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分類清單

論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信仰 - 李遠國教授 首頁 > 道教文化 > 道教神祇 > 神靈 > 太乙救苦天尊 > 論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信仰 - 李遠國教授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遠國 教授

在道教的神系中,太乙救苦天尊是一尊神格甚高的神。他位列三清尊神之下,而為“四禦”(或六禦)之一。從唐宋以來,對太乙救苦天尊的崇拜盛行於世,出現了一大批有關的道經,以及以奉太乙救苦天尊為主尊的眾多施食煉度科儀,如破血湖燈儀、青玄濟煉鐵罐施食科儀、鐵罐斛食科儀、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儀等。這裏,僅就太乙救苦天尊信仰的由來與發展以及影響而論。
主題詞:太一崇拜  太乙真人  太乙救苦天尊  東方長樂世界的太一福神 人間救苦度厄的大慈仁者地獄薦拔亡魂的日耀帝君
 
一、淵源甚古的太一崇拜               
 
太一,為上古時期人們信仰的神靈。據清顧炎武《日知録》卷三十曰:“太一之名,不知始於何時。《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為太一常居。《封禪書》:亳人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之於忌太一壇上,如其方。此太一之祠所自起。《易乾鑿度》曰: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鄭玄註曰:太一者,北辰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央。中央者地神之所居,故謂之九宮。天數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乙太一下行。”[1]宋洪興祖《楚詞補注》巻二曰:“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雲東皇。”[2]丁山指出,漢以後所說的“太一”,先秦時多稱之爲“大乙”,亦即楚人所說的“東皇”。他說:“湯號大乙即東皇太一。湯號大乙,乙,於五行方位屬東方。《明堂月令》:孟春,其日甲乙,其帝太暭,其神句芒。高誘注《呂氏春秋》曰:甲乙,木日也。太暭,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死,祀於東方,爲木德之帝。鄭玄注《禮記》則曰:……日行東道,名爲甲乙,則商人自可尊大乙爲東方大神。可是,東方的大神太乙,漢以後人頗多寫作泰一或太一了。”[3]            
太一,亦是宇宙的本原。《莊子•天下篇》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4]《呂氏春秋•大樂》曰:“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盡其行。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或柔或剛。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隂陽。”“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爲狀,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㡬於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爲形,不可爲名,疆爲之,謂之太乙。”[5]《淮南鴻烈解•本經訓》曰:“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隂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含吐隂陽,伸曳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合,覆露照導,普汜無私。”“是故體太一者,明於天地之情,通扵道德之倫,聦明燿於日月,精神通於萬物,動靜調扵隂陽,喜怒和於四時,徳澤施于方外,名聲傳於後世。”[6]由此可見,在道家看來,所謂“太一”,就是大道。
 
從戰國以來,太一即是宇宙之大原,亦是北辰大帝的名號。《史記•天官書》曰:“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之。”張氏正義引《星經》注:“太一,一星,次天一南,亦天帝之神,主使十六神,知風雨、水旱、兵革、饑饉、疾疫。”《春秋元命包》曰:“中宮天極星,星下一明者,太一常居。《文耀鉤》曰:中宮大帝,其北極星下一明者,為太一之光,含元氣以鬥布,當是天皇大帝之號也。”[7]《天文大象賦注》曰:“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宮內、勾陳口中,其神曰曜魄寳,主禦羣靈,秉萬機神圖也。其星隱而不見。其占以見則為災也。又曰:太一,一星。次天一,南天帝之臣也。主使十六龍,知風雨水旱兵革飢饉疾疫,占不明,反移為災。”[8]丁山先生總結說:“這顆天空中心的明星,他的名號,由天一而天極,由天極而北極、北辰,即由東皇太一而轉移爲北極天一,以北辰代替了東宮蒼龍,不但是泰皇神格的極大變化,也是宇宙中心論的極大變化。”[9]
 
