月、五星及四曜(月孛、計都、羅睺、紫氣)、歷代傳經法師。

北壁西段以勾陳天皇大帝為主,環繞左右兩旁的為南斗六星、二十八宿(部分)等星神及歷代傳經法師。

◎西壁(以東王公、西王母為主神)
東王公為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西王母為白玉龜臺九靈太真金母元君,以二人為主神,環繞二主神的有天猷、真武二元帥、倉頡(六目老翁)、孔子、十太乙神、雷府、八卦、雷部眾神、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神將、玉女諸神。

◎中央神龕之三面壁畫(兩極三十二天帝):
三清殿神龕東壁外側,十四尊,以南極長生大帝為主,左右側為三玉女,其旁環繞玄元十子。
三清殿神龕西壁外側,共十一尊,以東極青華太乙救苦天尊為主體,左右二玉女,身後兩旁列八神。
三清殿神龕背面為三十二天帝,分東西兩組各十六位。

以上是永樂宮所見四御、東王公、西王母及二極率領眾仙朝見三清教主之壁畫。永樂宮壁畫,是元代所畫,它反應出宋世統一架構後的神仙世界,由三清、四御、東王公、西王母、二極、三十二天帝等神祇階位模式構成。二極中之南極為長生大帝,東極為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地位的崇高,於此可見一斑。又,永樂宮壁畫中和太乙相關的神,有「太乙救苦天尊」及「十神太乙」;顯示了以太乙為名的神祇雖多,宋世所重視的則為太乙救苦天尊及十神太乙二者。

再者,《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說天尊:「足躡蓮花,圓光照耀,手執柳枝淨水,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經中的九頭獅子,即是太乙救苦天尊之坐騎,只是「九頭獅子」唐人杜光庭的理解為九隻獅子,後來明代《西遊記》第九十回〈師獅授受同歸一,盜道纏禪靜九靈〉中則說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騎「九頭獅子」,是一隻獅子有九個頭,今日民間太乙救苦天尊的造型,大抵承《西遊記》之說而來。

又,明代小說《西遊記》第九十回〈師獅授受同歸一,盜道纏禪靜九靈〉書中說太乙救苦天尊之住處為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巖宮,和道經所載者相同。另外《封神演義》第十二回至十四回敘述哪吒事蹟,說哪吒之師為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而太乙真為元始天尊十二門人之一。《封神演義》中的太乙真人住乾元山金光洞,與東極妙巖宮的太乙救苦天尊顯然有別,不能視為同一神。

太乙救苦神格遍天上、人間、地獄三界,而自六朝以來,則以地獄救苦科儀居多,太乙救苦天尊儼然已成道教地獄教化之主,和佛教的地藏菩薩分司佛、道二教地獄教化之職。而以史料來看,在地獄救贖神格上,太乙救苦天尊遠早於地藏。唐代以前與地藏相關的譯經,如北涼失名譯《大方廣十輪經》八卷、隋朝菩薩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唐,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等,所說的地藏神格,類似觀音及彌陀,皆和地獄救贖無關。地藏菩薩地獄救贖神格的形成,始於唐代,其地獄救贖科儀,多取自六朝太乙救苦天尊相關之地獄救贖科儀。地藏之坐騎金毛獅子,首次出現在敦煌寫卷S3092號《還魂記》,載道明和尚大曆十三年(西元778年)入冥見地藏後所繪圖。地藏的坐騎金毛獅子,顯然也有太乙救苦天尊坐騎九頭獅子的影子在。因而佛教地藏的地獄救贖神格,其實是仿自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地獄救贖神格。

[1]南宋.王契真纂《上清靈寶大法.卷十.天醫部》所載為亡魂療病之天醫有:「天醫上藥仙官二人,主辯形候。天醫上藥靈官二人,主隨病處藥。天醫上藥神吏二人,主修命制煉。生形博士二人,主生形腹肌。三五治病功曹二人,切脉論病,請藥療病。砭石小吏二人,針砭煮烙。敷藥靈官二人,收毒將軍使者二人。」
[2] 《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往字號》,新文豐縮印本三冊三三四頁。
[3] 《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天字號》。
[4] 見《藏外道書》十四冊六九七頁。
[5] 見《藏外道書》十五冊一九八頁。
[6] 見《藏外道書》十三冊七二二頁。
[7] 《中國殿堂壁書畫全集》該書為中國殿堂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出版。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