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太一神格的源起與演變 - 蕭登福 教授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神祇 > 神靈 > 太乙救苦天尊 > 太一神格的源起與演變 - 蕭登福 教授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    蕭登福 教授

 
太乙救苦天尊神格的形成,源出於周朝的「太乙」思想。太乙及『太一』。太一及是《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的「一」,亦即是《易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太極」。而《呂氏春秋‧大樂篇》說:「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更可看出太極即是太一。無極為道體,而太極〈太乙〉則為道之動、道之用,為生化之始。所以《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有太一生水,水輔太一生成天地萬物之說。

和「太一」相關的神祇,戰國時有《楚辭‧九歌》中的東皇太一,有秦始皇時三一中的太一〈天一、地一、太一〉,其後有漢武帝所祀主宰天界的太一,至六朝上清經有主司胞胎之神的太一;同時在六朝,也形成了太乙救苦天尊及其眷屬神。另外,自周秦以來,有星歷占卜家所說巡行九宮的太一、十二栻神的太一、統十六神的太一,至唐宋有以五福太乙為主的十神太一等等。而道經神名中有「太乙」或「太一」二字者,更難以計算。上述以「太一」為名的諸神,其神格有大有小;其中以秦皇、漢武時期天界之主的太一,神格為最高;其次即為魏晉六朝興起的太乙救苦天尊。

道教與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經典,有一百餘種之多,撰成年代由六朝至清,各代皆有。在眾多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道典中,敘述太乙救苦天尊神格最為詳盡,影響最深遠的,則有兩本主要的道典,其一為《太一救苦護身妙經》,其二為《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後來的道經對太乙救苦天尊的敘述,大都根據這兩本經書而來。由於太乙救苦天尊居於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所以宋後的道典又稱太乙救苦天尊為青玄上帝。據《太一救苦護身妙經》所說,太乙救苦天尊的出身,是元始始青一氣炁,九陽之精所化,為元始天尊之分身,屬先天大神,其眷屬神有十方救苦天尊及大惠、救苦真人。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二〈昇度符誥品〉云:

「東極天中,金樓玉殿之中,見太一救苦天尊衣九色雲霞羽服,乘九頭獅子玉蓮寶座,左執甘露碧玉淨瓶,右執空青枝,從大惠、救苦二真人,青玄童子、八十一靈官,頂中出白毫相,光如刀劍,在赤日圓光中,一一分明。」〈《正統道藏‧正乙部‧仙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五十三冊二五一頁至二五二頁〉

道經有關太乙救苦天尊形貌出身的描述,大抵根據《太一救苦護身妙經》所說:「足躡蓮花,圓光照耀,手執柳枝淨水,九頭獅子,左右從隨。」而來。又,太乙救苦天尊,雖然有三界救苦的神格,即人間救苦、地獄薦亡、引度天堂長樂淨土;《太上三元賜福赦罪改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也說:「救苦地上好修行,只有天堂無地獄」、「出離地獄,永離苦難,徑往人天,超生淨土,快樂無量」[1]但自六朝道典起,太乙救苦天尊已偏重在地獄救苦上。在地獄救苦方面,六朝道典中和救苦天尊相關的地獄救贖科儀,除了薦拔亡魂外,甚至還包括了生人為自己死後預做齋儀。唐宋後和太乙救苦天尊相關的科儀,更是以地獄救苦為主,此時的救贖科儀,則著重於燃燈破獄、薦拔亡魂、南宮煉度及昇天。太乙救苦天尊其餘的二種神格 ─ 引度至長樂世界的淨土思想,以及人間的尋聲救苦;則似乎較少人所注意與提及,也較少為道教徒所發揮。

太乙救苦天尊以救苦為神名,以救苦為職志。容易讓人連想到佛教相關的神祇。佛教有聞聲救苦的觀世音,道教也有尋聲救苦的太乙救苦天尊。觀音唐後的造型為女性神[2],救苦天尊則為男性神。一是慈母,一為慈父的角色。但觀世音的神格僅著重在人間的聞聲救苦,而太乙救苦天尊則兼及引渡東方長樂淨土及地獄薦拔亡魂等角色。《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說太乙救苦天尊化身於天地人三界;在天居於東方長樂淨土、在地獄薦拔亡魂、在人間則尋聲救苦,具有此三種神格。太乙救苦天尊的東方長樂淨土,類似於佛教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而地獄薦拔,則類似佛教的地藏菩薩;在人間的尋聲救苦,則等同於觀世音。所以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神格,可以說是佛教阿彌陀佛、觀世音、地藏菩薩等三神的綜合體。