從西漢武帝開始,朝庭即專設有太一祠,以祀其神。《漢書•郊祀志》曰:“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城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或曰五帝,太一之佐也。宜立太一,而上親郊之。”[10]其後,歷代帝王多有祀太一者。如晉成帝咸和八年,祀太一於北郊;南朝之梁、陳,以太牢祠太一;唐制祀昊天上帝於圓丘,太一從祠。《舊唐書》卷二四《禮儀志四》曰:“天寶三載,有術士蘇嘉慶上言,請於京東朝日壇東,置九宮貴神壇。其壇三成,成三尺,四階。其上依位置九壇,壇尺五寸。東面曰招搖,正東曰軒轅,東北曰太陰,正南曰天一,中央曰天符,正北曰太一,西南曰攝提,正西曰咸池,西北曰青龍。五爲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上,六八爲下,符於遁甲。四孟月祭尊,爲九宮貴神。禮次昊天上帝,而在太清宮太廟上。用牲牢璧幣,類於天地神祗,玄宗親祀之。如有司行事,即宰相爲之。”[11]
 
至宋代時,太一又演化爲十位神靈。顧炎武《日知録》卷三十曰:“宋朝尤重太一之祠,以太一飛在九宮,每四十餘年而一徙所臨之地,則兵疫不興,水旱不作。太平興國中,太宗立祠於東南郊而祀之,則謂之東太一。在天聖中,仁宗立祠於西南郊而祀之,則謂之西太一。在熈寧中,神宗建集福宮而祀之,則謂之中太一。”[12]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巻三曰:“太平興國中司天言,太一式有五福、大遊、小遊、四神、天一、地一、真符、君綦、臣綦、民綦,凡十神,皆天之貴神。而五福所臨,無兵疫。凡行五宮,四十五年一易。”又據《宋史》卷一百三《禮志六》記載:“《星經》:太一一星,在紫宮門右,天一之南,號曰天之貴神,其佐曰五帝,飛行諸方,躡三能以上下,以天極星其一明者為常居,主使十六神,知風雨水旱兵革饑饉疫疾災害之事。《唐書》曰:九宮貴神,實司水旱,太一掌十六神之法度,以輔人極。《國朝會要》亦云,天之尊神,及十精十六度,並主風雨。由是觀之,十神太一,九宮太一,與漢所祀太一,共是一神。”“五福太一,自國朝雍熙元年甲申歲入東南巽宮,時修東太一宮。天聖七年己巳歲,五福太一入西南坤宮,修西太一宮。請稽詳故事,崇建祠宇,迎之京師,詔建中太一宮,於集禧觀。十太一神,並用通天冠,絳紗袍。”時雍熙元年所建東太一宮,八年始成。“合千一百區,凡十殿、四廊,圖三皇五帝、九曜七元、天地水三官、南斗三台、二十八宿天曹、四司十精太一、五嶽儲副佐命、十二山神、八卦天丁、五行四瀆、本命等神,及四直靈官,三十六神將,五百二十四軀天聖。”“十神太一,皆服通天冠,絳服,執圭,從臣梁冠,絳服,執笏,童子執紅絲拂。請如其飾,及名諸殿。十八年正月癸未,又請上書其榜,太一殿曰靈休,殿門曰崇真,挾殿曰瓊章寶室,三清殿曰金闕寥陽,火德殿曰明離,本命殿曰介福,齋殿曰齋明。三月宮成,凡百七十有四區,十太一位於殿上。”“宮之真室殿,五福太一在中,君基太一在東,大遊太一在西,俱南向。延休殿,四神太一。承厘殿,臣基太一,在東西向北上。凝佑殿,直符太一。臻福殿,民基太一,在西東向北上。膺慶殿,小遊太一在中,天一太一在東,地一太一在西。”[13]這些當是宋代皇室崇祀太一之神盛況的真實寫照。
 
二、道教神系中的太一諸神                   
 
道教自肇立之始,即吸收了上古以來對太一的信仰,一方面繼承了先秦道家對太一在理論層面的闡述,一方面奉太一爲先天真靈,使之成爲黃老道與太平道的最高天神,如張角太平道即崇拜“中黃太一”。《玄鏡經》說:“太一者,長生之大主。蓋教中有太一帝君、太一真君、太一元君、太一真人、太一尊神,此太一即非外神,乃上清大洞之太一也。形如始生之男,不著衣服,身長四寸,所謂大洞返胎始形之神。名務猶收,恒守人玉枕之下,人之初生,執符而混合百神也。”[14]《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說:“太一之精,起於太清,魂魄受化,形影爲靈,攝禦百神,拘制三陽,帝君玄煙,合真會昌,內安精神,外攘災殃,卻除死籍,延命永長,衣服老少,變易無常,治在六合,周旋絳宮,下達洞門,上至玄鄉,混合三五,遊息天京,呼引日月,運化雌雄,攝召符籍。”[15]《老子中經》曰“上上太一者,道之父也,天地之先也。乃在九天之上,太清之中,八冥之外,細微之內,吾不知其名也,元氣是耳。其神人頭鳥身,狀如雄鷄、鳯凰,五色珠衣。”[16]《雲笈七籖》卷八曰:“太一上元君者,萬仙之司,主方嶽真氣也,主除死籍,刻書生簡。”[17]在《真靈位業圖》中,列有“玉天太一君”、“太一玉君”、“太一中黃”、“太一元君”的神位。其後,在道教神系中出現了衆多以“太一”命名的神真,如太一真君、太一真人、太一救苦天尊等。
                                                                             
《中山玉匱服氣經》曰:“夫太一真君,是北極太和元氣之神,神通變化,自北極紫微宮,經過於天地間,滋育萬物。在天則五象明焉,在地則草木生焉,居人則神識靈焉,在鑒則五行察,在化則四運變。聽之不聞,視之不見,摶之不得,無狀而與萬物作狀,故謂之玄,謂之象。所患無不應,所真無不證,所專無不用,所精無不動,是知道以真正為玄關,專精為要路,倚於此者,則無所不通也。”[18]由此可見,此太一真君,實乃大道之化身。
                                                                              
太一真人,或稱“太乙真人”。自宋元以來,已有畫像問世。宋初著名畫家石恪所畫《玉皇朝會圖》中,即有太乙真人。宋人韓駒《題王內翰家李伯時畫太乙圖》曰:“太乙真人蓮葉舟,脫巾露發寒颼飀。輕風爲帆浪爲戢,臥看玉宇浮中流。中流蕩漾翠綃舞,穩如龍驤萬斛舉。不是峰頭十丈花,世間那得蓮如許。龍眠畫手老入神,尺素幻出真天人。恍然坐我水仙府,蒼煙萬頃波粼粼。玉堂學士今劉向,禁直岧嶢九天上。不須對此融心神,會植青藜夜相訪。”[19]元人李孝光《太一真人歌題蓮舟圖》贊曰:“太一真人挾兩龍,脫巾大笑眠其中。鳳麟洲西與天通,扶桑乃在碧海中。手把白雲有兩童,掣嬲二鳥開金龍。”[20]明宋濂題《太一真人蓮葉舟》曰“華山青蓮揺上清,白玉巨藕浸碧泓。太一真人來降精,黃鬚紺葉浮滄瀛。手披素書悄無聲,坐喝眀月逆雲行。蓬萊駕羽飊風轻,宛渠乗螺島雪縈。芰荷裳衣挾仙瓊,魚鱉媵禦神媧迎。大㳺小㳺按層城,君棊臣棊鎮威獰。九宫五福莽縦横,祠官修爼靈爽呈。閟殿留鏁光嶽爭,欃槍遁芒天路平。蛟龍捧跌溘上征,夘金校讎欎萬嶸。藜杖吹焌奪目睛,扶桑暘穀曉曜頳。龟臺石室暮飛霙,東公西母擁廻旌。望中滅沒曶若驚,海祗稽首西南傾,曷不从之學長生。”[21]由此可見宋元之際太一真人的神姿,他與蓮舟相伴,挾龍往來於天地之間。
                                                                              