太乙救苦天尊和佛教的地藏及觀世音,神格相近,也有了密切關係。佛教的地藏,早期中並不具備地獄救贖神格。道教的太乙就苦天尊雖具備了三界救苦的神格,但是六朝以來道教經典中所見的救苦天尊,大都偏重在以地獄救苦為主。六朝以來,太乙救苦天尊儼然是地獄教化主,這樣的神格,影響了佛教的地藏菩薩。

東晉至唐初所有的譯經中,地藏並未和地獄救苦相結合。北涼失名譯《大方廣十輪經》八卷、隋朝菩薩燈譯《占察善惡業報經》二卷、唐‧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 卷;上述諸經所說的地藏,或以人間救苦,或以接引至諸佛淨土為主;唐前諸經所見的地藏,其神格和觀世音及阿彌陀佛相近。地藏菩薩和地獄牽連上關係,以佛徒譯經言,始於唐武則天朝實叉難陀所譯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而《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說眷屬為亡人修齋,七分功德中,生人獲六分,亡者得一分,其說和藏川《佛說地藏十王經》相同,也和六朝地獄救贖道經相同。唐‧藏川杜撰的《十王經》有兩種,一為《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簡稱《佛說地藏十王經》〉,一為《佛說預修十王生七經》;藏川所述的地獄救贖之說,乃出自道經《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八〈生神品第十九〉,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地獄救贖科儀,因而佛教地藏神格的轉化成地獄救贖,實由六朝道教太乙救苦天尊有以啟之。佛教地藏菩薩和地獄救贖相牽合,始於唐世;至宋‧淡癡《玉曆至寶鈔》,把地藏說成是地獄幽冥教主,因此而建立了地藏為地獄主神的地位。但佛教地藏菩薩的地獄救贖神格,以史料看,可以說是由道教太乙救苦天尊轉化而來,另外,佛經中的地藏原無坐騎,至敦煌寫卷S.3092號《還魂記》載唐大曆十三年〈778〉道明和尚入冥見地藏,寫地藏真容,並說地藏旁有金毛獅子神獸;於是地藏有了專屬坐騎金毛獅子。但地藏之坐騎,似乎也是仿襲道教太乙救苦天尊之坐騎九頭獅子。

再者,太乙救苦天尊手持柳枝淨水的造型,也影響了佛教的觀世音。《太一救苦護身妙經》中有關太乙救苦天尊的造型為「圓光照耀,手執柳枝淨水,九頭獅子左右從隨。」而供祭太乙救苦天尊之供品中為「栁枝淨水,時花藥苗。」栁枝淨水和藥苗,都是施藥救人之物,和道教的符水丹藥的概念有關。

道教太乙救苦天尊栁枝淨水,是救度世人的藥苗聖水,也是符水;道教的符水,常以潠或灑的方式施行,用以驅邪治病。至於觀音手中的楊枝淨水,則是用來刷牙潔齒用的。楊枝、淨瓶,是古印度人民的日常用物。印度的楊枝,是拿來咀嚼的,用來潔齒;淨瓶,唐代密典中通常稱為澡瓶或澡罐,內裝淨水,是用來漱口和洗手臉的。楊枝淨瓶在印度的作用,和今日牙刷及水的作用相同。楊枝的作用,離不開潔齒,所以也將楊枝稱為齒木。印度在迎請人時,常贈人以齒木〈楊枝〉及香水,以表敬意。

早期觀音造型為男性,也和楊枝淨瓶無關。佛教觀音手持楊枝淨瓶的造型,較為晚出,大抵出現於隋唐,此種造型應是受六朝道教太乙救苦天尊造型的影響。見於敦煌第276窟的隋代壁畫「南壁說法圖」,左畫迦葉,右畫觀音。觀音豐臉,頭有化佛,手、項有瓔珞,釧環,身穿彩帶衣裙,嘴上下有小鬍鬚,是男身造型,右手持柳枝,左手執水瓶[3]。又,唐代密教典籍開始以楊枝來驅鬼治病,也應是受道教影響而來。

〈摘錄於新文豐出版社《太乙救苦天尊》蕭登福 編著〉


1.《續道藏‧隸書號》,新文豐《正統道藏》刊本第五十八冊二七七頁下至二七八頁上。

2.觀世音原為男性神,至於何時轉變為女性神,如以印度傳來的佛經來看,應是出自八世紀密教 說,密教毗那耶迦象頭人身雙身像,其一為觀世音。

3 見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敦煌藝術寶庫》第二冊125頁,全書共五冊,未見出版年月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