延及明清,太乙真人又成為十二金仙之一,他居住在乾元山金光洞,為哪叱之師,有“九龍神火罩”。《封神演義》卷四五《燃燈議破十絕陣》記載,他們皆為元始天尊的弟子,曾奉玉虛宮元始天尊之令,助姜子牙大破聞太師之“十絕陣”。“話說燃燈掌握元戎,領眾仙下篷,步行排班,緩緩而行。只見赤精子對廣成子,太乙真人對靈寶大法師,道德真君對懼留孫,文殊廣法天尊對普賢真人,慈航真人對黃龍真人,玉鼎真人對道行天尊,十二代上仙,齊齊整整擺在當中,梅花鹿上坐燃燈道人,赤精子擊金鐘,廣成子擊玉磬。”尤為重要的是,對太一救苦天尊的信仰,亦是由太一崇拜演變而來。《道法會元》卷三曰:“東華青華大帝,亦名東極青玄上帝尋聲救苦天尊。居東極青華宮,又名東極妙嚴天宮。”[22]
據《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載,在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一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數,物隨聲應,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真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天師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功曹,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天元帥,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師雨師,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此聖在天呼為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23]這裏稱他為大聖威德,在天上、人間、地獄,三處變化救生,在天界為東方長樂世界的太一福神,在人間是救苦度厄的大慈仁者,在地獄是薦拔亡魂的日耀帝君。他的神格與地位,類似於佛教中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經中又言,太乙救苦天尊最尊、最貴、最聖、最靈,他於每月三、九日降臨人間,普救眾生。凡人在危急之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天尊即隨聲赴感,前往解救,凡人遭疾疫,重病纏身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疾病即愈,獲得安寧;凡人求官尋職,而奸佞妄生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然嫉妒不生,步步高遷;凡人乘船渡江海,被波浪驚嚇,受到魚龍威脅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便能到達彼岸,不受傷害;凡人碰到雷聲霹靂,風雨交加,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能神清氣爽,魂魄不動;凡人親族生怨,兄弟不和,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感六親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凡身為帝王君主,朝中叛臣偷生,兵火連綿,風雨失調,萬民塗炭,怨天尤人之聲,此起彼伏,只要念誦天尊聖號,就會風調雨順,叛臣敗露,國泰民安;凡人被邪精、惡鬼、匪徒傷害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妖魁自止,鬼賊滅亡;凡人在山林中,被蟲蛇禽獸追逐並受傷,只要念誦天尊聖號,禽蟲自退,不敢近前;凡女子懷胎受孕,或難產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感真氣護佑,且生下智慧之男或漂亮之女,六根具足,母子團圓;凡男人女子,慕道求仙,在家出家,養性修身,只要念誦天尊聖號,便能功行圓滿,白日升天;凡人之七祖、九先、弟子、同學、夫妻、孩子,身死而未得託生時,只要念誦天尊聖號,自然脫離陰間,得以生天;凡被對頭苦纏不休,只要念誦天尊聖號,便能化解恩怨。“但當存思,念誦聖號,便得解脫,出離囹圄。”[24]
                                                                              
自宋代以後,道教中人對太一救苦天尊的崇拜十分流行,深入民間,並得到朝廷的推重,從而成為“四御”或“六御”之一。所謂“御”,是指諸天上帝所居之“御筵”。南宋甯全真校、林靈素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四曰:“上御筵上層中列,玉清聖境虛無自然元始天尊妙無上帝,上清真境虛皇玉晨靈寶天尊妙有上帝,太清仙境萬變混沌道德天尊至真上帝;上層第二列,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至尊金闕玉皇上帝,紫微中天北極大帝,紫微上宮天皇大帝,東極救苦青玄上帝,神霄真王長生大帝,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以上並奏請,三清稱道慈,諸帝稱天慈,後土稱宸慈。”[25]其下左班、右班分列三百六十位神真名目,包括東華上相木公青童大道君、九靈太真金母、九天上帝、五靈五老天君、三十二天帝、五鬥星君、二十八宿星君、三官大帝、三元真君、四聖元帥、雷公電母、風伯雨師、五嶽大帝、十洲仙官、諸海龍王、豐都大帝、扶桑大帝、溟冷大神、地獄主者、執法功曹、直符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役使、城隍土地、六丁六甲、太歲司命等。這是一個相當龐大但又嚴然有序的道教神系,其後成為製作道教壁畫及水陸畫的主要依據。
                                                                              
“四御”者,為昊天上帝、救苦天尊、北極大帝、天皇大帝;[26]或玉皇上帝、紫微天皇大帝、紫微北極大帝、後土皇地祗。[27]“四御”、“三清”,道教又稱為“七寶”。[28]“六御”者,指昊天至尊金闕玉皇上帝、紫微中天北極大帝、紫微上宮天皇大帝、東極救苦青玄上帝、神霄真王長生大帝、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29]
                                                                     
在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十中所列“玄穹主宰”中,首列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次列昊天上帝、救苦天尊、北極大帝、天皇大帝四御,並解釋說:“昊天上帝,諸天之帝,仙真之王,聖尊之主,掌萬天升降之權,司群品生成之機,三洞四輔,禁經之標格,大梵至妙,無為之神威,乃三界萬神、三洞仙真之上帝君也。”“太一救苦天尊,乃始青一氣分形,九聖九真九仙之師,掌普度生氣之元,曰東極青宮長樂世界,青玄上帝太乙元皇救苦天尊是也。”北極大帝,“為萬星之宗主,三界之亞君,次於昊天,上應元氣,是為北極紫微大帝,治中天紫微宮。”“天皇大帝,乃北極帝座之左,有星其形聯綴,微曲如勾,是名勾陳,其下有大星,正居其中,是天皇大帝也。其總萬星,為普天星辰宿曜之帝,位同北極。而北極卻為樞紐,而天皇亦隨天而轉,上應始炁。三炁之下,萬天之上,三界之中,莫不尊此三帝矣。”[30]
                                                                     
據道經所載,太乙救苦天尊又名為“太乙慈尊”,稱號“東極青宮黃籙教主救苦天尊青玄九陽上帝”。他本是玉清境元始天尊之分真化氣,曆劫願力無窮,為開三界之拔濟接引,而應顯十方之化號。他常為東方之教主,而開東方長樂世界,立東極之門庭。其屬下的眷屬神有:十方救苦天尊、救苦真人、大惠真人、普慈真人、普救真人等等。《太上三洞表文》曰:太乙救苦天尊,至聖至仁,極慈極愛。乘九師之仙馭,散百寶之祥光,接引浮生。十方救苦天尊,威神宏遠,智慧圓通,應一念而拯拔重泉,滿十方而提攜陰爽,四生蒙惠,六道含恩。九幽拔罪天尊,煉真上景,拔罪下泉,放無礙之神光,照大千世界。朱陵度命天尊,尊冠朱宮,道司丹境,闡慈悲而救物,廓仁惠以度人。火煉丹界天尊,道冠南宮,主司赤帝,擲流金之妙用,使枯骨以成人,處處應機,方方設化。法橋大度天尊,大德好生,大德好生,至仁接物,布梯航於苦海,度群品於迷津,恒古恒今,挈日挈月。金闕化身天尊,以道為身,先天應化,垂億千之名字,曆浩劫之因緣,普育群生,廣開常善。逍遙快樂天尊,體道化初,凝神物表,逈出妙中之妙,端坐天上之天,功破幽冥,恩覃生死。寶華圓滿天尊,功圓六度,道證三乘,相好端嚴,福智具足,惟至誠而有感,實弘濟以無邊。[31]在此表文中稱天尊有九,即太乙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九幽拔罪天尊、朱陵度命天尊、火煉丹界天尊、法橋大度天尊、金闕化身天尊、逍遙快樂天尊、寶華圓滿天尊等,而太乙救苦天尊居九天尊之首。
                                                                               
關於太乙救苦天尊的形象,《太一救苦護身妙經》中說:“眾仙觀見童子化一天尊,足躡蓮花。圓光照耀。手執柳枝淨水。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又見天尊化一帝君。躡蓮花。手執如意。圓光照耀。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又見帝君化一真人。足躡蓮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九頭獅子左右從隨。乘空而去。又見真人化一女子。身著火錦襯衣。披發跣足。躡於蓮花。手執金劍。圓光照耀。獅子口吐火焰。繞於身形,乘空而去。”[32]在《上清靈寶大法》中亦說:“東極青玄上帝太乙救苦天尊,騎九頭獅子,化號十方救苦天尊,以度鬼魂。九頭獅子吼聲,能使地獄門開。”[33]這裏就把太乙救苦天尊的光耀殊勝的形象生動的刻畫了出來:或於九色蓮花之上,或騎著寶座九頭獅子;手中拿著柳枝和淨瓶或金劍,端莊、威嚴,祥光閃閃,其手中所持的柳枝淨水,是醫治世人疾病的仙藥符水。現今人們看到的資料中,太乙救苦天尊大都是這樣的形象。
                                                                               
今存世最早的太乙救苦天尊石刻造像,為四川安岳玄妙觀第62號盛唐时所鑿造的“救苦天尊乘九龍”。[34]救苦天尊为一站姿(头部损坏),其服饰简洁流畅,内着交领衫,外罩半臂衫,双脚站在莲台,台下有浅浮雕的九龙。其右边为裸上身下系短裙的力士(头部损坏),左边为一身着两当甲的护法神将,其手执兵器(似剑或鞭)。(見附圖1)在四川原道文化博物館收有一幅清代畫太乙救苦天尊手持柳枝、淨杯,騎坐九頭獅子的聖像,為一相當標準的造像。(見附圖2)
      
三、道教科儀中的太乙救苦天尊  
 
宋元以來,道教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的科儀,名目繁多。因為太乙救苦天尊的主要職責是度亡、救苦,這些都體現在各種科儀當中。如道教每天上殿念誦必讀的經文《玄門日誦晚壇功課仙經》中,即收有《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下水船》、《救苦誥》、《升天經》、《解冤經》、《反八天》、《解厄真言》、《小贊韻》等與度亡有關的經誥。其《下水船》曰:“救苦天尊妙難求,身披霞衣累劫修。五色祥雲生足下,九頭獅子道前遊。盂中甘露時常灑,手內楊柳不記秋。千處請師千處降,愛河常作度人舟。誦經功德不思議,孤魂滯魄早超升。”文中展現了太乙救苦天尊乘著九頭之獅子,憑空而下,揮灑甘露,遍濟幽冥,化無邊之蓮花,作接引之舟航,以拯救受苦眾生。《小贊韻》曰,“青華教主,太乙慈尊,玉清應化顯金身。大千甘露門,接引群生,永出愛河津。”《反八天》曰:“青化妙嚴,慈相億千,身居長樂,尊座金蓮,慧光無礙,照諸幽泉,甘露流潤,遍灑空玄,朽骸枯骨,鹹得光鮮,拔度沉溺,不滯寒淵。”《反八天》為道教晚課的中堂韻曲,滋因晚課以濟幽為主,所以這首曲子是道眾們請求太乙救苦天尊濟度幽冥,救眾生於苦海之中。
                                                                               
從道經的記述中看,太乙救苦天尊雖有天上、人間、地獄救苦三種神格,但自宋元以來,幾乎所有的道經都強調太乙救苦天尊地獄救贖的神格。[35]在《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九幽燈儀》等齋蘸儀式中,太乙救苦天尊都是以冥界的拯救主而出現。如專度女性亡靈的破血湖燈儀中,即以太乙救苦天尊下入地獄,破獄度亡為主旨。《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說:東北方壬癸之地有大荒溟渤,海水腥穢,無邊莫測,“中有北陰豐都羅山,周回萬裏,是陰氣之主,九地樞機焉。分列諸獄,考罰世人罪惡,及飛禽走獸、胎卵濕化、鱗甲羽毛、動植飛潛,鹹皆隸焉。中有一獄,在北陰大海之底,名曰血湖硤石大小鐵圍無間溟冷地獄,又分四子獄,曰血池、血盆、血山、血海。四獄相通,有神主之,號曰血湖大神。住在無極水底,水流其上,臭氣沖天。”凡世間產死血屍女人,死後俱入血湖地獄,備受苦難,不得超升。元始天尊見此慘景,遂命太乙救苦天尊傳琅函寶藏,出金籙赦文,“宣告三界十方,三官九署,十二河源,九幽血湖地獄,赦拔罪魂,得辭長夜,睹見光明。於是太乙救苦天尊大慈大悲、普濟普度,時有救苦真人、大悲大惠真人、太上八十一神、天丁力士、青玄功曹、黃籙童子、玉女神王,擁從法駕。天尊放百億瑞光,左手擎瑠璃寶瓶,左手執空青羽技,乘九頭獅子金蓮翠葉之座,乘空而至,敕詔九鳳破穢大神,洗浣大神,無義斷恩大神,正精火目大神,震雷鼓目大神,全形複體大神,解冤釋對大神,清蕩血湖,破除厭穢,告下元始符命,元皇曲赦,救度產死罪魂,時刻遷升。是時豐都北帝,及諸鬼官,牛頭獄卒,威劍神王,三界大魔,九億鬼王,血湖大神,鹹遵敕命,赦拔罪魂。九幽黑簿,一時焚燼;血湖清蕩,化為寶池;金鎚鐵杖,變成蓮華;飲血食穢,化為甘露;一切罪魂,須悟本真;乘光超度,皆得生天;地獄冥官,皆發善念;同乘惠力,證道成真。”[36]
                                                                               
在另一部《血湖大齋科品全集》中,講述救苦天尊昔在浮黎國土五明宮內,集諸天仙眾,為其演示血湖地獄、受罪因果。其曰:“豐都羅山之下,諸獄異名。九幽地獄,次有二十四獄,三十六獄,一百八獄,阿鼻地獄,岱獄鋒刃,十八地獄,大小鐵圍,無間地獄,五湖四海,九江泉曲地獄,孟津黃波流沙地獄,應化牢獄,八萬四千幽獄,凡遇上帝赦恩,皆准仁慈,普沾大澤。殊不知有血湖地獄,在鐵圍山之南,別有大獄,名曰無間之獄。獄之中有獄,號曰硤石之獄。獄之東北之獄,號曰血湖之獄。長一萬二千里,周圍八萬四千里。下有一門,名曰伏波門,乃血湖大神主之。東岸名號血盈獄,南岸名號血冷獄,西岸名號血污獄,北岸名號血資獄,在中名號血湖獄。每日裏血水三潮,寒冷潑體。陽世之間,有等不信天地日月三光神明之婦,每遇經水過時,將穢汙衣服,或在溪澗池沼,或在河伯井神,洗濯血水,汙觸水府龍神。甚至翁姑面前,欺罵丈夫,拋撒五穀,種種之罪,一切惡孽,不自懺悔。家中土地司命,同獄主五獄,傳奏三官,三官轉奏玉帝。玉帝旨下,血湖有食胎黃球之鬼,青姑黑齒之神,並六丁六甲,天狼天狗天蛇等眾,檢點人間善惡。罪輕者子死母存,罪眾者母子俱亡。將血穢之魂,拘至地府,拋入伏波門,打下血湖獄,晝夜受苦,無有休歇。世間男子女人,夙世今生,冤對受報,茲生厄難,血屍絕命之魂,或槍劍射,刀刃分身,崖推血淋而死,身崩鼻衂而亡;或吐血疫痢,癰疽肚癀,種種血疾之厄,皆在血湖受罪。或有孝順兒女,仁慈丈夫,抑或亡歿之後,延請清真羽人,於家設立齋壇,迎迓天眞地聖,奏青詞於紫府,頒旨命于金闕,諷誦血湖尊經,拜禮血湖法懺,或三卷五卷乃至百卷。宣化太上眞符金籙,度命虛皇玉簡各道,告下血湖諸獄,鹹使聞知,抽拔亡魂,送入善地生方。壇下受薦亡者,今對三寶慈尊御座,九清上聖台前,解前生之罪孽。離血湖以生天。”[37]
                                                                              
其後,奉太乙救苦天尊為主尊的救贖科儀越來越多,並加入了地獄十王等內容。《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說:“皈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東方玉寶皇上天尊,南方玄真萬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極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上方玉虛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道言:十方諸天尊,其數如沙塵,化行十方界,普濟度天人,委氣聚功德,同聲救罪魂。”[38]這裏所說的十方救苦天尊,乃太乙救苦天尊之化身。
                                                                               
為了治理九幽泉曲、冥府神鬼之事,他們又化為酆都陰府的十殿冥王。《地府十王拔度儀》說:“冥府第一宮泰素妙廣真君,世人所謂秦廣大王。其中地獄,長蛇吐焰,鐵狗噴煙,亡人一七,先到此宮。”“冥府第二宮陰德定休真君,見世名曰初江大王。其中地獄,刀山劍樹,火翳寒冰,亡人二七,須詣此宮。”“冥府第三宮洞明普靜真君,世人所謂宋帝大王。其中地獄,吞火食毒,屠割身形,亡人三七,須詣此宮。”“冥府第四宮玄德五靈真君,世人所謂仵官大王。其中地獄,負沙運石,無有休息,亡人四七,須詣此宮。”“冥府第五宮最聖耀靈真君,世人所謂閻羅大王,乃北陰天君之上佐,諸大地獄之總司,號同九幽,位齊五鬥。亡人五七,當至此宮,業鏡現形,隨緣報對。”“冥府第六宮寶肅昭成真君,世人所謂變成大王。其中地獄,金針拔舌,鐵斧刳胸,亡人六七,當詣此宮,晝夜拷魂,被受諸苦。”“冥府第七宮泰山玄妙真君,見世名曰泰山大王。受上帝敕命,佐理北陰,晝居東獄,夜入冥府,亡人終七,須詣此宮,拷定因緣,校量罪福。”“冥府第八宮無上正度真君,世人所謂平等大王。其中罪人手抱銅柱,身臥鐵林,死經百日,方到此宮,罪業太深,拘留此獄。”“冥府第九宮飛魔演化真君,世人所謂都市大王。其中地獄,鋸解鑊湯,萬死千生,無有休息,死經周歲,方詣此宮。”“冥府第十宮五靈威德真君,見世名曰轉輪大王。應諸罪魂,死經大祥,方至此宮。”[39]在成都私人收藏的一幅清代繪圖的太乙救苦天尊像,即手持柳枝、淨杯,騎坐九頭獅子,頭上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其下則為十大冥王,以及冥界奈何橋之景況。(見附圖3)
                                                                               
太乙救若天尊還有一個化身,即“鬼王”,其聖號為“幽冥教主冥司靨然之鬼王硏孑大帝”。據說,舉凡陽間舉辦濟幽齋醮道場,久困于陰司受對的餓鬼窮魂因能難得施食賑濟,便蜂擁搶食,秩序大亂,故天尊便化身為一相貌極其兇惡的鬼王,鎮攝群鬼,維持秩序。故凡度亡法事,除了設立焰口台、亡魂案之外,必另設一案,供奉鬼王之像。(見附圖4)
概而言之,作為地獄的救世主,太乙救若天尊以大慈大悲的心懷,拯救著冥界的眾多罪魂,因此受到民眾的普遍信仰,成為道教及民間信仰中千年享譽、香火供奉的尊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見《四庫全書》本。[2]見《四庫全書》本。
[3]見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第369—371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4]見《道藏》第16冊第666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5]見《四部丛刊》本。 [6]見《道藏》第28冊第58頁。
[7]見徐文靖《管城碩記》卷十四引,《四庫全書》本。[8]見宋洪興祖《楚詞補注》巻二引,《四庫全書》本。
[9]見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第463頁。[10]見《四庫全書》本。
[11]見《四庫全書》本。[12]見《四庫全書》本。[13]見《四庫全書》本。
[14]見王希巢《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玉章經解》卷上引,《道藏》第6冊第429頁。
[15]見《道藏》第33冊第393頁。[16]見《雲笈七籖》卷十八,《道藏》第22冊第132頁。
[17]見《道藏》第22冊第46頁。 [18]見《雲笈七籖》卷六十,《道藏》第22冊第418頁。
[19]见《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十六卷。 [20]见《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十六卷。
[21]见宋濂編《淵頴吴先生集》卷二,《四库全书》本。[22]見《道藏》第28冊第683頁。
[23]見《道藏》第6冊第182、183頁。[24]見《道藏》第6冊第182、183頁。
[25]見《道藏》第7冊第50頁。[26]見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十。[27]見呂元素《道門定制》卷二。
[28]見《道德會元》卷三,《道藏》第28冊第683頁。[29]見《道門科範大全集》卷二四。
[30]見《道藏》第30冊第730、731頁。[31]見《道藏》第19冊,881頁。
[32]見《道藏》第6冊,第182頁。[33]見《道藏》第30冊,第654頁。
[34]据其地6号龛所存唐碑记载,此乃开元十八年(730)七月一日弟子左识相为“豢侍养奉父母惠慈育之功”,
    乃营造的“救苦天尊乘九龙”龛。
[35]據初步統計,今《道藏》、《藏外道書》中收有關於太乙救苦天尊的道經多達116種,
   且大多數和太乙救苦天尊地獄救贖相關。
[36]見《道藏》第2冊,第38、39頁。[37]見《藏外道書》第14集,第718、719頁。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禁止複製不當引用 網頁設計 by 網動廣告科技